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章鱼帝”之后,“站读帝”一词被网友炒得热火朝天——一位网友在书店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一本33万字的小说,由此引来网友热议,并将其命名为“站读帝”。尽管有不少网友认为只看不买的行为“作者知道要吐血
继“章鱼帝”之后,“站读帝”一词被网友炒得热火朝天——一位网友在书店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一本33万字的小说,由此引来网友热议,并将其命名为“站读帝”。
尽管有不少网友认为只看不买的行为“作者知道要吐血”,书店更是对这种人“最怕最恨”——书店是靠卖书生存的,要看书,去图书馆呀!但从众多网友表态支持这种“不走一步读万卷书”的行为来看,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宁愿站着看,不愿坐着读
8月4日,在北京王府井书店,记者观察到,站着的,蹲着的,坐在楼梯、地上的读者随处可见。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买书的人和看书的人大概为六四开,即10个进入书店的人中有4个是蹭书看的。
一位带孩子来此看书的母亲告诉记者,由于路比较顺,孩子放暑假期间,她基本每天都带孩子来这里看书。她表示,孩子看书随意性较大,不可能什么书都买,所以没事就带孩子来书店看。另外一位大学生告诉记者,有些书特别贵,自己的生活费有限,不可能花“巨资”买书,所以只能“蹭”书。一位年轻女孩表示,逛街逛累了就进来看书兼纳凉,“书店凉快”。
记者在王府井书店采访中了解到,不少读者都是书店的常客。
不光是在王府井书店,在北京的西单图书大厦、中关村书店等大型书店都能看到“站读帝”的身影。
事实上,“站读”现象早已有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种类越来越丰富,不再成为紧俏商品,并且大幅度上调价格之后,读者不再是逢书必买,很多书可以看一遍,但并不值得花几十元钱买回家。尤其到了夏天,到书店吹空调纳凉,顺便看书的读者日益增多。
把书店当作图书馆的情况不仅存在于北京,据报道,成都市某书店半小时上百人,一半都是只看不买的。
这么多人甘愿做“站读帝”,是不是图书馆太少呢?记者从北京市文化局网站上查询得知,北京市共有区级图书馆24家,每个区基本都有1-2家。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有社区图书馆1292个,覆盖率已达49%。
记者在北京市某区图书馆发现,4楼的自习室人满为患,3楼几百平方米的阅览室只有十几个读者在看报。
社区图书馆的情况更是“惨淡”。根据网上公布的地址,记者来到北京市东城区某街道,但是问了七八个附近居民,都说不知道有社区图书馆,更不知道社区图书馆在哪里。
记者来到该街道办事处,办事处的一位年轻工作人员一脸茫然地问旁边的人:“咱们社区有图书馆吗?”旁边工作人员则直接劝记者:“你别去了,那儿没你想看的书。”当记者执意表示要去,那位工作人员说:“那边关着门呢,找不到钥匙。”
在另外一家社区图书馆,记者发现,图书馆里除了一名管理员外空无一人。馆内有近十排书架,一张旧的大书桌。当记者表示对借阅感兴趣,希望看看书架上的书名时,遭到了管理员的阻止:“必须先办理借书证,缴纳押金。”
据报道,北京市社区图书馆多数处于半关闭状态。
社区图书馆冷冷清清
图书馆有桌、有座,而且安静,为什么人们宁肯坐在书店的地上,也不愿坐在图书馆的桌前?社区图书馆离家近与人远,书店离家远却与人近——在知识社会里,读书,为何舍近求远?
