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2010:“两化”“两基”涌动新潮——全国部分省(市)财政厅(局)长谈财政管理

编者按抓好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新形势下做好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重点在基础,关键在基层。对此,财政部党组高度重视,谢旭人部长一再强调,并

编者按

抓好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新形势下做好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重点在基础,关键在基层。对此,财政部党组高度重视,谢旭人部长一再强调,并作出了一系列要求和部署。各地积极行动,紧紧抓住“两基”建设,努力推进“两化”管理,抓“两基”、促“两化”成为2010年全国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亮点纷呈,成果丰硕。

由于版面有限,本版刊登的只是部分厅(局)长在抓“两基”、促“两化”中的一些体会,这些体会不过是一个省全年财政工作中小小的一笔,但正是这一笔一划的积聚,构成了今年全国财政工作崭新而独特的风景。

 

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

广东省财政厅厅长 曾志权

近年来,广东省财政结合省级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开展了办公用房、机动车辆和办公设备等存量资产统计和增量资产审核工作,摸清存量,控制增量,严把资产配置和购置“入口”关,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积极探索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建立流程,完善制度。按照省级部门预算编制要求和预算审核操作办法的规定,凡涉及单位购置或修缮房屋建筑物、购置机动车、购置或维修大型设备(单件价值20万元以上,以下简称三项资产)的支出预算,必须先提出增量资产计划,由省财政部门结合存量资产情况进行审核,审核通过才列入部门预算安排资金。省直各单位申报的三项资产等相关资产的增量计划,在省直部门预算“二上二下”的编制程序中同步申报和审核。

遵循原则,严格标准。要求省直单位在增量资产配置过程中严格遵循四个原则: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规定;与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需要相适应;科学合理,通过增量资产配置优化资产结构;坚持勤俭节约,从严控制新增资产配置项目计划。在审核增量资产计划时,省财政部门严把审核关,对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按照标准进行配备;对没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从严控制,合理配备;对要求配置的资产,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为严格审核,制订了《关于广东省行政单位常用设施配置标准》。

把握重点,讲究方法。对存量资产,重点审核“三项资产”存量表的填报情况,对未报、漏报,资料不齐全的部门要求补报,摸清核实单位存量资产情况;对增量资产计划重点审核增量资产项目申报依据是否正确,理由是否充分,与单位实际需要是否相适应。在审核工作方法上,一方面根据各单位资产的存量情况及上年度资产购置预算的执行情况,结合单位工作职能和任务,审核单位所报增量资产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提出审核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结合省直各单位资产存量情况,分析在省直范围内是否有可调拨、划转的同类项目资产,对富余、闲置的资产进行调剂安排,提高现有国有资产利用效率和使用效能。

实事求是,分类处理。经过对各单位上报的存量资产情况和增量资产计划的审核,省财政部门根据各单位的不同情况,对增量资产计划提出两类处理意见:一类是对单位申报的超出配置标准、超出编制人数、超出购置金额的增量资产项目,建议不列入部门预算的资金安排范围。另一类是对单位申报的符合配置标准、在编制范围内申报的增量资产项目,提出四种处理建议:建议从现有本单位的存量资产中调剂解决;建议与省直其他单位共用;建议从年度预算控制数中安排资金解决;建议从以后年度视财力情况逐步安排解决。

据统计,在2007年至2010年省级部门预算编审工作中,广东省财政共核减省级各部门申报的不合理或超出配置标准的增量资产项目2981个,核减申报金额达到82.4亿元,成效明显。具体是:

树立了新观念。目前,财政部门和省直有关单位形成了合理配置资产、努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规范处置资产的良好工作氛围。

初步探索了资产预算管理的新模式。在部门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编制要点、报表内容、审核流程等方面体现了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改变了以往重增量、轻存量,重资金、轻实物的思想观念,为开展零基预算打好基础。

完善了财政职能。改变了长期以来预算编审与存量资产占用状况联系不紧、预算执行和调整与资产使用和变动情况联系不紧的状况。

提高了分配效率。在预算编审过程中,坚持增量与存量相结合,既充分发挥了存量资产的作用,又从源头上减少重复或超标准购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坚持资产预算执行与资产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建立完善资产预算的执行机制,即时跟踪资产预算的执行结果,不断增强资产预算的导向和约束功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效率。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资金统筹体系

