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久违的春雨,给旱了一冬的津沽大地染上了一丝新绿。春耕时节,记者从天津市区驱车80公里来到天津东北部的宁河县,再向北行驶40公里,洋溢着春意的田野上一排排蔬菜大棚和农户住宅映入眼帘。“这就是靠信息化
一场久违的春雨,给旱了一冬的津沽大地染上了一丝新绿。春耕时节,记者从天津市区驱车80公里来到天津东北部的宁河县,再向北行驶40公里,洋溢着春意的田野上一排排蔬菜大棚和农户住宅映入眼帘。
“这就是靠信息化合作社致富的小闫村!”大学生村官王杰骄傲地说。
记者在这位大学生村官的带领下,一头钻进村合作社的西红柿种植大棚。“今天西红柿每500克2.7元,黄瓜每500克4.5元……合作社和各家都按这个价格卖,既不会卖贵了没人买,也不会相互压价受损失。”与平日一样,王杰一早就在网上查询了当地蔬菜交易价格,所以报起价格来如数家珍。
“网上查价”是这几年才有的事。过去,为了不让农户因为产品价格低而受损,村委会主任刘俊仕每天早上4点起床,跑到县城的批发市场看行情,心里有谱后,7点多回到村里把信息告诉大家。“上网也好,跑批发市场也罢,求的都是‘信息’这俩字儿。”刘俊仕说。
小闫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但这里的信息化合作社却闻名遐迩。全村75户、281口人,合作社的土地就有803亩,温室大棚180个。
每到上市的季节,家家户户门口堆满了蔬菜水果,外地运输车辆到村子里排队收购。刘俊仕告诉记者,“我们的经验就是不能光闷头干活,要靠合作社带领大家增收,靠信息帮助大家致富。”
1998年,小闫村75户村民在《以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经营志愿书》签上自己的名字,按上鲜红的手印。兴达、福兴、奥时和兴远4个合作社,拉开了合作发展设施农业的序幕。
合作社成立前,温室大棚花费高、难度大,一家一户建不起来。合作社成立后,贷款1600万元解决了这个问题。合作社还统一建设育苗温室,聘请技术人员进行指导,防范了生产风险。贷款期间,合作社的收益70%偿还贷款,20%按土地入股比例给农户分红,剩下10%留作再生产基金和集体积累。
现在,1600万元的贷款已经还了1300多万元。村民王广布告诉记者,自家入股的每亩地年收入1400元。按照村里的规定,贷款全部还清后,收益的70%给入股农户分红,30%用于再生产基金和集体积累。到那个时候,村民的收入还将大幅提高。
王广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成立前,一亩蔬菜一年纯收入1000元。农户入股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后,实现了设施农业建设,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亩大棚年收入是11000元,减去4000元的工时费和1000元生产性投资,一亩纯收入至少6000元,比入社前每亩增收5000元。
目前,小闫村年产蔬菜4500吨、水果90吨,年出栏生猪7000头,还有鱼、兔等。不仅供应天津和唐山市场,还远销东北地区。2011年,这里的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据新华社)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50万公积金贷款转商贷 20年需多还18.6万元
- 河南漯河市拨付抗旱补助700万元
- 石家庄为空气监测站“雇管家”实现委托第三方运营后,全
- 供销合作社正传:曾被看作农民头上一把刀
- 小河上架起千座“连心桥”重庆黔江区按照群众“点菜”
- 江苏沭阳县投入110万元抗击“旱魔”
-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60年大事记
- 2013年供销合作社系统大事记
- 供销合作社系统将打造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
- 顾国新介绍供销合作社的历史和现状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