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羊开泰,清明花开。然而,令人恐怖的“沙尘暴”天气,又要从幅员辽阔的内蒙古及“三北地区”闯来了。去年殃及京津江南的“漫天黄风”令人记忆犹新,人们渴望北方早日遏止沙尘暴,尽早收到草长、树兴、沙稳、尘定的
三羊开泰,清明花开。然而,令人恐怖的“沙尘暴”天气,又要从幅员辽阔的内蒙古及“三北地区”闯来了。去年殃及京津江南的“漫天黄风”令人记忆犹新,人们渴望北方早日遏止沙尘暴,尽早收到草长、树兴、沙稳、尘定的效果。内蒙古总结多年经验教训,正从“人进沙退”的旧观念走出来,大胆探索“人退沙退”新路子,决心在“退”字上下功夫。
“退行曲”——是否是大自然的不谐音?
去年3至4月,记者自内蒙古大草原的西端到东北部的大兴安岭,沙尘暴、扬沙、扬尘天气几乎不离左右。甚至11月,一场冬日沙尘暴,还给锡林郭勒人一点颜色看看。面对沙尘暴的危害和治理,引起人们一场“人进沙退”还是“人退沙退”的争论和探索。
内蒙古有过不少人进沙退的例子,也有过“人退沙退”的成功,记者最终还是信服了“人退沙退”。一个秋日,在赤峰市南部阿鲁科尔沁旗扎噶斯台镇巴彦乌拉噶查(村),一片人退草长和一片人进草光的生态区形成鲜明对照。镇党委书记孟和巴拉指着那片仅仅半年因为人退畜离,出现万顷荒原秋草如禾的壮观说:“两年退出416户,这里60万亩流动、半流动沙地就慢慢恢复了,林草覆盖率由30%增长到80%,当年围封当年见效。”又一个春日,记者来到一个“人进沙进”的“俄打梁”村,距克什克腾旗经棚镇不足15公里,40年不断的村民活动,水隐沙进,自山岭到家户黄沙封门。大自然就这样对待人们的“退”与“进”。
对阿鲁科尔沁旗“退行曲”,记者曾以“恢复”新经验报道过,似乎没有引起多大关注。旁观者清。不久,初到内蒙古任职的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同志,一次到赤峰调查,也讲到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再自然恢复生态的观点。这些观点,在长期依靠“战天斗地”“开垦过牧”的内蒙古,似乎是一种不谐音。因为,在多灾的内蒙古,首先是靠着“进”和“补”的思维去救灾的,结果,草原越“进”越差,农牧民越“补”越穷。
记者曾和自治区政府的包点干部,来到阿布嘎旗牧民赵铎的河边苗圃。赵铎也是3年前大雪灾受害者,200头牛损失100头,1000只羊死600只,余下的喂草喂料,吃完死完,欠了8万元草料钱。吃一崭,长一智,他家按照市场经济种草买草。去年,政府帮扶2万元,自筹资金5万元,育苗150多亩,发展山杏、杨树、拧条等。现在一家带供热设施的红砖玻璃房、风光两用发电机、以及车辆摩托等,已经具有草原生态企业的规模了。
实践与历史,逼迫人们早日“茅塞顿开”——奥秘就在一个“退”字,真正从生态恶化的地带退人退畜、围封禁牧,草自然会长起来……
大草原、大林区急需人类活动退出来
古人云:“天行有其道,地行有其常”。 虽说有关沙尘暴源头的争论刚开始,但是,人站在亘古浩瀚的沙漠面前,不能不说是渺小的。人类与茫茫大沙漠相比实在太年轻。我国北方沙漠,最早的在白垩纪就已形成,较年轻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有200多万岁。经过长期演变,到末次冰期(距今3.2万年—1万年),基本奠定我国现代沙漠、沙地的基本轮廓。
作为生灵之首的人类,不断向沙漠挑战的精神无可厚非。随着人口增长,不断扩展生存空间,也包括向沙漠发起挑战。历史表明,从汉、清两代中国两次人口快速增长期,先民两次开发西北、西南和内蒙古,我国森林和北方草原几度受到破坏,其中森林覆盖率由原始状况的64%下降到清初21%左右。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人口进入第三次快速增长期,生态环境压力加剧。上世纪50—70年代,北方地区3次大规模开荒,其中开垦草地1亿亩以上,耕地直逼沙漠边缘,大面积草场开始沙化。此时,国人非但没有及时调整政策,反而提出“人进沙退”的口号,还要义无返顾地向沙漠进军。
据专家估算,我国目前沙漠面积约170万平方公里,除去70万平方公里戈壁,62万平方公里古沙漠和沙地,大约38万平方公里沙漠化、荒漠化土地,主要是从汉代以来特别是近百年人类活动造成的。近20年来新形成北方的沙漠化、荒漠化土地,成了沙尘暴重要发源地之一。
对今天的草地、林区,是“进”,还是“退”?是功,还是过?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李德冰先生从西北调研归来认为,沙漠化、荒漠化土地上的泥土和腐殖质,遇上干旱和大风,小于20微米的尘粒能吹送到4000米以上高空,造成融胶状态,小于10微米的尘粒能越过太平洋吹到美国。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权衡多年来的得与失,“人进沙退”似乎是过大于功的。
