从广西回来好几天了,心却仍牵挂着那片干渴的土地,每天都要习惯性地看看新闻,了解最新的灾情。在去广西之前,西南大旱对记者而言只是一个个数据、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当记者真正踏上那片土地,才切身感受到旱
从广西回来好几天了,心却仍牵挂着那片干渴的土地,每天都要习惯性地看看新闻,了解最新的灾情。
在去广西之前,西南大旱对记者而言只是一个个数据、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当记者真正踏上那片土地,才切身感受到旱情的严峻——水库快要见底,水池已经干涸,人畜饮水受到威胁。眼看春耕快要结束,土地却无法耕种,就连最耐旱的荞麦都不能存活。截至3月22日,广西共有782万人受灾,219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763.98千公顷,春耕春种受到严重影响,森林防火面临严峻考验。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了政府部门的努力,也看到他们的担忧,更看到他们的未雨绸缪。而最令人感动的是,在这场灾难面前,民生情怀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第一次看到百色市那坡县财政局局长黄光军时,他那身与高温天气格格不入的装扮几乎把记者吓了一跳,用全副武装来形容绝不为过——一身耐磨的厚夹克,裤子扎在靴筒里,风尘仆仆、行色匆匆。一问才知,黄光军刚从苗寨送水归来。苗寨地处中越边境,海拔1000多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当地居民在生产生活的同时,还担负着守卫边疆的重任。因为山高路远,一来一回,路上需要6个小时,所以只能由县里的干部职工轮流送水,每周一次,每次都会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
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旱灾考验着基层财政干部,对于一个年收入7800多万元的贫困县来说,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无疑是个难题。根据自治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解决群众的喝水问题是首要任务。因此,那坡县想尽一切办法寻找水源,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修建新的引水工程又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远远超出了县财政的承受范围。黄光军已经不记得自己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眉眼间尽是掩饰不住的焦虑。在这关键时刻,自治区财政果断承担起修建应急水源的重任,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拨资金,为开辟新的水源,解决饮水问题提供了资金保障。
近些年来,广西财政在水利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大到大型水库的修建,小到家庭水柜的修缮,甚至农田水利的改造、抽水设备的配备,无一不体现出财政工作的民生情怀,这些都为抗旱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为了保证春耕工作的顺利进行,自治区各级财政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充分调动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并发挥示范引导作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做好了抗大旱、持续抗旱的准备,采购粮食,防控疾病,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因此,虽然经历了半年多的饮水困难局面,可记者所到之处,看到的依然是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战胜旱灾的信心。无论是县里的城镇居民还是乡镇里的农民,大家都互帮互助,谦让有序,物价平稳,民心安定。这不仅仅靠的是当地淳朴的民风,恐怕更多的也是出于对政府的信心吧。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中央财政下拨45亿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 中央财政下拨抗旱救灾资金3.8亿元
- 中央财政紧急下拨云南抗震救灾资金6亿元
- 中央财政支持启动退耕还湿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等工
- 中央财政4年累计拨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资金637.4
- 云南财政:多举措支持城乡居民“老有所养”
-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知识竞赛8月1日起正式启动 可通过财
- 财政部专家:房价大跳水对老百姓没好处
- 财政部专家谈预算公开:凡是花了国家钱都应公开
- 安徽:政府买“戏”送万村今年财政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