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疏通中国物流业的“堰塞湖”

仅仅在一年前,我国最大电子商务集团阿里巴巴还在信誓旦旦:“绝不会进军快递物流业。”但最终,首席执行官马云和阿里巴巴的高层们改变了想法,决定插手物流。阿里巴巴近日对外宣布其物流战略,称将斥资千亿投建全国

仅仅在一年前,我国最大电子商务集团阿里巴巴还在信誓旦旦:“绝不会进军快递物流业。”但最终,首席执行官马云和阿里巴巴的高层们改变了想法,决定插手物流。

阿里巴巴近日对外宣布其物流战略,称将斥资千亿投建全国仓储网络。马云承诺:“阿里巴巴只做两件事:第一是帮助商户管理订单系统;第二则是买地建仓库提供给卖家。”他一再声明此举不是抢快递业的生意,而只是想帮助中国的物流业尽早出现“UPS”。

该项目一期将投资200亿元建设全国仓储体系。之后,任何物流企业、独立的B2C电子商务网站都可以使用阿里巴巴仓储的公共服务。马云希望,十年后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最多八个小时货物就能送到家。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北京物资学院副校长翁心刚教授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说明现有物流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交易的需要,随着商流、资金流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物流的发展。而物流业离不开物流基础设施,包括仓储物流运输等,而基础设施的水平也影响着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

“恼人”的网购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让无数热衷于网购的人士苦恼不断。

家住北京通州的刘女士为了买一个小柜子,从春节前就在淘宝上下了单等送货;如今柜子还没送到。她告诉记者,当时店主表示,正是“网购春运”引发物流爆仓的高峰期,节前送不了货,假期之后第一时间发货。

20多天过去了。“昨天我还在催店主,但是他也很无奈。”店主告诉刘女士,节日期间积压了大批订单都没发货,再加上快递物流也没有完全恢复运营,她的柜子最早也要25日才能发货。

记者咨询得知,节日期间积压的订单还没处理,新订单又如雪片般飞来,加上不少物流公司营业尚未全面恢复正常,给不少C2C卖家带来了很大压力。

近日,国家邮政局邮政行业消费者申诉受理中心公布最新数据:春节2月2日至8日共受理消费者申诉497件。其中反映快递业务问题的达450件。这当中,反映快件延误的392件,占87.1%。

但物流公司也有自己的无奈。申通快递营销总监夏祖彬称,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增长给物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淘宝2010年11月11日大促销为例,某一客户在促销之前每天订单量大概在6000-7000单,促销当日,一天接了9万个订单,之前配备的人力、物力根本就不能满足。

申通快递主要的业务来自于电子商务产生的快件。淘宝数据平台显示,今年“情人节”的前7天,淘宝网每天卖出近210万支鲜花,比去年同期增长110%;巧克力日均销售超过4万盒、饰品超过5万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5%。

而更大的电子商务数据也令人咋舌,据了解,全国有1200万多家网店,1.4亿多个网购用户,这为中国快递业提供了巨大的“驱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快递业务年产值达到600亿元,增长超过20%。

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邬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会出现快递行业“春节尴尬”的现象,是因为现在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速,各个城市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却没有完善。而此前运输主要是制造业,加工一部分产品就近运到港口或者陆上枢纽销售,并不觉得慢;电子商务空间更广,交易量更大,尤其是客户更加要求时间和运输速度。

自建物流补“短板”

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最大的成长烦恼是物流跟不上发展。

近两年,一遇到节假日或大规模促销,各种快递就相当不给力,白白浪费了大好商机。各大电子商务网站都在做促销,短期内大量的交易产生的订单使得物流公司应接不暇,国内知名的快递公司纷纷“爆仓”。物流的供应不足,使得网购消费体验急剧变差。

更闹心的是,部分第三方物流公司在配送环节出现了如交货不及时、偷换贵重物品、快递员态度恶劣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终端用户的体验,信誉和声誉受损的却是B2C网站自身。

业内人士表示,电子商务企业都选择将配送环节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这意味着货品出库后配送环节的整个流程都掌握在物流公司手中。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瞬间订单量的增长带来的累加成本不高,因为主要是信息流的增长。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需要增加人力资源、仓库、车辆,这些都是刚性成本,最重要的是物流企业的规模的增长需要一个周期。

物流行业已成为限制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短板,电子商务企业涉足物流已经是大势所趋。此前,比如京东商城、凡客诚品等独立B2C商城都把融来的资本投入到物流建设中。