“书店的书新”是多数读者给出的理由。一位读者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中,图书馆是老人们看书的地方。记者在北京市某社区图书馆阅览室随意看了一下书架上的书,大多是资料文献性书籍。以经济类图书书架为例,图书有《世界经济百科全书》《中国经济通史》,甚至还有《2001年中国经济展望》。整个阅览室藏书不多。
“因为经费有限,我们每隔两三个月才添置一些杂志,书籍的更新速度就更慢了。居民来几趟后,看看还是这些书也就失去了兴趣。而且书被摸久了又老又旧,很多人即使感兴趣也不愿碰。”面对社区图书馆的冷清,一位工作人员感到有些无奈。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图书馆、尤其是社区图书馆的主动服务性较差,宣传力度不够。
家住朝阳区团结湖地区的张先生,前几天双休日冒着高温赶到了位于海淀区的国家图书馆。当记者问他知不知道社区就有图书馆时,他十分惊诧:“什么时候开的?”事实上,张先生所住社区的图书馆离他家不到800米。
记者随机采访的10位读者中,有9位不知道有社区图书馆,只有1位知道有社区图书馆但也不知道在哪里。
“前期宣传确实不够,接下来我们打算在附近的小区公告栏里贴一些宣传画,让大家知道社区图书馆开起来了,再把热门书单每周列出来。”这位管理员说。
此外,社区图书馆场地有局限、阅读环境较差也是人们不愿去的一个因素。“我知道社区有图书馆,但是很少去,太吵了。”市民朱女士说,因为场地局限,社区把活动室安排在阅览室隔壁,棋牌室里吵吵闹闹、舞蹈室里踢踢踏踏,此起彼伏的嘈杂声让想看书的人难以静心阅读。
公共资源应找对位置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图书馆”往往代表着对学生时代的记忆和留恋:宽敞宁静的大房间,五花八门的各类书报,充实自由的阅读时刻,这样悠然自得的图书馆生活往往随着人们毕业、踏入社会而渐行渐远,而像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大型公共图书馆往往因为路途遥远而让更多人绝少涉足。作为市民“身边的图书馆”,社区图书馆越来越令人期待。前不久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些居民生活中最缺少的一项公共设施就是“图书馆”。
国际图联规定:在城市内主要居民区,通常离图书馆1.5公里左右就要设立分馆,3至4公里就须设立一个较大的图书馆,每5万人应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以此为目标,北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倡导社区图书馆建设,到如今社区图书馆覆盖率已近半数,却大多门可罗雀。是不是人们不需要社区图书馆了呢?
在北京的西三旗地区,虽然早已有西三旗社区图书馆,但仍有居民在网上提议,建立一个小型“图书室”,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响应。
“社区图书馆,作为国家投资的公共资源应找对位置。”北京某社区图书馆的王主任认为,首先,要加强宣传,到社区、学校等地方经常组织些活动,让老百姓知晓。图书馆设立一些免费自修室,在考期和假期对学生多宣传,吸引潜在读者。其次,图书馆自身的服务要跟上。比如可以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电话预约、上门送书等服务。最后,每个馆员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责任感,这要通过平时的培养和培训才能完成。
专家表示,社区图书馆作为公众家门口的图书馆,具备方便、快捷等优势,所以其功能是大中型图书馆不能取代的。但是,社区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不能照搬一般公共图书馆模式,其设置要与社区文化特点和居民的文化教育背景相适应,才能被广大居民认同。社区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应避免“大而全”,要根据居民的职业、年龄、兴趣提供相应的特色服务。比如白领聚居的社区,时尚、休闲的资源可以用来补充馆藏;移民聚居的社区图书馆,除了要多购置一些原版书刊,还可举办各种特色培训,使居民尽快融入到所在城市文化中去。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我国将推进政府购买社区社工服务
- 北京市出台贯彻国务院房地产市场调控细则
- 社区科普工作首次纳入奖补范围财政部、中国科协发布《
- 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多层次养老模式——访全国政协委
- 中央设专项资金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重点实施文化共享
- 北京市交委:缓解交通拥堵获初步成效 但形势依然严峻
- 北京市住建委:北京楼市限购政策决不放松
- 北京市拟出台规划:600人以上村庄须配建幼儿园
- 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全文)
- 北京市交通委解读治堵新政:购车摇号总是不中怎么办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