北京市财政局局长 杨晓超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总量预计将达到8813.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尽管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但财政收支矛盾仍十分突出。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北京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财政收入连续14年20%以上的年均增速戛然而止;另一方面,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需要不断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各方面支出需求十分旺盛。

面对日益突出的收支矛盾,北京市财政局积极落实市长郭金龙提出的“统、摆、挖、掏、借”要求,即:科学统筹配置财政资金;通过将重点事项摆进本部门预算推进工作开展;积极挖掘存量资金和管理潜力;加强资金存量调整,拓宽财力来源;借助外力,用足用活中央政策,争取中央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牢固树立统筹理念,将强化资金统筹作为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有效发挥财政职能、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抓手和举措,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是规范预算决策机制,落实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将2010年部门预算编制程序由“两上两下”调整为市政府先审定预算安排总体方案,然后由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数并明确资金投向重点,各部门据此编制预算草案,优先保障“重点”,兼顾“一般”,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的施政目标和工作重点,促使部门和单位在预算资金编制安排上更多地转向保重点、挖存量、抓整合上。

二是规范预算分配机制,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针对专项资金项目多头管理、合力不强、交叉投入等问题,今年设立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项目统筹资金,从2010年起至2014年,5年统筹政府资金3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地方配套、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点产业调整及振兴规划等重大项目,实现政府资金由分散决策向集中决策、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的转变,集中财力办大事。

三是规范预算管理程序,加强结余资金管理。针对财力紧张状况下一些部门和单位结余资金仍然攀升的现象,对结余资金存量进行摸底,分析结余资金形成的原因,完善结余资金管理办法,通过提前预算资金下达时间、直接收回部分结余资金、缩短结余资金使用周期等措施,加大对结余资金的统筹使用力度。

四是丰富统筹手段,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积极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金统筹支持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五是推动区县统筹共享发展,完善市与区县财政管理体制。2009年北京市进一步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和建立功能区转移支付方式向区县让渡财力,按照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将部分专项转移支付划转区县。实行新体制后,新增区县财力213亿元,市与区县财力结构由57∶43调整为43∶57,有力增强了区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通过上述措施,资金统筹的范围不断扩大,统筹领域不断拓展,统筹方式不断丰富,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资金统筹体系。

从政府级次看,通过完善市与区县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明晰了市区两级事权划分,强化事权与财力的匹配,提高了区县统筹运用资金,促进均衡发展的能力。从部门机构看,2010年,北京市通过建立重大科技及产业化项目资金统筹机制,对不同部门使用的资金进行了整合,打破了部门间的界限,资金统筹的范围从预算单位内部拓展到部门之间。从财政资金来源看,加快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步伐,强化公共财政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之间的协调、统筹,在建立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从资金领域看,财政资金由内部统筹,拓展到与金融资金、社会资本的相互融合,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效应。从统筹方式看,完善预算资金分配程序,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并借助担保、再担保、股权投资等市场化运作手段,丰富资金统筹方式。

总之,统筹财政资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财政政策制定、资金分配、预算管理等各个方面,北京市将进一步创新模式,适应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的更高要求,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资金统筹,不断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为促进首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做出更大贡献。

 

重点突破 推动科学理财

河北省财政厅厅长 齐守印

今年以来,河北省各级财政部门准确把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涵,狠抓预算绩效管理、资金即时监控和示范县创建,着力加强“两基”建设,提高“两化”水平。

