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科研项目支出应立法“看管”

前不久,多名院士、高校教授卷入科研腐败问题被查。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长,而中国科协的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四成左右。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公共

前不久,多名院士、高校教授卷入科研腐败问题被查。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长,而中国科协的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四成左右。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逾5000亿元,而与巨额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我国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科学家鲜有出现。低下的科研效益、深不可测的资金黑洞,都指向了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的粗放化。网民认为,我国巨额科研资金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科研经费利用效率偏低和腐败问题是主要原因。建立健全让高校科研机构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不愿腐败的制度环境,才是防治科研腐败的根本所在。

我国迄今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等方面的法律,应出台专项法律,用法治“看管”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只有让科研工作纳入法治管理,让相关从业人员树立明确的法律意识,才能让每一分科研经费都“用在刀刃上”,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建立健全一种让高校科研机构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不愿腐败的制度环境,才是防治科研腐败的根本所在。

制度性矫治最核心的环节在于监督。在对科研项目支出进行细致核算并通过法治化方式确定下来之后,就需要从执行上重点监控各项费用的流向。对于投入资金较多的重大项目,更是要建立专门的效益监督,引入第三方机制和同行评价机制,健全问责法律制度,保障经费使用的公正、公开和透明。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向宇/文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 精华数据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