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塞外粮仓”今更丰——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一线的报道(下)

滚滚东流的黄河水一路奔涌,在内蒙古高原拐了一个“几”字大弯,冲刷出美丽富饶的“塞外粮仓”——八百里河套平原。时值初秋,记者置身河套灌区,绿油油的玉米、黄澄澄的葵花、红彤彤的番茄……各种农田一片一片交织

滚滚东流的黄河水一路奔涌,在内蒙古高原拐了一个“几”字大弯,冲刷出美丽富饶的“塞外粮仓”——八百里河套平原。

时值初秋,记者置身河套灌区,绿油油的玉米、黄澄澄的葵花、红彤彤的番茄……各种农田一片一片交织在一起,犹如镶嵌在黄河北岸的锦绣花边,处处彰显着这片土地的丰饶和秀美。

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妙手点拨”下,这片千年绿洲在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使这里的广大农牧民奔上了致富路。2012年,地处河套平原的巴彦淖尔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0717元。

改良一亩地,多打200斤粮

“中低产田改造后,渠直了,沟通了,浇水方便了,既省工又省水!”

“盐碱地改良了,道路平整了,还有了防护林带!”

“地块不但集中了,耕地面积还扩大了,粮食产量增加了!”

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红星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几位农民向记者细数中低产田改造给他们带来的变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杭锦后旗农发办主任杨新瑞告诉记者,红星村中低产田改造系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84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该项目正是内蒙古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中的一部分。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副巡视员、农发办主任丛建华介绍说,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是在财政部国家农发办支持下,内蒙古自治区整合支农资金,集中打造粮食核心产区的重点项目。项目在2008年到2017年的10年间,集中改造河套灌区中低产田500万亩,每年改造50万亩,投资总额将达40多亿元。

“项目完成后,连同2008年以前实施的改造项目,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现有的787万亩引黄灌溉农田将基本改造完毕,可新增种植面积50万亩;每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亿斤,相当于再造一个‘塞外粮仓’。”丛建华说。

据巴彦淖尔市农发办主任邢国良介绍,5年来,全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253.5万亩,项目总投资20.9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8.59亿元。

在五原县新公中镇创业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新公中镇党委书记刘管军介绍,该项目是2012年建成的,总投资178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每年新增粮食128万斤,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147万元。

“去年6月25日到27日,五原县遭遇特大暴雨,‘旱能浇、涝能排’的项目区内颗粒无损。”刘管军指着眼前一大片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的玉米说。

在邢国良看来,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实现了“一高一节、五个增加”,即: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节约了农业生产用水;实现了耕地面积、农业产量、农民收入、植被、科技含量等五个增加。

“通过对建成项目区的调查分析,项目区亩均产量增加200斤,亩均收入增加200元,亩均年新增农业产值326元,粮食种植面积由过去的30%增加到90%。”邢国良说。

黄河北岸的巴彦淖尔市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正酣,而在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市亦风声水起。在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白音村经过整合的土地旁,杭锦旗农发办主任刘果青介绍说,杭锦旗在沿黄自流灌区建设10万亩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农发办3年来累计完成了5.85万亩。土地经过整合,面积大幅增加,仅吉日嘎朗图镇就新增土地15%—20%。

在66岁的白音村老支书王建明的记忆中,原来全村2万亩土地“高的高低的低,深的深浅的浅”,经过中低产田改造,增加土地4000亩。现在实现了机械化,实行了统一耕种,产量增加了,过去每亩能产500斤,现在最起码700斤。

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农发办累计投资96.9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6.99亿元,改造中低产田面积达525.74万亩,新增粮食18.57亿斤,项目区农牧民收入增加总额30.82亿元。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

先进的节水灌溉设施、配套的耕作机械、大面积的特色产业基地、像条条巨龙在沃野上翻滚的大型喷灌设备……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区,记者感受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气象。

达拉特旗——这个被称为“米粮川”的传统农牧业大旗,拥有广袤的土地,却面临十年九旱的尴尬,缺水成了当地发展农牧业最大的制约因素。2009年,达拉特旗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项目试点旗县,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达拉特旗农发办主任高占清介绍说,3年来,全旗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5万亩,累计投入资金1.1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056万元。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鄂尔多斯市农发办主任吕斌义给出的答案是: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项目区内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已全部配套,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目前,已形成了“五配套”标准和“五统一”的生产格局,即“田、林、路、电、机”五配套,“统一作物种类、统一机械作业、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灌溉浇水、统一科技服务”五统一。这一生产格局的形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今年玉米亩产能达到1700多斤!”提起自己的农田被“高配”,全国种粮大户、白泥井镇海勒苏村农民王五命至今都兴奋不已。他说,产量这么高,应给农业综合开发记一功。王五命告诉记者,没有实施项目前,想都不敢想能种到100亩,单就灌溉来说,浇100亩地根本就忙不过来。项目区建成以后,他承包了1500亩土地。去年一亩地产粮1700多斤,亩收益1400元;全年产粮达1000多吨,种地总收入达到80多万元。

今年48岁的海勒苏村村民肖二平指着眼前平展展的农田说,这块地是7家的,共240亩,过去需要14个劳动力侍弄;2008年上喷灌项目后,7户人家合作经营,统一耕地、播种、施肥、浇水、收获,去年仅用4个劳动力,亩均纯收入1200多元。

“高标准农田就是‘高’!”海勒苏村村委会主任孙二战算了这样一笔账:以玉米灌溉为例,传统漫灌一年浇水7次,一年共需用水350吨,耗电105千瓦时,用人工10.5个;而实施喷灌后每亩年用水180吨,耗电95千瓦时,用人工两个,也就是说项目区单位面积可节水近50%,省电10%,省工80%。再考虑到规模经营,生产效率提高,现项目区每亩纯收入比过去增加270多元,年新增粮食产量3000万斤。

内蒙古自治区农发办副主任侯少卿介绍说,2009年,内蒙古在全区选择7个盟市的10个旗县启动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35.17万亩,投入资金17.9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1.63亿元。

挑起粮食增产大梁

内蒙古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耕地保有量达到1.07亿亩,目前,内蒙古可用耕地面积为0.82亿亩,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巨大。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内蒙古粮食生产取得了连年丰收,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调出区和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了平均每年向区外调出150亿斤粮食的目标,成为全国六大粮食调出省区之一。

丛建华介绍说,“十一五”以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趋向更加明显、投入增长比较快并相对集中。短短的几年间,中央财政投入内蒙古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从4.87亿元增加到16.04亿元,地方资金从1.9亿元增加到7.51亿元。“十一五”以来各级财政资金累计投入91.11亿元。在财政资金总投入中,用于土地治理项目71.76亿元,占总投入的78.8%,累计改造中低产田697.18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42.6万亩。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粮食生产发展目标又瞄准500亿斤的新台阶。站在500亿斤的门槛上,内蒙古开始发力,农业综合开发责无旁贷,勇敢地挑起粮食增产大梁。

2012年,内蒙古全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投入财政资金19.58亿元,共建设高标准农田40.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94.33万亩,完成草原建设146.75万亩,建设节水增粮高标准农田33.33万亩。高标准农田、中低产田改造和节水增粮行动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田的可持续生产。2012年内蒙古粮食生产突破500亿斤大关。

丛建华表示,今后,自治区农发办按照“两个聚焦”和“突出重点、集中资金、规模开发”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和产粮大县的扶持力度,剔除草原建设资金后,2013年用于33个产粮大县的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将占到土地治理项目资金的70%以上。2013年增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将主要用于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同时,继续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打造高产稳产、高效节水的基本农田。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本报记者 解希民□ 通讯员 王雄加木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