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谁不说俺家乡好——山西公共财政倾情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纪实

公路上的积雪冻成了一面镜子,车蜗牛般地爬行,还不时左右摇摆。在从太原到长治的路上,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冬天的威力。但在后来的采访中,这种寒冷似乎被涵盖全省上下的公共财政阳光暖热了。因为,不论是教育、医疗、

  公路上的积雪冻成了一面镜子,车蜗牛般地爬行,还不时左右摇摆。在从太原到长治的路上,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冬天的威力。但在后来的采访中,这种寒冷似乎被涵盖全省上下的公共财政阳光暖热了。因为,不论是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还是针对农村的综合补贴,山西省各级财政都在不懈努力着,努力让每个百姓能够感受到这份温暖。

    背上书包来上学就行了

  遨游太空、可爱米老鼠……一幅幅充满孩童气息的彩笔画贴在洁白的墙上,几个彩色大字——“生活中充满画”流露着孩子们的心声。房间窗明几净,被褥整齐,饭盒整齐地摆在架子上,墙上挂着一部电话。这是山西省潞城市王里堡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宿舍,全市共有类似寄宿制中小学23所。

  28岁的郭昌平是潞城最年轻的校长,富有干劲和创新精神。全校383名学生,145人住宿。每人住宿费一个月收8元,吃饭75元。“我们这里师生同灶,从不吃剩饭,管饱。对特别贫困的孩子,去年总共免除饭费4000多元。”郭昌平说。每周二、三食堂就会做荤菜和大米饭,比如炖排骨、红烧肉;周五通常吃面条或炒饼。有些学生甚至说,“学校比家里都吃得好。”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2007年将全免学杂费,而我们在2005年初就已经全部实现了,全市50万学生因此受益。”长治市财政局教科文科李永明科长说,市里同时对11万贫困中小学生免除教科书费,对2万多名贫困学生给予了特困补助,小学生每人每年补助172元,中学生每人每年补助212元。

  “让孩子们个个都上得起学,背上书包来就行了,什么钱都不用交。”长治市教育局计财科长王小平补充说,市里的思路,就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不仅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下一步还要免作业本费、信息教育费。目前,长治市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了99.6%。

  如果说上述直接减免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那么山西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则是显著改善了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2000年6月至10月底,长治市展开了一次危改集中行动,全市用100天的时间改造了869所存在危房的学校,总投资1.4亿元,改造面积40多万平方米。此后,全市基本消灭危险校舍,并开始转向了日常修缮。“这笔资金也不再叫校舍危改资金,而是叫校舍维修资金,这就建立了一个长效机制。”李科长说。

  改造完了危房再建操场。去年,长治市大规模改造农村中小学操场,原计划改造110个,实际改造了130个,超额完成了这一任务。对于城镇学校的操场,能扩则扩,改造资金主要由各县、市、区自行解决。每个操场省里给以奖代补资金2万元,市里给2万元。去年,省里总共奖励100万元,市里实际投入250万元。

  从全省范围来看,去年,山西省为晋西北和太行山革命老区54个困难县的175.86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免除了全年学杂费,对全省13.1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城市低保户子女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新建改建城镇中小学标准操场1082个,据省财政厅最新消息,投资2亿元实施的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目前已全面启动,太原、阳泉、长治、吕梁、朔州5市的数千所小学将因此受益。该工程将为2503个农村小学教学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系统,为5099所农村小学配备卫星教学收视系统,为728所农村初中配备计算机教室。

  好待遇激发教师积极性

  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的同时,老师的待遇也有了大幅度提升。在潞城市学府街,专门为无房教师兴建的公寓——兴禾花园一期工程已经落成,6栋372户面积都在100平米左右,目前已经进入装修阶段。

  在小区大门口,辛安镇中学化学教师刘群秀正在等安装防盗门的师傅上门。在他的新家——1号楼3单元401室,爱人和10岁的儿子都在等呢,小孩子一会儿摸摸这儿,一会儿看看那儿,充满着新奇。“以后这间房是我的。”小孩子神气地指给我们看。

  刘群秀拿到钥匙快1个月了,1991年参加工作的他,以前一家人住在辛安镇的一个小窑洞里。“没想到能有一套城里的新房。”刘群秀难掩喜悦。他所在的乡镇中学共有5位老师拿到了兴禾家园的钥匙。

  这么漂亮的教师公寓,怎么保证给到住房最困难的?潞城市教育局副局长任曙光告诉我们,为了分房子,全局上下动足了脑筋,首先是城里的老师有房的不许报名,然后面向所有老师公开打分,结果拿到钥匙的70%以上都是乡镇教师。最后又特意留出30多套,分给新招聘来的大学生教师。“西边的二期工程很快也要开工了,按照市里的计划,我们将尽早让每个老师都住上自己的房子。”任曙光说。