2009年春节前夕,京东商城就遇到过同样的情况。2008年12月,京东商城的销售额比11月增长了30%左右,而这让京东商城措手不及,只好在2009年1月发出通告,让用户通过别的渠道购买产品。由于物流和客服方面的滞后,京东在当期损失高达5亿-6亿元。

此后京东商城决心自建物流体系,2009年4月京东商城就投资2000万元成立海圆迈快递公司,此后在北上广和成都建成了4个一级物流中心和10个二级物流中心。

自建物流尽管成本更高,但却可以与第三方物流相辅相成,为用户带来出色的购物体验。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方盈芝认为,电子商务企业在走过价格战、比拼产品品类这些粗放式的早期行业竞争之后,自建物流已成为下一个拉开彼此差距的关键。快递通常被称为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在企业有能力直接面对客户时,品牌传播和售后服务等形象很大程度上不是第三方物流能完成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自建物流也是对客户群体的又一次间接争夺。

随着中国零售总额的快速增长,仓储物流也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高力国际在最近发布的仓储物业市场报告中指出,以上海为例,2010年上海仓储物业的新增供应仅增长了4.4%,而上海零售业市场的增长幅度却高达17.6%。配送中心严重不足,上海目前的空置率仅为7%。

邬跃告诉记者,建立仓储式物流首先对淘宝网有利。淘宝买家和卖家过度分散,导致快递费越来越贵运输速度却越来越慢。而客户要求快速、便捷、及时。因此,在各个区域内建集中式仓储可以让卖家集中存放货物降低存储成本,客户下单和商家发货都能通过仓储的信息化管理无缝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加快发货速度。“其次,可以圈地,现在土地升值快,利润更大;还可以大量采购,囤积商品,构建自己的商城。”

 

专家观点

五大问题亟需解决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可比增长14%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左右,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在17%左右。

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告诉记者,我国物流业在“十一五”时期虽然取得重大进展,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竞争力不够强。衡量物流业运行效率的指标——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我国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与跨国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服务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均有较大差距。

二是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物流网络完整性、协调性、配套性差,整体效率不高。物流运作方式与资源、能源和土地消耗及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不平衡性较为普遍。普通仓储、公路普货运输等传统服务供大于求,供应链一体化的专业服务能力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相对较慢;城市物流相对发达,农业和农村物流相对落后。

四是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没有根本性好转。土地、燃油、人力成本等各项物流要素普遍短缺,成本持续攀升,而物流服务价格上升空间有限。多数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

五是相关政策有待落实。《规划》提出的具体政策落实不够,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尚未贯彻到具体的经济管理环节,现行体制设计和政策思路与物流业运作模式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翁心刚告诉记者,虽然我国物流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综观我国物流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表现在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装备的水平还较低,能够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是凤毛麟角,物流行业市场集中度以及物流服务的技术含量偏低。

在邬跃看来,中国物流的发展还得依赖于民族自主品牌的发展,依赖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因为物流产业就像是“保姆”产业,它的发展和提升是服务于“主人”的要求,依靠自主品牌和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商业水平的发展。对于物流企业本身来说,一是加快升级改造,力争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二是商流互相发展,也可以办商业,相互交织。(李忠峰)

 

延伸阅读

构造物流业的新格局

马云表示,中国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很多,但确保这个行业一定会成长、并且成倍数增长的行业并不多,而物流就是这么一个。

前不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召开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提出加大物流企业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分离组建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

物流业是基础性产业,又是涉及诸多部门的复合型产业,2006年开始实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的产业地位首次在国家规划层面得以确立。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物流业专项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物流业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物流市场总规模达4.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多。其中,商贸物流加快发展。不仅苏宁、国美等大型连锁企业强化物流系统,网购爆炸式增长也带来网购物流突飞猛进。去年我国网络购物总额达到5000亿元,比5年前增长22倍,国内每天流转的快件量高达1000万票。

另外,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增加储存、加工、配送、网上交易等物流功能,形成了贸易加物流的新模式。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农超对接”等政策的实施,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将促进物流需求较快增长。

目前,物流企业核心群体初步形成。据统计,2009年全国50强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506亿元,比2005年增长26%。所有5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亿元,其中9家企业超过百亿元,中远集团超过千亿元。

物流需求的扩张、物流结构的分化以及服务业政策环境的优化,正在为我国物流业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并将推动物流业进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了扶持物流行业进一步发展,国家也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据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官员透露,目前多个部门已将物流调研结果联合上报国务院,本次规划的细则将涵盖物流业税收、土地、车辆管理、改善行政管理、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等方面。诸多利好正引领物流行业驶入升级快车道。(李忠峰)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李忠峰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