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梧州市利用亚行贷款1亿美元,把1721户6505人和24个企事业单位整体搬迁,从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平民冲搬迁到安置小区。同时,该项目延伸建设了红岭路网,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此外,还建设了地灾
近年来,广西梧州市利用亚行贷款1亿美元,把1721户6505人和24个企事业单位整体搬迁,从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平民冲搬迁到安置小区。同时,该项目延伸建设了红岭路网,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此外,还建设了地灾预警预报系统,加强了地质灾害预防能力开发和机构建设。
通过这3个项目,梧州市创新灾害治理模式,实现了从与灾害斗争到与灾害和谐相处,从被动抗灾到主动防灾,从狭小空间整治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跨越。
一个平民冲百姓的安居梦
杨桂兰在平民冲住了25年,每当山里下雨,她都睡不了安稳觉。
“三棵连根拔起的大树砸在屋顶,把我吓坏了,一晚上不敢合眼。”杨桂兰回忆起2006年“6·8”灾害日,仍心存余悸。这天凌晨,梧州突发重大泥石流灾害,雨水翻卷着泥浆,冲击了杨桂兰屋后的山坡。第二天屋里都堆满了淤泥,周围一些房子也倒了。
这天,梧州市区持续10个小时普降暴雨305毫米,发生地质灾害243处、山体滑坡142处、崩塌37处、由山洪暴发引发的64处泥石流如猛兽般冲进市区,造成大面积内涝。在重灾区平民冲、金鸡冲一带毁坏房屋857间,12人死亡,26人受伤,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造成经济损失达6.5亿元人民币。
梧州市政府急百姓之所急,2007年,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连续三年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列为全市“一号工程”,先后对163个重点地灾点进行治理。
“市委、市政府开始探索一种治理与搬迁避让相结合的模式,由点到面,把被动抗灾变成主动预防,目的是既消除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老百姓所受到的威胁,又通过建设新的社区让居民安居乐业。”梧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聂敏轩对记者说。
有了治理目标,资金又成了问题。2008年,梧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00亿元人民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1万元,财政收入为32.4亿元。如何拓展融资渠道成为梧州市面临的巨大挑战。
恰逢此时,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亚洲开发银行和财政部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项目设计和整合,梧州城市发展项目正式被列入我国利用亚行贷款2007—2009年备选项目规划,贷款金额为1亿美元。该项目总投资为16.96亿元,其中申请亚行贷款1亿美元,梧州市政府自筹资金和国内银行贷款共10.16亿元;实施期为5年,2009年8月开工,预计2014年6月30日完工。
2009年7月,居委会工作人员找到杨桂兰,要给平民冲的居民盖新房,小区建好后就集体搬迁。她马上跑去报名,看了规划设计图,按规定抽签选择住房。“政府给我按照原来的面积补偿了18.8万元,我用16.8万元买了现在这套81平方米三室一厅的楼房。从此我们一家五口就可以睡上安心觉了。”她对记者说。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尽管是惠民工程,但要把好事做好并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牵涉到这么多户的拆迁,梧州市政府可谓是下足了功夫。
“让百姓想搬的同时,还要能搬得起,搬得顺心。”万秀区副区长潘雄森说。
已经过去三年,他仍清楚地记得带领工作组进行入户调查的点点滴滴。
了解住户的心态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记者拿到一份住户情况调查表,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列出很多详尽的项目,包括现有住房面积、使用年限、居住人数、家庭状况、收入情况及搬迁的意愿等。
整个搬迁工作共派出200多个工作人员进行入户调查,深入了解各搬迁户的住房情况。同时,开展信息宣传活动,在主要街道悬挂横幅、张贴告示等,并对搬迁政策和移民安置进行详细解释,提供资金和房屋选择,详细介绍补偿政策及安置计划等。
为了让百姓有更多的选择,政府提供多种房源让不同层次的人进行更加人性化的选择。平民冲搬迁方案实行异地安置的方式,先将补偿款直接支付给各搬迁户,搬迁户可根据各自家庭情况选择适用的安置房源。考虑到平民冲各个居民家庭收入不同,除枣冲安置小区外,市政府还提供了云龙小区等多种安置房源。中等收入家庭,可以用补偿款购买经济适用房,一般收入的家庭,可以低于市场价优惠价格购买指定的商品房。对于低收入人群,还可申请廉租房。目前,枣冲小区已建成房屋种类齐全、市政设施完善和物业管理规范的示范小区。
此外,根据家庭习惯不同,提供不同地段的房屋选择也是工作的重点。在搬迁前,市政府和项目实施机构经过广泛咨询和深入调查,充分考虑到居民的生活习惯、邻里街坊的延续性以及工作地点和上学等情况,及时调整搬迁方案,由市政府统一征集各开发商的开发楼盘,以低于市场价的优惠价出售给搬迁户。对于不需要现金补偿的搬迁人可以采取产权调换的方法,结清产权调换的差价即可。单位用房合法承租人的安置,原则上由被拆迁单位负责解决。
除了这些大量的详细工作外,梧州市地质灾害整治指挥部还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了评估,设立了合法性、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可控性等五个分值,确保平民冲、冰泉冲、石鼓冲等“三冲”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聂敏轩在总结平民冲搬迁的经验时说:“充分考虑到移民的需求,采取灵活有效、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是整个搬迁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百姓、企业、政府实现多方共赢
记者来到位于梧州市西环路枣冲安置小区看到,周边有一些小山头,山上都被水泥糊上了“护坡”,安全系数极高。
除了让百姓安居外,该项目还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运作,政府也实现了“治理灾害不再赔钱”的目标。
“这里原来是一个废弃采石场,我们购买这块地只花了30万元,但治理整修却投进去几千万元。”负责平民冲搬迁实施的梧州市东泰公司董事长英志光介绍。
在亚行贷款支持下,该项目从理想变成现实,并由梧州市东泰公司为项目的实施机构,负责采购管理、施工监管、财务管理和合同管理。
梧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市亚行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周雄介绍,平民冲地质灾害防治子项目计划总投资4亿元,项目包括:一是在无地质灾害威胁的区域——枣冲建设移民安置小区,建设高质量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以容纳从平民冲撤离的几千人和24个企事业单位。二是实施地灾控制工程,将迁移后的平民冲整治成21公顷无灾害区域,用于城市再开发。项目的建成,将减少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房屋数量,增加城市无地质灾害土地供应量,突破地质灾害对城市发展的制约和束缚。
记者来到2006年夏天发生特大泥石流的现场,看到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这片曾经因地质灾害泛滥而吞噬的土地,经过3年的整治,残破的旧房已拆光,小山头被推倒,深沟被填平,一所中学正在建设中。
英志光介绍,公司从土地整治中把钱赚回来。前期投资整地,政府后期购买,公司只是从工程建设中获得0.7%—1%的经营管理费。“因此,我们在融资时非常需要亚行这种使用周期长的低利率贷款,以便我们可以进行长期规划。”他说。
在各方努力下,梧州市创新了地质灾害治理的模式,实现了由被动抗灾向主动防灾的转变,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居住质量。同时打破“地灾治理是赔钱的事”传统观念,通过地灾控制措施,把平民冲开发成没有地灾的城市用地,拍卖用于城市再开发。获得的收入用于其他地灾易发区地灾控制和防治项目的融资,使灾害治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实现防治地灾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双赢目标。
该项目取得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得到国家、自治区领导的认可,并由亚行于2011年拍摄成记录片传播梧州的经验。梧州试行的预防第一和自我融资创新方法将为中国其他城市和世界其他国家提供良好参考。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