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佤族人再唱新歌

一首歌唱响一个民族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  阿佤唱新歌。  毛主席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  人民公社好哎,架起幸福桥。  哎……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  哎江三木罗”。  这就是六七十年

  一首歌唱响一个民族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

  阿佤唱新歌。

  毛主席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

  人民公社好哎,架起幸福桥。

  哎……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

  哎江三木罗”。

  这就是六七十年代唱响祖国大江南北、人人能唱会跳的《阿佤人民唱新歌》。

  解放后,佤族人民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直接跨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当时,佤族没有一所学校,他们靠刻木记事。佤族人民不会忘记:是中国共产党在部队的营房里,为他们建立起第一所学校———西盟县小学,是共产党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由此,佤族人民发自内心地喊出:“毛主席怎样说,阿佤人民怎样做,跟着毛主席哎,跟着共产党哎。”

  1965年,解放军戍边老战士杨正仁正是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它唱出了佤族人民热爱党、热爱美好新生活的精神风貌。

 “西盟佤族是最早居住于阿佤山中心区的民族。”西盟县财政局副局长李云宏介绍说,佤族自称“瓦”、“安瓦”、“布饶克”,意为住在山上的人,1963年正式定名为佤族。佤族主要居住在西盟佤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8万多人,其中主体民族佤族占总人口的72%。

 “《阿佤人民唱新歌》唱响了佤族,使佤族走向了全国。然而,人们并不知道这首歌就诞生在我们西盟佤族自治县。”西盟县县长岩再挥舞着拳头,“我们要利用这一品牌优势,扩大西盟的影响,发展经济,再唱改革开放奔小康的新歌!”

  佤族人搬进砖瓦房

  今年35岁的岩(读“艾”)公是个英武的中年汉子,他是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秧落村戈约小组的组长。

 “去年9月动工,春节前后我们全组60户人家全部搬进砖瓦房。”谈起搬进新居的情景时,他还是很激动。他说,这次建造的砖瓦房有两种规格,一种65平米,另一种55平米,政府给予农民每户4000元补助。另外,政府通过集中采购的形式帮助他们购买水泥、钢门窗和砖瓦,使他们大大减少了支出。

  一个50多岁的农民插话说,“以前住的茅草房每年都要搬两次家,一根火柴就能引起火灾,雨水大,也容易腐蚀,另外不卫生,虫蝇老鼠多,特别容易感染疾病。”

  我们跟随岩公来到他家的新瓦房。这是一明两暗式砖瓦房,中间是客厅,沙发组成了会客空间,25寸大彩电和组合音响迎门放了一排,地上铺的是清一色通体砖,墙面用涂料刷得通白,房顶装饰着PV板。正房两侧是卧室,都摆放着木制双人床。岩公说,他们组搬迁的60户家家都是如此,现在过上了现代生活,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扶持。

 “我家还种了7000多株香蕉、几亩甘蔗,再加上养的12头猪,一年可以收入将近两万元。”岩公信心十足,“今后,我们组准备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使村民再多增加些收入。”

  西盟县财政局局长苏其宁指着一排排的新瓦房说,“实施安居工程,去年我县全面完成改造茅草房4000户的任务,上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支付1600万元,彻底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他信心百倍地说,明年将进一步扩大改建步伐,为广大农民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两次落泪唱新歌

  岩再,佤族名叫舍所·艾再,41岁,今年2月全票当选西盟佤族自治县县长。之前他做过村民小组会计、村人民调解员、村长、乡农科站技术员、副乡长、乡长、副县长和常务副县长。

  谁也想不到,他上初一之前没到过县城,没见过汽车和拖拉机,汉语也是那时才开始学的。因为,他心中总是想着群众,所以,他特别喜欢扎到村里搞调研摸情况,特别喜欢思考,喜欢为农民做事,但也常常为他们落泪。

  岩县长怎么也忘不了他的两次落泪。第一次:几年前,他到农村搞调研,发现一个妇女的丈夫病了没钱看病,只能挨着,两个孩子没有穿的,吃的只是一点稀饭,“是党把我从一个穷孩子培养成一名国家干部,老百姓还这么困难,我无颜面对父老乡亲!”岩再落下了惭愧的泪水。

  第二次:是去年春节他到翁嘎科乡英腊村英列组去慰问。这个组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养猪试点,由于试点获得成功,村民养猪赚了钱,家家杀猪庆贺;同时,在政府给每户补助4000元的基础上,群众自己出一部分钱盖起了新瓦房。“群众多可爱,他们多听党的话啊,我们共产党大有希望!”岩再激动地流泪了。

 “为了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我们县以人为本,制定了‘七有目标’:让群众有饭吃,有房子住,有衣被盖,有水喝,有电用,适龄儿童有学上,生病有医治。”见到记者时,这位晒得黝黑的佤族汉子抛出了他的“施政纲领”。他说,“这七个目标看似简单,但要实实在在地做到位,我们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岩县长站起身,指着外面的阿佤山说:“要实现全面小康,我们要坚持‘基础设施立县,绿色经济富县,改革开放活县,阿佤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

  岩县长一一介绍着,我们仿佛看到了佤族人的美好前景:13万亩的天然橡胶林,5万亩的无性系茶叶,6万亩的甘蔗,30万亩的人工林,8万头猪,100公里的国境公路,佤族服装厂、筷子厂,还有正在建设的三河电站、永业电站和南坎河电站……

  在离开西盟时,我们获知,《阿佤人民唱新歌》已经成为西盟县的县歌,阿佤人民将利用这一民族文化品牌,再次唱响改革开放的新歌。

 (执笔:陈清华 刘雅琼 高冰尘)

西盟佤族自治县县长岩再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本报西南报道组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 精华数据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