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探索推行部门预算、零基预算、项目预算、三年滚动预算、绩效评价等改革措施的基础上,将推行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心转向绩效管理。今年3月,河北省财政厅成立预算绩效管理处。12月,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及配套文件,对绩效预算编制、绩效评价、绩效问责等作出全面部署。省财政厅结合多年来的预算绩效管理实践,通过提前运作,已将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2011年省级预算编制之中:各部门每一个发展性支出项目都要编制绩效说明书,阐述支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明确具体的绩效目标和可操作的考核指标;汇总各部门2009年发展性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作为编制2011年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以细化、明确的绩效预算为依据,强化预算执行绩效监控和调度,及时纠正执行绩效与绩效目标的偏差。由此,初步形成了事前、事中、事后总体贯通、有机衔接、循环运行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深入应用财政专项资金即时监控系统。去年,河北省在整合原有预算编审系统、集中支付系统、财政专项资金监控软件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财政专项资金即时分析监控系统,以财政部应用支撑平台为基础,在省市县三级财政贯通应用预算指标管理系统和集中支付系统,逐级建立专项资金指标台账,以全景沙盘形式,对中央补助和地方本级安排的所有专项资金运行全过程进行实时在线监控。自2009年7月1日上线运行以来,系统登记管理的财政性资金达到6000多亿元,系统运行的中央补助和省级安排专项资金共34000多项,涉及金额2200多亿元。即时分析监控系统的应用取得了三项“突破”:一是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程式监控,初步建立起横向连接各级财政内部职能部门和本级预算单位、纵向连接省市县乡四级财政,覆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各环节,支撑财政资金登记、分配、下达和支出等运行全过程的监管体系,确保了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运行情况的“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实现了系统自动预警,能根据预警值对未按规定数额、时限、用途等条件操作的项目资金或管理部门进行分级报警,使财政资金管理过程中的一些潜在问题和风险得到及时防范化解。三是实现了基层财政管理规范化,按照系统应用标准化要求,基层财政部门重新规划业务流程、调整业务岗位职责、完善管理制度,实现了各种业务标准、业务流程与省市两级的统一和衔接。

创建财政改革和管理综合示范县。今年年初,河北省优选11个基础好、辐射广的县作为全省财政改革和管理综合示范县培养对象,以省级创新的财政模式为参考标准,从县乡财政改革实际出发,着力从12个方面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打造县级财政改革与管理的样板县。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县级所有部门和统收统支乡镇全部实行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分税制乡镇实行完整健全的独立预算制度;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所有乡镇分类实行分税制和统收统支两种模式;深化国库管理改革,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改革目标,所有预算单位的财政性资金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加强乡村两级财政资金监管,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有效防范财政风险等,着力构建“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支出结构合理优化、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监督问效透明有力”的地方公共财政体系。通过组织验收,目前11个示范县已全部达标挂牌,并涌现出冀州市乡镇财政所建设、晋州市政务大厅集中审批收费、青县全线财政监督等改革亮点,有力带动了周边县财政管理改革。2011年,河北省市两级财政部门将组织各县财政部门观摩学习示范县创建成果,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效应,加快基层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步伐。

 

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收付改革

江苏省财政厅厅长 潘永和

为适应乡镇财政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提升乡镇财政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江苏省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和苏中地区推行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近年来,我省城乡一体化战略快速推进,苏南、苏中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乡镇财政收支规模不断壮大,保障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相当部分的乡镇财政职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保运转”、“保吃饭”,建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已经成为乡镇财政改革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的历史任务;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在乡镇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需要。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要求在财政管理和资金运行中建立能够有效控制预算执行和财政资金运行、提高预算执行信息和财政资金运行的透明度、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体制和机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为适应上述要求而建立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切实解决乡镇财政运行中存在问题的需要。随着公共财政的推进,财政收入有限性和支出需求无限性的矛盾逐步向乡镇延伸,但是以往乡镇财政的资金管理水平却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通过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可以有效解决财政支付层面和资金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并为推进乡镇财政分配结构的优化和财政管理的整体规范打下基础,有效地缓和和解决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财政资金紧张的矛盾。

我省在推行乡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中实行了“五个创新”。一是创新了财政资金运行机制,通过单一账户体系的建立,所有财政资金都纳入单一账户管理,实现了财政资金在一个“管道”内运行。二是创新了财政支付机制,财政支付主要采取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方式,并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运行,实现了财政支付从一个“出口”流出。三是创新了支出管理机制,通过财政支出程序的规范,实现了财政支付过程的预算控制和支出环节控制。四是创新了财政内控机制,通过不相容岗位分设和岗位授权,实现了不相容岗位分离和内部岗位制衡。五是创新了财政监督机制,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财政监督。

经过4年的努力,目前,我省苏南地区的乡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已全面实施到位,苏中地区基本实施到位。

一是有效地克服了重分配轻管理的问题,实现了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的转变。通过单一账户、支付制度、预算控制、岗位分设和制衡等一系列管理办法的实行,一条针对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和运行的完整的管理链逐步形成,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法制化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是增强了乡镇财政服务发展的能力。改革不仅规范了财政管理,而且提高了乡镇财政的调控能力,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单一账户管理后,财政统筹安排使用资金的能力增强,有利于乡镇政府集中资金保障重点支出的需要,不少地区还充分利用财政间隙资金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改革中,各地通过细化部门预算和规范支出管理,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了不合理、不合法的开支,提高了乡镇保民生、保三农和保公益事业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各地利用国库集中收付这个平台,通过“一站式”服务等形式,较好地发挥了乡镇财政服务部门、服务单位和服务百姓的作用。

