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次经济发展都伴随能源高速增长,现在要用能源的中低速增长来支持经济转型,不管是哪条路径,都注定是一次“痛苦”的转型。今年上半年,中央的两次重要会议都对能源问题做出了重大战略研判,这传递出一个明确的
我国历次经济发展都伴随能源高速增长,现在要用能源的中低速增长来支持经济转型,不管是哪条路径,都注定是一次“痛苦”的转型。
今年上半年,中央的两次重要会议都对能源问题做出了重大战略研判,这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我国正在加快能源市场化改革。
虽然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出现了放缓改革的呼声,但6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仍将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的改革提高到了“革命”的高度。从“改革”到“变革”再到“革命”,这也是我国首次明确“能源革命”的提法。
还原能源商品属性
在李克强总理近日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知名企业家董明珠和刘永行都提出,企业不需要政府补贴,需要的是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样的发言也引起了能源界的共鸣。
在7月28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能源经济论坛上,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指出,这种补贴模式不仅不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使得国家的可再生能源补贴难以为继,“原来一度电补贴8分钱,后来不够了,去年又加了7厘钱,再这样下去可能还不够。补贴还是需要的,但应该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探索新的价格和补贴模式”。
而由于能源定价仍然偏重于政府定价,开放煤价而管住电价的不完全市场机制也直接导致了煤电矛盾难以化解。“我们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能源领域仍然存在不少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做法。”张国宝指出,推动能源体制革命的要义在于还原能源商品属性。
一直以来,提出“能源是特殊商品,应该由政府配置资源”的声音始终比较强势。直到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特别提出让能源回归商品属性,才给能源属性之争画上句号。
界定体制类型
煤电矛盾、气荒、弃风、弃光、能源价格之争等问题长期困扰着能源行业,采用行政办法处理被认为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这些问题背后都有体制原因,根本解决办法还是通过市场化的改革。‘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是能源市场化改革的意义所在。”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范必强调。
归根结底,体制是改革最大的绊脚石。
一直以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重合的双重体制被认为是前者向后者的过渡类型。“现在看来,‘双重’时间太长了。”范必指出,在进行能源体制改革时,一大难点就是能源体制本身难以界定。例如,一般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都把追求股东回报放在首位,但是我国的国有电力企业却往往把扩大规模放在首位,很难定性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正如张国宝所言,能源领域仍然存在不少计划经济的做法。体制定型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在范必看来,过去的改革之所以不彻底,就是受到复杂的体制框架和体制类型的限制,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改革方案很难推进。对此,范必建议推行链式改革,即从顶层设计全产业链改革,提出克服条块分割的一揽子改革方案。比如解决煤电矛盾不是靠煤电联动,而是通过电煤并轨、提高铁路运力、电力体制改革来综合解决。此外,范必还建议将国企改革与行业改革相结合;改革政府的审批与监管制度,下放大部分审批权限,放开竞争性业务。
赢在油气拐点
那么,能源变革的拐点在哪儿?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认为:“20年内,煤电仍是主力,我们应该研究清洁煤发电技术。”这也是中国科技界一种主流观点。
2014年BP能源统计报告显示,石油仍然是第一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费的32.9%,但其市场份额连续14年下滑。而煤炭消费却持续增长,2013年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30.1%,其中,中国贡献了超过一半。
据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介绍,有外国学者表示:由于中国不节制煤炭使用,煤炭的消费占比很有可能在明年超过石油,重登能源皇帝的宝座,而这并非人类之福。该教授还认为“中国对环境并不那么在乎”,虽然陈卫东当场对此进行了反驳,但他也承认,煤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一次能源。陈卫东建议将电力作为核心平台,重新考量顶层设计和能源改革。“越来越多的能源正在通过转化为电送给消费者,但是现在电价扭曲,如果不理顺机制,其他的能源改革都不能解决问题。”而范必则认为,化石能源尤其是优质的油气能源会在较长时间内成为主体能源,我国应确立由煤炭时代走向油气时代的战略目标。
当然,其他能源形式也有其拥趸。国务院参事徐锭明直言:“所谓能源革命,不改变主体地位,怎么能叫革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则强调,我国历次经济发展都伴随能源高速增长,现在要用能源的中低速增长来支持经济转型,不管是哪条路径,都注定是一次“痛苦的转型”。“前两次世界能源转型,我们都不明所以地过来了,但这次中国被摆在国际舞台中央,我们已经身不由已。”陈卫东说。
体制是如何阻碍改革的
范必认为,能源是计划经济时期管制最为严格的领域。在这一轮体制改革中,能源到底是什么体制?现在来看,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能源领域很难定性为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
以电力行业为例,电力企业的股权结构往往是多种所有制,电力企业和电网之间是买卖关系,电力建设要经过招投标,这些都是符合市场经济特征的。但是,电价是国家定的,发电小时数是有关部门分配的,在哪里建、建多少都是由政府审批的,又像计划经济。
现在看来,能源领域的很多企业都处于双重体制之下。其中一种是影子计划。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干预和考核,既没有下指令性计划,也没有下指导性计划指标,但是这种考核又相当于一个计划目标。比如电力企业的产品是按照市场经济进行交易,但是交易的目的却不是股东权益的最大化,而是满足上级确定的考核指标。还有一种是垄断计划,比如有些行业改革后转制为企业了,但是运行机制并没有真正改革,是市场经济下的垄断行业,但又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比如电网企业改制了,但是不彻底。最近又出现了一种外生计划。在经济指标以外,又增加了对环境、节能、减碳方面的指标要求,这些指标同指令性计划指标一样,都是层层分配下达的,对企业行为进行约束。但计划经济时还要“几上几下”、综合平衡,现在下达外生计划指标时完全不跟企业商量。
另外还存在差别政策,即对于产业中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而不是公平对待的管理方式。这种差别有时体现在所有制上,有时体现在产业方向和先进性上,有时体现在价格上实行双轨制。
因此,能源体制是多重体制亚型的复合体。这样看来,改革必然很复杂,因为我们连它目前的体制类型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对于这种情况,范必建议,建议采用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框架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中德能源协会在法兰克福成立
- 下半年四大改革谁先破冰?
- 发改委连发13文章透改革提速信号 加快被提及80次
- 我国进一步明确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改革目标
- 泰军方公布11项国家改革措施 称不会偏袒任一方
- 配套改革取向下全面审视分税制(上)
- 9月起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
- 户籍改革需要冲破“资金困局”
- 丽江市继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 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 重庆首批PPP模式改革项目签约 投资超1000亿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