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慢性疾病防治费用年超过万亿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市长邵占维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死亡,引起震惊。据了解,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头号死因。慢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市长邵占维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死亡,引起震惊。

据了解,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头号死因。慢性病已经构成疾病社会负担的大部分(68.7%),且正在以18%的年增长率上升。用于慢性疾病防治的费用已占我国总体疾病治疗支出的85%,每年高达万亿元以上。过去10年,我国每年增加1000万慢性疾病患者,有2.6亿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

2012年最新公布的一份全球145个国家的健康排行榜中,中国仅排在第55名。

“有些是因为人们没有常识,很多慢性病都可以预防。”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肿瘤医院院长周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何建立起相应的机制,加强对慢性病的防治,注重疾病预防,是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慢性病让家庭和社会不堪重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立明认为,慢性病流行正日益增加社会的不公平。

统计显示,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80%的慢性病相关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在我国,脑血管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位列城乡居民死因的前四位,且城乡患病率差异逐渐缩小。全国有371万人因慢性病过早死亡,占早死总人数的75%。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已成为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巨大负担。

“更让人忧心的是,我国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还在持续上涨。”李立明说。2010年最新统计发现,我国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中,至少患有一种危险慢性病的人口将近6亿。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院长任国胜担忧的是,慢性病正日益加重医疗机构的负担,尤其是大医院不堪重负。不断增加的老年病、慢性病,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老年人对医疗机构的依赖需求不断加大。“与这种需求相悖的是,国内目前相关的养老机构却只能提供基本的照护,综合能力强的大医院又人满为患,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医疗、护理、康复和养老等综合需求。”任国胜说。

“这不仅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同时增加医保负担,给医保基金的安全性和抗风险能力也带来了威胁。”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司富春说。

加强预防疾病系统的建设和投资力度

周琦认为,慢性病之所以蔓延,主要是个人意识的问题。在她看来,“治未病”比治病更重要,应该加大力度,对全民进行教育培训,把健康当成一种消费。

据调查,仅3.27%国民已具备基本科普知识,而被调查者对医学与健康知识的渴求率高达82.66%。我国国民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司富春表示,加强国民健康教育是树立健康理念,保护人民身心健康,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增加国民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以治疗疾病为中心向以维护健康为中心的根本转变,让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生小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降低全民基本医疗保障成本和促进全民医保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预防当前各种“生活方式病”、全面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根本方法。

司富春表示,健康教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应将全面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和促进全民健身工作写入各级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加强重视;将全民健康教育作为与深化医改同等重要的工作同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疾病预防等部门共同加强重视、协调开展国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任国胜建议卫生部、人社部等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建,探索“急慢性病分治”新模式。卫生部可向医疗机构参与合作共建的养老机构授予医疗资质;人社部逐步将合作共建机构的慢性病治疗纳入社保报销范围。

“从社会成本来看,应作一个经济学的分析。”周琦说,比如医保保基本,是保看病,还是保防病?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在预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还远远不够。”她说。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天津市委主委叶惠丽也认为,医疗体制改革不能总在药价这个范围内徘徊,应从战略上进行调整。应将维护全国人民身心健康手段从治疗疾病为重点尽快调整到以治疗疾病和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上来,调整到整个国家层面,包括卫生、教育、文化、传媒、体育、环保、食品、质监、农业、工业、商业等政府部门综合协同管理、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叶惠丽认为,预防疾病系统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投资力度要逐年加大,2015年治愈疾病与预防疾病的医院数量比例应达到7∶3,到2020年该比例力争达到5∶5,医疗所需的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医学人才向预防疾病方面倾斜,进而逐步实现治愈疾病与预防疾病并驾齐驱的局面。同时,应加快培训、培养“治未病”服务人才队伍,完善“治未病”工作运行机制。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王劲松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