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保总局沙尘暴研究项目组专家日前在京通报今年北方沙尘天气时,提出降低沙尘天气频率与强度的新对策:按自然生态规律植树造林。环保专家高吉喜博士提出的沙尘暴源发地生态破坏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认为,气候、土
国家环保总局沙尘暴研究项目组专家日前在京通报今年北方沙尘天气时,提出降低沙尘天气频率与强度的新对策:按自然生态规律植树造林。
环保专家高吉喜博士提出的沙尘暴源发地生态破坏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认为,气候、土壤、植被、降水等自然要素决定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近50年来北方地区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在人为原因方面,1995年至2000年西部地区耕地增加主要源自对草地和林地的破坏,其中开垦草地增加占69.5%,开垦林地占22.4%,内蒙古、甘肃、新疆1986年至1996年开垦草地194万公顷,已有一半撂荒沙化,沙化耕地成了沙尘暴重要起尘地之一。
在今后的对策方面,他认为应提高全民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特别是提高各级领导的环境意识,树立预防为主、保护优先观念。调整产业结构不能仅仅对沙尘源区,而应以整个区域、流域。在生态重建与生态环境保护中,不因过分注重生态重建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植树造林,必须讲科学,栽植的林木,必须在3年后可以不依赖人工灌溉自然生长,否则劳而无功,还会形成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得不偿失。因为这耗费了当地本已非常宝贵的淡水资源,数年后不仅树最终死亡,连原本生长得不错的草、灌木也会死亡,因为成片的速生林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应正确对待荒漠化治理,降低干旱区的垦殖指数,防止引水造林治沙造成的水资源短缺,保护沙漠周边地区地表结皮、固沙植物等,切忌盲目“人进沙退”,在全球气候不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人为消灭沙漠是不可能的。国家应增加生态保护资金投入,逐步建立流域补偿、资源开发补偿、资源惠益共享和生态补偿机制,从而在程度上、频率上减少沙尘暴的危害。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中央财政支持启动退耕还湿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等工
- 农业部力推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农业
- 上海:“限制小汽车”是治堵重要对策
- 我国开展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50个试点城市将获现
- 我国将建立优质生态湖泊保护机制
- 新疆获百亿补助保护草原生态
- 新疆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近百亿奖补资金将使
- 财政助力发展林下生态养鸡到2015年,四川武胜县年出栏林
- 中央财政支持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城市建设推进餐厨废弃物
- 中国对策力退通胀高烧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