不少记者日前也从大兴安岭林区得出结论:28万平方公里的诺大林区,76.56%在内蒙古,今天实施“天保工程”也是让人类砍伐退出来。深入林区目睹长期的林区垦荒,和今天盲目的人流潜入,采药、播种、射猎、打草造成的危害,大家也禁不住呼吁:我国能长森林的地方不多,再这样破坏植被和涵养水源,后果更不堪设想。他们呼吁,这里不再吸纳盲流人口,实施退耕还林战略,实行人退林进,那对国家、对人类将功德无量。
大“退”小“进”——喜看生态保护进行时
近几年,人们透过每年几十次严重的沙尘暴,逐步看清“人进沙退”的思路与做法,给幅员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带来60%以上的荒漠化和沙漠化,开始进一步调整出“人退沙退”的思路,让大自然再为人类营造全新的生态屏障。
前不久,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再次来到西部荒漠的阿拉善盟和沙海工业城市乌海。他再次强调:“应把生态建设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我们不能把锡林郭勒搞成阿拉善,把呼伦贝尔搞成锡林郭勒。”“生态建设首先是加大人退,现在看来人进沙退不行,只能是人退,减少人的活动,包括牲畜的活动,再加大生态保护性措施,让大自然天然修复。”
内蒙古牧民有个恰切的比喻——说从锡盟的西乌珠穆沁旗出发,经过中蒙边境的阿布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就象一个盛装的运动员,在阿布嘎脱掉衣衫穿秋衣秋裤,左旗穿短裤,右旗光身子。以此,比喻今天自东北呼伦贝尔,中经锡林郭勒,最后到阿拉善的内蒙古大地的生态降级,也许更贴切。阿拉善27万平方公里,只有近20万人,地广人稀,说明这个地方生态环境恶劣,发展条件差,不适合人类居住;反之,人口密集的沿海不但生态好,保护意识强,而且现代化进程也快。
在今天,人们解决认识“大草原、大林区急需人类活动退出来”的紧迫性同时,也在发现沙漠、沙地具有独特的魅力。生活在阿拉善、河西走廊、青海、新疆的人,在生态上“退”,在旅游上“进”,进退益彰。随着“神舟”遨游苍穹,随着沙尘暴的揭秘,人们再次走近沙漠沙地,做沙漠旅游,去看鄂尔多斯的响沙湾、看阿拉善的怪石林、看沙生植物、做沙产业,更有好奇者,去看沙尘暴,去看航天城和“神舟”归宿地荒漠化草原……
天生的沙漠、沙地、自然林,开始吸引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崇尚天然。基于此,天工造物,奇妙无比,许多恶劣环境,只要退人、退畜、退耕、退采,大自然就会还草于地、还绿于林、还鱼于水、还鸟于山。
秀美山川既靠“退”出来,也靠“进”(当代人曰“造”)出来。大自然是庞大的,当然要大“退”;人类生活区域相对狭小,人之处所自然要小“进”,使之“进”善“进”美。
依此理,有专家认为,今天对古沙漠、古沙地和戈壁,主要是保护而不是种草种树;而在沙漠和绿洲的过度带上,则要具体分析,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乔则乔。这一切的核心问题在于一个“退”字,关键又在人退。如今,大小都市的草地,都告戒人们退出勿进,以此晓理于大自然,自然明白大“退”小“进”——这是生态保护的新时代进行曲。
最近,在沙尘暴常常肆虐的内蒙古令人欣喜地看到,阿拉善的5万牧民陆续从边缘沙漠、从贺兰山林区退出来,锡林郭勒盟的数万牧民也开始从荒漠化草地退出来,就连“北国碧玉”呼伦贝尔的满洲里也搞了草区封育。国家目前为内蒙古算了两笔大帐:全区13亿亩草场,水利建设基本没有,能够有点灌溉的仅二、三百万亩,搞了一个规划,草原水利建设大概需要60亿元,近期30多亿元;再一笔,是草原保护性措施,先开口3亿亩,每亩5年40元,大约120亿。如果再加上大兴安岭林区规划,未来5年用200多亿元来偿还历史欠帐。这个规划,将是内蒙古人类史上重重的一笔。
偿还历史欠帐,“退”字千斤重。在沙漠面前,不进则“退”,实在是一种大智若愚。有了这种大智若愚,不愁沙尘暴人退沙退,不愁“退”不出林茂草丰来!(呼和浩特2003年4月7日电)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内蒙古:一事一议惠及156万农牧民
- 中国土地沙漠化的现状、成因和治理途径
- 50学者历时3年 我国建成西北干旱区沙尘暴数据库
- 沙丘活化成为西北风沙区土地沙漠化“祸首”
- 世界荒漠化日:中国寻求沙漠化地区发展新路
- 我国卫星气象学家系统分析沙尘暴六大特征
- 内蒙古:荒漠化“逼”出沙产业
- 环保专家提出降低沙尘暴频率强度新对策
- 专家分析:沙尘暴 挥之不去的梦魇?
- 关于沙尘暴的思考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