三是成功探索了经济较发达地区乡镇财政改革的新模式。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反映在财政工作上,区域间财政保障能力和对财政工作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有鉴于此,我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全面实施“乡财县管”改革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在苏南和苏中较发达地区开展了乡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了乡镇财政的职能作用。这对于探索未来我国乡镇财政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培植壮大财源

山东省财政厅厅长 尹慧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个主题和主线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财政改革发展的中心和灵魂。今年以来,我们坚持科学理财,把转方式调结构与培植壮大财源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制定了《山东省关于加快推动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培植壮大财源的意见》,从产业扶持、财政引导、金融支撑、民生保障、机制完善等多个方面,出台了32条政策措施。1月-11月,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2480.95亿元,增长24.88%。实践证明,财政部门在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培植壮大财源,就会实现经济发展与财政增收的良性循环和双赢效应。

一是厘清工作思路,确立转方式增财源的全新理念。今年年初,我们在吸收前两年调研成果的基础上,组织全省上下各方面力量对山东财源状况进行分析,形成了《山东省财源状况分析》专题报告和专题片,并以“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为主题召开了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及时调整更新财源建设思路,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培植壮大财源的根本措施,把是否有利于富民增收作为衡量培植财源质量的重要评判标准,从而在财政工作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偏重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生财转变;由偏重粗放发展向集约化生财转变;由偏重传统财源向依靠多元生财转变。

二是创新支持方式,发挥财政对转方式增财源的引导作用。今年以来,我们采取贴息、奖励、参股等方式,放大了财政资金的乘数效益。例如,今年省财政设立了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广泛吸引金融机构、大企业和相关市县政府跟进投资,积极支持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发展。我们注重加强资金整合,集中各方面资金办大事。今后3年,省级财政将整合有关资金,采取集中投入、集约使用的办法,筹集20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筹集20亿元实施10大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筹集35亿元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筹集100亿元对全省农村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

三是加强财银配合,强化金融对转方式增财源的支撑作用。例如支持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对国内外金融机构来鲁设立区域总部的给予奖励;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按照新增担保量、新设立机构、增资扩股等业务的一定比例,对担保机构进行奖励和风险补偿,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快发展;建立金融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科技项目贷款年增长20%以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新增科技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风险补偿;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发放中小企业贷款年增长15%以上的金融机构,按照新增中小企业贷款的一定比例给予风险补偿;完善财政金融支农政策,进一步增强金融对“三农”发展的推动力。

四是完善民生政策,增强转方式增财源的内生动力。今年以来,我们在落实好既定民生政策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几项新政策。例如省级安排专项资金,主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各地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给予支持;在按国家规定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取暖补贴和失业保险金标准,并鼓励各地运用失业保险基金促进扩大就业;适当降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减轻企业负担,下半年开始,对缴费比例高于20%(含)的地区降低1个百分点。

五是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各级转方式增财源的积极性。近年来,我们先后实施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五奖一补”和“五个机制”激励政策。今年我们再次对现行财政体制进行了调整。首先,建立了主体税收增长激励机制,确定从2010年-2012年,对市县上缴省级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幅超过15%以上部分,省级给予全额返还。其次,提高出口退税省级负担比例,对市县负担的出口退税比上年增长15%以内部分,省级负担25%;增长15%以上部分,省级负担50%,减轻基层出口退税负担。最后,取消市县上划中央增值税和消费税1∶0.3增量返还政策,避免各地盲目上马“两高一资”项目。

 

为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厅长 弯海川

2010年,面对千载难逢的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新疆财政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为主线,狠抓“预算龙头”,突出“民本财政”,推进“两基”建设,为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积极贡献。

狠抓“预算龙头”,为有限财力发挥最大作用奠定基础

一是政府预算体系基本建立。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完成试编2010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二是预算编制水平逐步提高。完善收入预算分析工作机制,将中央财政提前告知的补助预计数全部编入年初预算,预算编制逐步实现全部细化到项级科目和具体项目,减少待安排项目预算。建立消化结余结转资金的长效工作机制,到今年11月底,新疆财政预算执行进度完成80%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6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预算执行管理不断强化。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和按旬通报机制,建立预算支出进度动态监控、信息反馈、动态考核以及激励约束机制。

