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巨大机遇

本报讯 “经济增速下行是经济内在逻辑发展调整的结果,适度地调整有利于中国经济能持续健康成长,尽管现在增速在下行,一产、二产、三产,产业需求区域结构分配等指标都出现比较好的势头。”国务院参事、国家经济战

本报讯 “经济增速下行是经济内在逻辑发展调整的结果,适度地调整有利于中国经济能持续健康成长,尽管现在增速在下行,一产、二产、三产,产业需求区域结构分配等指标都出现比较好的势头。”国务院参事、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院长夏斌日前在新京报举办的2014“中国青年经济学人论坛”上表示,新常态下对中国经济不必悲观。

夏斌说,前期经济的“超级繁荣”确实在银行体系内建立了一些问题和风险,但是目前的银行体系对此已经有了必要的准备。同时,中国有30万亿元的优质国有净资产,这是中国经济防范经济大震荡的本钱和巨大的财力保障。他认为,改革速度在加快,在逐步释放改革红利,推动当前增长过程中,也在边际和增量上抑制和削弱了不良资产的影响。最关键的是,中国政府对当前经济中的系统性风险心中有数,居安思危,并开始逐步化解风险,这是对中国经济不必过度悲观最基本的因素。

“当然也不能盲目乐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在发言时表示,新常态的含义就是说未来的变化是常态,从原来的旧模式向未来一种新的稳态增长的轨迹转变的过程,可能比较艰巨、比较漫长。因此,GDP下滑,各种经济参数出现变异,结构调整加快,政策调整幅度比较大,这在未来都会是长期出现的。

东南大学教授华生认为,中国高层提出新常态,本质内涵一是不要犯颠覆性的错误,二是在此前提下,维持一个相对比较快的经济增速。因为中国的人均GDP还很落后,如果GDP增长率低于5%,未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遥遥无期了。而且“周边大国印度、印尼雄心勃勃地要把GDP增长率追到7%、8%,中国要保持竞争优势,不保持较高的GDP增长率肯定不行。”但是,过去30年的一套应对办法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常态的需求。

他表示,同30多年前类似,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机遇,哪项改革可行,就要尽快拿出方案并实施,否则会对当下的转变形成阻碍。

夏斌提出要做好“底线思维”。他解释说,调整意味着要深化改革。要改革必然应直面风险暴露并带来的阵痛。那么改革的底线在哪?底线在“部分阵痛”,不能因阵痛加剧而引致“生命危险”,也就是不能引发国家的全局性、系统性风险。就是不能让当前的经济增长对就业有剧烈的冲击,也不能因部分企业债务问题连锁引发全国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和经济危机。换句话说,对业已存在的风险,只能用时间换空间,力争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去慢慢消化,而不能用危机式的、休克式的方式去消化。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记者 李忠峰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 精华数据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