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媒体称61名院士曾联名上书要求推广转基因水稻”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消息称,转基因水稻的研制者张启发透露,“今年7月,我国61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6
近日一则“媒体称61名院士曾联名上书要求推广转基因水稻”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消息称,转基因水稻的研制者张启发透露,“今年7月,我国61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61名院士在建议书中写道:‘推动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不能再等,再迟缓就是误国,转基因产业化发展不起来,则商业发展不起来,对科研影响非常大’,同时院士们指出农业部的不作为。”
其实这有些言过其实了。估计一般人都知道,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不等于转基因产业化,更不等于“误国”,也不等于对科研影响大。不能把转基因水稻给绑架成所有的转基因品种,因为转基因可以对任何生物进行,水稻只是其中的一种。水稻对中国人比较特殊,因为大米是中国人的主食,不应该成为靶子。如果研究者们呼吁搞转基因医药、转基因棉花、转基因玉米等这些人不吃或者偶尔吃一点的产品商业化,估计没多少人反对。但现在在这些人眼里,转基因只有转基因大米,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全世界还有一大批人都还质疑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现状下,这些研究者们也没有做过任何食用转基因大米人体数年观察实验的情况下,贸然拿13亿人的主粮开刀,那不叫科学,那叫不慎重。
转基因主粮应该是底线,是红线,国家应该规定转基因主粮商业化不能碰的红线,至少在其他国家还没有碰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先碰。如果转基因大米是个好东西,没有任何安全性问题,那为什么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印度人、泰国人不种?他们都天天吃大米啊?
我国2亿多小农,种植稻米者就算一半,也近亿,如果真批准了转基因水稻,如何来进行监管?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转基因产品与非转基因产品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来区别来,我国大部分稻米又是国家统一采购,有关部门不可能对每一批的收购大米进行检测,那转基因大米标签也基本上不可能了。想象一下如果允许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米后会出现什么样后果?那些对转基因恐慌者只能重演从国外带奶粉的悲剧了。中国人从外国返回,又都开始要带稻米了。所以无谓给人们再增加新的恐慌了。
因此,对转基因技术,既不能妖魔化,更不能神化。那些把转基因水稻神化成所有转基因产业,更上升到误国之谈其实是笑谈,把未来的一切增产技术都绑架到转基因技术,更是天大的笑话,我们不能被转基因研究者逼进一个小胡同去自绝,其实退一步会海阔天空。
另外据相关消息称,“全国首届黄金大米品尝会”近日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举行,300多名转基因铁杆支持者参加了活动方所组织的报告会,并参加“转基因大米晚宴”。报道称,自今年5月以来,类似的转基因大米试吃活动已在我国28个城市开展,都是华中农业大学为活动提供所需的转基因大米。
其实这样的试吃秀有很大的误导成份,主要原因是,转基因产品的安全与否并不是靠吃几次就能断定其安全的,因为人体有强大的排泄能力,即使有一些有害成份,如果人体吸收不了,很可能排泄出去了。但如果有害的东西一直吃,吃十年二十年,日积月累,那些有害成份的危害性才能慢慢显露出来。所以只吃几次的试吃秀应该禁止,但可以开辟特区,让一些自愿者天天吃转基因大米二十年,粮食是我们大家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的东西,唯有这些的试吃试验才是值得试验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韩国大米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仍征收高额关税
- 韩国:明年起开放大米市场
- 湖南省住宅产业化产品将纳入政采目录
- 以价值重构走出文化产业化“陷阱”
- 联合国粮农组织说台风“海燕”严重影响菲律宾水稻生产
- 转基因食品标识为何羞羞答答
- 泰国大米收购政策致财政损失44亿美元
- 中央财政拨付玉米和水稻病虫害防治补助资金2亿元
- 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成绩斐然实施了70个高技术产业化
- 粮食法草案将报送国务院 拟完善转基因生物管理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