四是绩效评价工作深入开展。2010年制定了《自治区本级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强化了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五是财政监督管理更加规范。建立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和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推进预算监督由监督管理型向监督控制型转变。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监督,及时对外公布财政预决算,细化公开内容。按季度统计民生项目支出情况,并向社会公开。预算执行动态情况及时在财政门户网站公布。

突出“民本财政”,逐步构建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

2010年,新疆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方面。

一是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区53.4万名企业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177元基本养老金,分别按每人每月50元、10元的标准,提高全区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并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38元。新增43个新农保试点县。

二是支持完善就业促进体系。安排促进就业资金4.37亿元。制定了提高就业援助金支付标准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切实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业工作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暂行)》,有效提高就业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支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建立了财政补助和基本医保基金共同补偿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人均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展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四是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支持实施“双语”教育发展保障工程。继续加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启动新一轮高校生均拨款,安排高校化债资金。

五是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到今年11月底,整合并及时拨付中央和自治区各类城市保障性住房补助资金近50亿元、农村建房资金20余亿元,支持廉租房、棚户区、公租房、“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的顺利实施。

推进财政“两基”建设,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在财政管理基础建设方面,一是基础数据实现动态管理。建立了“预算单位基础信息—部门预算编制—项目库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二是基本支出标准体系趋于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基本符合自治区财力水平、保障预算单位运转的定额体系。三是项目支出实现滚动管理和绩效考核相结合。四是财政管理信息化支撑作用凸显。

乡镇财政管理建设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乡镇财政管理机制。全面规范完善乡镇财政组织机构、业务工作、办公条件和内部管理,健全预算管理等各项制度,推行包括所有收入的综合预算。全面推开“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新机制。二是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职能。建立乡镇辖区内项目管理监督机制,加强补贴对象基础数据的动态管理。推进“村账乡代管”改革。三是建立健全乡镇财政管理指导机制。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考核。制定2010年-2012年乡镇财政干部培训规划。四是改善乡镇财政基本办公条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从2011年开始用2到3年时间,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建有涉农服务大厅的财政所。

在内部基层单位建设方面,一是完善财政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岗位规范、工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并上墙公示,接受监督。二是健全财政管理制度。三是建立财政沟通协调机制。

 

推进绩效评价 提升管理效能

四川省财政厅厅长 黄锦生

2010年,四川省财政厅将全面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依法理财能力、推进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抓手,在基本建立起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基础上,按照“扩面、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不断拓展绩效评价范围,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结果运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

拓展评价范围,扩大覆盖面积

把财政管理改革的重点领域、大类项目支出的重点部门和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方面,作为绩效评价的主要对象,使之更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导向性。一是评价对象从主要为单一项目拓展为全部大类项目。根据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基础设施、行政运行4大支出板块所占比重,按照项目分布类别、部门、区域大体均衡的原则,同比例选取2009年80个大类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涉及省级财政资金62亿元,占当年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总额的20%,评价项目数量和资金额度均超过前5年的总和,绩效评价项目覆盖面不断扩大。二是评价层次从项目支出评价拓展为部门支出评价。在大力度推进项目绩效评价的同时,启动部门支出绩效评价试点,选择省建设厅、省商务厅、省旅游局、省中医局、省畜牧局等5个部门进行部门支出绩效评价,探索项目支出评价向部门支出评价过渡的思路办法。三是现场评价从小范围选点拓展为大范围覆盖。在选择项目现场评价点时,原则上按15%(确保不低于10%)左右的比例随机抽取现场评价点。80个项目选取的896个现场评价点覆盖全省181个县(市、区),项目的范围、区域和项目主管部门大体均衡。

