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信息技术作“帆”财政资金“风顺”

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实现财政资金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集中统一管理,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就迫切需要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软件系统做支撑,实现财政集中支付的信息化管理。2003年,河北财政经过认

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实现财政资金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集中统一管理,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就迫切需要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软件系统做支撑,实现财政集中支付的信息化管理。2003年,河北财政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展开省级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信息系统建设。

要实现财政集中支付业务在网上的畅通运行,铸造信息桥梁必不可少,省级公共财务城域网正是集中支付系统运行的桥梁和纽带。按照全省“金财工程”建设目标及总体规划要求,省财政厅设计出公共财务城域网方案。方案明确指出,省级公共财务城域网将以省政府电子政务网为依托,连接省直各部门、人民银行国库省级分库、承担支持代理和非税收入代理的商业银行,并在网络中安装必要的安全设备。该方案有效利用现有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在保证实际需要的同时节约了大量财政资金。在实施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克服部门多、参数复杂、线路不统一等重重困难,经过3个月的努力,成功连通25个省政府组成部门和人民银行国库省级分库及工、农、中、建四家银行,搭建起省级城域网基础框架。

如果说城域网的建设铸造了骨骼,那么,业务软件的开发则打通了脉络。城域网建设大力推进的同时,网上支付软件系统的开发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确保软件开发成功,省财政厅国库处、支付中心和信息中心在认真构建软件的整体设计后,开始了艰苦的“封闭作业”。他们克服时间短、工作量大及“非典”肆虐等不利因素,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开发出一套高质量的网上支付软件系统,实现了财政部门、预算部门、代理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国库省级分库之间业务的实时处理,功能覆盖财政性资金支付的全过程,并能管理所有类别的财政资金。

在城域网建设和网上集中支付系统开发两项工作相继完成后,省级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便拉开序幕。按照省政府的有关要求,先将省政府办公厅和其他23个政府组成部门全部纳入财政集中收付制度试点范围。财政厅相关业务处室的广大干部职工,不辞辛苦,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省直部门信息的录入工作,并将数据在小型机上进行集中储存,为系统在各省直部门的推广应用打好基础。

根据改革方案,省级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信息系统设置了申报用款计划、填报支付申请、网上资金支付、单据状态追踪、支出进度、收入情况等7大模块及系统设置、用户管理、业务处理、综合查询四大功能。各部门登录系统后,可在用款计划申请界面填报数据,在本地打印单据后,数据将自动提交财政部门。

由于涉及部门多,且各部门信息化应用水平不等,省财政厅通过举办培训班、实地解决问题、开通技术支持热线电话等形式,使23个省直部门和银行系统的业务人员快速熟悉了软件的使用,为国库集中收付信息系统的正常应用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2003年10月,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信息系统顺利开通,试点部门间财政资金的申请、支付和数据查询等多项业务在网上进行成为现实。

国库集中收付信息系统开通后,各业务部门无需安装网上支付软件,仅通过浏览器进入财政专网登录国库集中收付信息系统,财政部门可直接审批办理相关业务,并通过网络直接向银行签发支付指令,迅速完成支付过程。据统计,在运行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通过系统直接支出财政性资金8.7亿元,授权支付7759万元,共划拨资金约7000笔。

国库集中收付信息系统的应用,使河北财政实现了对资金的高效调拨,提高了资金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维护了支出的严肃性。网上支付业务,使每一笔资金的支出进度得以实时反映,资金运转变得高效、透明,有效防止了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等问题的发生,还能及时反馈财政收支信息,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提供可靠依据。此外,各部门还能在网上快捷查询财政部门的管理规定、本部门的资金业务办理情况以及计划执行情况。财务人员整日忙于报送数据的情况不见了,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提高了政务透明度。

如今,各部门的财务人员轻击鼠标,就能办理财政资金申报、支付等业务,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可通过网络向银行签发支付指令。河北财政支付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网络化,达到了强化预算约束、保障公共财政支付和实现财务实时监控的目的,为财政集中收付工作带来根本性变革。

驶舟踏巨浪,扬帆写长风。面对澎湃的改革大潮,河北财政正借助信息技术,推动财政国库管理改革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前行。(作者单位:河北省财政厅)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吴梦龙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