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质防灾工作者的心愿“什么时候在灾害到来之前能够早一步预警,提前防范就好了。”这是梧州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中心主任朱雪亮多年的愿望。朱雪亮说:“以前,每天必备雨靴、喇叭、锣和手电筒,一到下
一个地质防灾工作者的心愿
“什么时候在灾害到来之前能够早一步预警,提前防范就好了。”这是梧州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中心主任朱雪亮多年的愿望。
朱雪亮说:“以前,每天必备雨靴、喇叭、锣和手电筒,一到下大雨就紧张,首要任务就是跑出门,一边敲锣一边喊,通知山冲里的各家各户注意安全,有些被冲毁的人家还需要转移到安全的地点。”
而现在,这个状况彻底改变。在亚洲开发银行资助下,梧州市投资646万元开发建设了一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地质灾害预报和早期预警系统,该系统能对区域降雨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是我国首批引入的加强城市地灾管理系统之一。
朱雪亮带着记者来到了设在半山腰的监测点。这里架设的一道铁柱焊接的拦截栅,可将山上冲击下来的树木拦腰挡住。旁边设有一个用于采集数据的太阳能视屏监测仪,以及一个次声波传感器。
朱雪亮说:“泥石流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以每分钟几十米的速度流动,这个时间差很大,这两台每天24小时不停运转的仪器将实时采集到的信息通过3G无线技术同步传递到预警预报中心。”
在梧州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中心,朱雪亮打开电脑,通过屏幕上虚拟直升飞机巡视,给记者展示梧州此时此刻的水文气象情况。“以前我们总是派遣各路小分队去现场采集数据,如今通过这个预警系统,不仅我们中心可及时获得信息,北京也可同步看到。”他说。
该预警系统的突出功能是实时预警,随时监测附近山区的雨量情况,并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系统及时传递给相关人员。记者在短信平台看到9月6日的一则信息,“朱雪亮你好,你附近的白云山雨量站6小时雨量为55mm,请及时巡查隐患,提醒灾害易发地段居民及时注意后续降雨变化。”
据了解,该项目已完成总投资约90%,主要建设地灾预警预报系统,针对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在不稳定斜坡和滑坡隐患点等6处地方设立监测点,包括18个降水计、7个土壤湿度传感器、2个次声波传感器、3个报警喇叭和2台计算机服务器。
目前,预警系统能力开发和机构建设子项目已发挥作用:通过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梧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基于GIS的地质灾害实时自动监测和报告系统,完善了原有的基于社区基础的人工监测机制;根据气象数据和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开发地质灾害计算机动态模拟和预报模型,为地质灾害袭击的预警提供技术支持;提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的综合决策系统,以提高梧州地质灾害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梧州山多谷深平地少,可建设土地不多。地处河谷地带的大量居民房屋集中在旧城区,多为依山而建,主要利用一些山谷地带逐渐向山上扩张,道路窄小,排水设施不完善,非常容易受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拓展城市空间被提到重要的日程。
亚行贷款红岭路网建设项目正好给了梧州市一个拓展空间的机遇。
目前,该建设已完成总投资的80%,主要建设城市路网及配套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供水管线、排水和排污管线,以及道路照明、绿化、交通、强弱电管道等设施建设。建设道路长29.8公里,宽为12—60米,主干道基本建成,其中15条道路进行了竣工验收,路网已初见雏形,主要道路已投入使用。
记者在宽阔的主干道看到,路网已初见雏形,部分道路已经投入使用。随着项目的深入实施,红岭新区配套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形成一个融江景、湖景、山景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集居住、商贸、商业为一体。红岭路网建设加快了梧州城市化的进程,经济效益明显。
目前,该区域玫瑰湖整治工程、新梧州高级中学、青少年及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大厦、人民医院等项目已基本建成,中央商务区、小学、幼儿园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红岭新区已成为梧州城市建设的热土,吸引了人口、信息、物质、技术、资金等聚集,并辐射带动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由于红岭路网项目的建设,黄培贤一家的命运从此改变。他们世代耕作的土地被政府征用,但他们却有了更多的路子可走。他们选择了市政府提供的优质地段,在火车站附近的70平方米地基上盖起了一个五层小楼。像所有会过日子的农民一样,精明的黄培贤将一层留下做铺面房,在一层半处为租户安排好了既能住宿又能照看铺面的住所。
黄培贤开心地给记者泡茶,并告诉记者,“我学会了开车,现在做运输。我媳妇经过培训,在新梧州高中里打扫卫生。原来孩子在农村上学很不方便,现在校车就在家门口的路边接孩子,非常方便。以前住的地方一有洪水就进房子,现在再也不用担心房子被淹了。”
红岭路网项目将给更多的市民带来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城市防灾有了新模式
梧州市综合治理取得成效,创新了城市防灾新模式,对于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借鉴意义。其主要特点是:多元化拓展融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治搬结合、妥善安置、商业运作。
多元化拓展融资渠道是“梧州模式”的重要经验之一。除积极争取上级补助、利用外资、梧州市财政投入以外,梧州市通过争取商业贷款,结合旧城改造、土地市场等方式,获取治理资金。如对市第四中学后山滑坡体的治理,采取地质灾害整治与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案,将90多米标高的山体降低到45米至50米标高,对边坡进行防护,获得可利用土地210亩,可供出让土地约105亩,最终以6570万元人民币拍卖成交,收益3000多万元。
“三冲”地质灾害综合整治项目,采取整体搬迁方式,项目总投资17.72亿元人民币,其中亚洲开发银行贷款1亿美元,其它贷款11.1亿元人民币,其余为自筹资金。综合整治后,可获规划总用地850多亩,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面积500多亩。另外,梧州市对治理方案确定的210个急需整治的灾害点,有50个灾害点确定责任单位整治,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
梧州市亚行项目办主任周雄总结的经验是,为使亚行贷款资金合理、高效运用,梧州市与亚行做好沟通衔接,将因项目调整与工程招标节省的资金通过提高项目的亚行融资比例填补,其中平民冲地灾移民和防治工程子项目亚行融资比例从73%调整提高到90.3%,红岭路网子项目亚行融资比例金额从73%调整提高到85.9%,为加快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梧州模式”的另外一个经验是政府主导。梧州市将地质灾害整治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的地质灾害整治领导小组,全面组织、指挥、协调和落实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尤其在拆迁问题上,坚持以政府为主体,杜绝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或者其他社会机构介入。
妥善安置是搬迁成功的有力保障。为保障百姓权益,确保搬迁顺利,梧州市一方面通过科学评估,以市场价格作参考进行房屋评估。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解决房源问题。经过多种方式妥善安置,没有一户搬迁户因拆迁无房住而流落街头。
商业运作让搬迁更有效率。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的商业运作。二是项目区土地的商业化运作。
“城市安全了,百姓安居了,城市的发展后劲也就越来越足。”梧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聂敏轩说。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世界银行贷款青海西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谈判完成
- 日本银行界将对北美页岩气项目融资 以削减电费
- 江苏泰州市PPP项目将获扶持
- 山东潍坊市水利项目探索PPP
- 规范公益性项目回购
- 湖北枣阳市做好民生项目履约验收
- 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 中央文化企业数字资源库项目资本预算申报启动
- 泰国通过两铁路项目 未来直通中国
- 四川泸县创新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管理机制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