完善指标体系,突出科学精细

探索建立起了具有四川省管理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现了科学实用、系统全面、易于操作的特点。一是突出关键、实用。评价指标选择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既准确反映项目的绩效内涵,又考虑指标的现实可行性及实施成本;注重全面性与简明性相结合,既充分反映财政支出项目的各种绩效,还突出最关键的绩效要素;注重通用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选择确定普遍适用的通用指标,还针对不同项目特点设置部分特性指标,适当兼顾其特殊性。二是区别指标特性。根据项目管理环节,四川省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内容划分为四大板块,相应设置项目决策、项目实施、项目完成和项目效果四个一级评价指标,赋予相应的分数权重。三是打破分类界限。找准项目管理及资金流向的共性特点,从项目评价内容的逻辑关联性上选择确定评价指标,初步建立起不同种类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通用平台,打破了财政部门内部业务分工的界限,实现了评价结果横向比较的突破,为预算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创新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方式

按照“内外联动、双轨运行、四个统一、实时监督”的模式组织实施评价工作,提高了绩效评价质量。一是内外联动,形成合力。积极主动与审计部门沟通,联合行动,协作配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双轨运行,充实力量。由厅预算处(编审中心)、投资评审中心组成绩效评价联合工作组,负责完成40个重点项目绩效评价;由厅内各支出处室分别成立10个绩效评价工作组,负责完成40个自选项目绩效评价。三是四个统一,规范有序。在省财政厅绩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下,绩效评价联合工作组和各支出处室均按照“操作流程统一、指标体系统一、工作进度统一、报告格式统一”的要求开展工作,严格审核实施方案,精心筹划前期工作,分头布置现场评价,确保绩效评价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四是实时监督,确保质量。全程跟踪与实时监督相结合,面上督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重点对绩效评价实施方案的周密性、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抽样选点的合理性、现场评价的真实性、报告撰写的规范性以及结果应用的约束性等内容进行监督。

强化结果应用,发挥评价效能

针对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今年四川省已经在《四川日报》公开了2009年评价的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发展引导项目、农村敬老院建设补助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旅游发展专项项目等具有典型意义的评价结果,迈出了主动将项目评价报告接受社会监督评价的第一步。2010年开展的80个大类项目评价结果形成后,将进一步加大公开公示力度。确保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在深化改革中规范预算管理

安徽省财政厅厅长 陈先森

近年来,安徽省在省级部门预算改革过程中,植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注重综合预算管理,加强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推行预算公开,强化基础业务建设,不断提高预算的完整性、科学性、公开性和有效性。

不断提高收入预算的完整性

从收入征管、综合预算、收支脱钩三方面入手,重点抓好部门组织收入预算编制工作。

健全收入征管体系。收入征管实现“两个直达”,即预算内收入直达财政国库,预算外收入直达财政专户。深化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在全省全面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所有”的非税收入征管模式。

全面纳入预算管理。建立省级非税收入项目库,确保收入来源合法;将原预算外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确保收入项目齐全;严把申报和审核关,确保收入预算准确。

积极推行收支脱钩。对行政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全面实行收支脱钩管理。

不断提高支出预算的科学性

在支出标准体系建设中,重点通过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项目支出等三个方面进行。

人员经费,做到“三个统一”。以各部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理念,统一供给政策、统一资金安排渠道、统一供给标准。

公用经费,实现“三个改变”。充分考虑部门单位共性需求和个性差别,在财力供给可能和事业发展需求上找到平衡点。首先,改变“一把尺子量到边”的做法,实行定员定额与实物定额结合,在对省级行政单位公用经费实行“4类13档”的定额管理的基础上,对物业管理费、网络运行维护费等7项经费实行单项实物定额管理。其次,改变一般预算拨款安排与自行组织事业收入“两张皮”的状况,统筹事业单位性质和资金来源关系,做到“高有标准封顶,低有补助拉齐”。对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公用经费实行4类差别财政补助定额和综合预算定额双重管理。最后,改养人为办事,对省属院校和医院公用经费,分别按照生均定额和床位定额管理。

项目支出,体现“三个结合”。首先,与预算执行相结合。对部门预算中的项目支出,预算级次上细化到市县,项目内容细化到基层预算单位,科目上编制到“目级”,确保预算编了就能执行。要求项目资金当年用完,确需结转的由部门提出申请,但下年仍未用完的全部收回省级预算。对当年结转结余资金较多的部门,在编制以后年度部门预算时,适当压缩其支出预算规模。其次,与资产管理相结合。从2009年起,在省级所有一级预算部门及其所属二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在准确掌握单位资产存量、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对房屋建筑物、非行政参公单位的机动车辆、单件价值2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和批量价值20万元以上资产(四项资产)进行专项审核,未通过审核,不得列入部门预算。在编制2011年预算时,对230个“四项资产”项目进行审核,核减项目40个。最后,与绩效评价相结合。2009年,将项目绩效目标纳入部门预算编制环节中,今年,省级重点选择了民生工程等31个涉及面广、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根据结果择优安排项目。

