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要资金入实体 需改革更给力

想要资金流入实体,不能靠“钱荒”的警示,不能仅靠商业银行流淌道德血液,要靠实实在在的金融改革。若非如此,那么我国经济金融体系就始终是发展失衡的“跛脚”状态。最近,流动性短缺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主题。令人疑

想要资金流入实体,不能靠“钱荒”的警示,不能仅靠商业银行流淌道德血液,要靠实实在在的金融改革。若非如此,那么我国经济金融体系就始终是发展失衡的“跛脚”状态。

最近,流动性短缺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主题。令人疑惑的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人民银行却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沉默是“金”——一场“钱荒”风暴已让隔夜拆借利率大幅波动,上周四曾一度蹿升至惊人的30%,之后大幅回落;严重的流动性紧张导致市场传言纷纷,股市信心再次崩盘,直接杀透1900点。幸运的是,中国人民银行终于在本周声明立场,“近日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客观上,多种因素导致了5月末以来的信贷紧缩局面,且情况在6月中旬开始恶化。这些因素包括美联储退出QE3的预期、外资流入减少、中资银行在季度末面临监管考核要求等。更深层次上,我国银行确实存在着短期资金和长期贷款之间存在的期限错配。但作为中央银行,在市场传言满天飞的时候,保持沉默或许不是明智的做法。从国际经验看,央行就政策意图和措施与市场进行持续沟通,形成共识乃至固化为规则,对消除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不当预期有直接的作用。

中央银行的职责就在于保持合理流动性水平,以确保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控制通货膨胀。央行可以辅助调结构,出台并明示中长期的政策意图。但当金融体系或金融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短期流动性困难,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时,央行是有责任和义务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的。

当前,我国流动性的现实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整个宏观体系内的货币供应量已经规模非常大,需要慢慢压下来;另一方面,整个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总体上是充足的,但结构存在明显错配。此时,调整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迅速收紧流动性,既无助于解决已经过大的货币流通规模,也无助于实体经济得到必要的金融支持。打个比方,治疗一个发烧的病人,将他放到冰水里,短期内体温是下来了,但病却可能根本没治好。

李克强总理近来讲,要“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就是要提高增量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金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这需要建立一个激励相容、信号明晰的调控机制,让风险和收益匹配,让金融机构产生自觉自愿支持实体经济的偏好,而不是和过去一样,有了钱都投入房地产,一起去楼市吹泡泡。

何为存量?M2就是存量。“盘活”就是需要想办法拓展金融市场外延,深化金融市场内涵,丰富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层次,把M2变成M3、M4……不创新,就没可能“活”。要改变市场预期,可以让资金流入股票市场,恢复股票市场融资功能;也可以创设垃圾债,创设可用于并购的企业债。金融市场发展了,实业企业才可以靠市场机制取得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一言以蔽之,想要资金流入实体,不能靠“钱荒”的警示,不能仅靠商业银行流淌道德血液,要靠实实在在的金融改革。若非如此,那么我国经济金融体系就始终是发展失衡的“跛脚”状态——一边是21世纪水平的经济总量,另一边是20世纪水平的金融市场。

更要警惕的是,放宽视野看,国内流动性紧张或可归因于美元信贷紧缩。那么,随着人民币真实利率攀高,如结构调整裹足不前,金融市场改革迟缓,那么“钱荒”还会频繁光顾。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