不断提高财政预算的公开性

安徽省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推行预算公开,努力打造阳光预算。

公开预算编制政策。每年编印《省级部门预算编制手册》,将各项预算编制政策、管理制度进行汇编,发放到所有的预算单位。

公开预算编制过程。所有环节、节点、程序全部向预算单位公开,同时引入专家评审论证机制,公开项目立项、预算安排。

公开预算编制结果。已实现所有123个省直一级预算单位和垂直系统及教育厅所属高校等82个二级预算单位预算草案文本,全部报送省人大审查。

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安徽省财政注重加强基础业务建设,提高部门预算管理质量和水平。

夯实预算编制管理基础。首先,建立基础信息库系统。自行开发预算基础信息库管理系统,覆盖省级123个一级预算单位、1700多个末级预算单位,实现基本支出由财政部门据实编制。其次,完善定额标准体系。将专用支出标准覆盖范围扩大到招商会展、重大项目前期费用、大型调查普查等项目,引导部门制订内部支出标准。最后,完善项目库建设。建立部门项目库和财政项目库,实现项目支出预算通过项目库清理、申报和审核。推行项目支出滚动管理,保障政府施政目标的实现。

强化预算编制管理手段。以信息化为手段,以考核评比为激励,提高预算管理效果。整合部门预算编制软件,加强模块融合,每年组织开展省级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考核评比,激励省直各部门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水平。

 

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 苏道俨

制度建设是加强“两基”建设、提高“两化”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今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在全区财政系统组织开展了“强化制度建设年”活动,以规范管理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手段,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改革、内部管理和反腐倡廉等5大方面着力强化制度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逐步建立起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一,健全财政收入组织工作机制,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和可持续增长。建立全区季度财政形势分析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结束由自治区领导召集财政、税务等部门开会分析财政收支运行情况,研究提出确保完成全年财政收支任务的具体措施;实行厅领导和相关处室定点联系各市财政收入工作制度,及时摸清情况,挖掘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财政收入增长奖励办法,对收入增长贡献大的地区给予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奖励,激励各地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财政蛋糕,稳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通过以上举措,今年全区财政入总量有望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24%以上,超额完成广西“十一五”规划和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确定的财政收入目标任务。

第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建设,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高效。进一步加强预算支出管理,制定完善了《自治区本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自治区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预算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快预算支出进度,出台了《自治区本级预算支出进度考核试行办法》等制度,逐步建立起财政考核单位、上级财政考核下级财政以及财政部门内部考核“三位一体”的预算支出进度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和财政投资评审力度;进一步强化财政支出监督,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今年制定了一系列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规范性制度。各市、县财政部门也结合各自实际,出台了相关的财政管理制度。

第三,加大财政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为各项财政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制度保障。财政改革是对现实财政工作的变革,更是对现在和未来财政工作的规范,必须通过创新财政体制机制、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来实现。在各项财政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制度先行,以制度建设助推改革,增强了改革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例如,为实行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试点改革,制定出台了《自治区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具体实施办法》、《自治区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厅内操作规程》等,保障了改革的顺利推进,并为明年全面推行改革打下了基础;为稳步推进自治区本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划转移交和整合运营工作,制定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为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制定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管理暂行办法》等等。

第四,完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把各项管理基础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在内部业务工作中,制定完善了预算指标管理、资金拨付管理、预算信息公开等一系列内部工作规程,为各项财政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提供了制度和机制保障。在机关管理工作中,修订了《自治区财政厅工作规则》,完善了财务管理、公文处理、应急管理、档案管理、办公设备购置与处置管理、绩效考评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同时,还把各项机关管理制度细化成一系列规范的操作规程,让每一位财政干部职工都能做到熟悉流程、掌握流程并严格按照流程去工作,使财政工作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五,强化反腐倡廉制度机制建设,筑牢财政干部拒腐防变的重要防线。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推进财政反腐倡廉建设,今年制定出台了自治区财政厅《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实施办法》等11项廉政制度规定,并通过制度的严格执行,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