  早在2000年底,长治市所有教师都已经是公办教师,工资全部由县、市以上财政统一发放,而且标准高于当地公务员。“工资高,有房住,待遇这么好,更得好好教了。”刘群秀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由于充满诚意的尊敬和良好的待遇,老师们的积极性自然被激发了出来。在王里堡寄宿制小学教学楼的一层大厅,记者看到墙上贴满了住宿学生的信息卡,卡上有学生照片、姓名、监护人联系方式,家长不放心随时可以电话联系。在管理规范的同时,老师们赛着比教学质量。十几份教研资料样本张贴到宣传栏上,有本校和兄弟学校的,甚至还有北京人大附中的教案,上面有作业原件和老师的点评,供全校教师参考。

  去年,潞城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新课改,开展了倾心素质教育大讨论。每周大课吸收了新闻发布会、商品展销会、学术研讨会等市场运作形式,促进了教育的开放和教法的放开,完全改变了过去闭门办学、脱离社会的枯燥局面。

  农民得病有两大保障托底

  怕得病是农民的新“三怕”之一,山西的农民却不怎么怕。因为他们有了两大保障托底,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二是城乡医疗救助。

  山西省财政厅社保处处长赵银德告诉记者,山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源自2003年。目前已有56个试点县市,占全省115个农业县的48.7%,其中享受中央财政补助的试点48个,享受地方财政补助的试点8个,覆盖农业人口1244万,占全省农业人口的53.7%,共有1071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3年来,共有886万余人次享受到了合作医疗补偿,补偿金额达3.0779亿元。

  “从去年起,各地普遍降低了起付线,提高了封顶线。”赵银德介绍说。现在乡镇卫生院的住院补偿起付线有零起付、50元和100元,县级卫生院起付线一般不超过300元,补偿封顶线普遍提高到了3万元,最高达5万元。“这让参合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很多没有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都主动找到省里要求参加,因为农民的呼声高得很。”赵银德讲到这里很是兴奋。

  山西还在补偿方式上作了创新。以往,都是农民自己先付钱看病,后根据标准领补偿,但是有些特困户最开始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为此,全省56个试点县全部实行就医直接减免的补偿模式。参合农民发生住院等大额医疗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在办理出院结算时,直接垫付减免本地实施方案中规定的补偿部分,参合农民只需支付不予补偿的费用,直接受益,手续简便。这一小小的改变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患大病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参合农民如何得实惠?山西省采取多样化的补偿形式,扩大合作医疗的受益面。对于慢性病、地方病患者多的实际情况,探索性地将其纳入补偿范围;对连续几年未享受大病补偿的,组织普遍或特定人群的健康体检;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住院分娩,给予一次性一定数额的补偿,从而鼓励了青年农民参合。

  谈到最新的进展,赵银德告诉了我们一组数据:2005年全省农合基金使用率为102%,居全国前列。2006年各试点普遍提高了补偿比例,最高达85%。截至9月30日,全省为参合农民补偿支出基金1.59亿元,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返贫。

  山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城乡医疗救助。目前,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已由26个县扩大到所有县(市、区),全省11个市和114个所辖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部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06年,全省共安排农村医疗救助专项资金3183万元,23.47万农村困难群众得到救助。

  “按照省里的思路,我们正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相互促进。”赵银德说。全省3年来累计投入国债资金1.8亿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服务条件的改善。合作医疗基金总量的三分之一用在了基层卫生机构,使基层卫生机构的经济效益和业务量大增,从而形成了互动的良性循环。

  不能让困难群众“掉队”

  “改革开放后,大多数人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但仍有不少群众还在为生计发愁。”赵银德说,山西省高层特别注重对困难群众拉一把,解决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因为这是构建和谐稳定发展局面的重要一环。2005年9月,山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全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为做好社会救助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

  实现有效救助首先是大手笔投入。2005年全省投入社会救助资金12.1亿元,比2004年增长44%,保障了城市86.5万低保对象、农村66万特困群众、10.2万“五保”对象和133万多灾民的基本生活,2万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救助。在救助过程中,还解决了他们中特殊困难对象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在建立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农村“五保户”应保尽保、建立城乡教育救助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社会救助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如何管好用好这笔资金,山西各地也采取了很多办法。有的对救助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确保资金不被挪作他用。有的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比如太原市实行了城市低保对象网上审批制度,突出了程序化、公开化、信息化管理。对各类救助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将确实困难的群众应保尽保,及时清理不应该或由于情况变化已不属于救助范围的对象。去年全省累计新增低保对象19311人,累计退出低保对象3451万人,真正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山西省的社会救助不搞“一刀切”,而是实行分类救助。他们从低保家庭和低保对象本人的实际困难出发,对75万余人次有大病重病、严重残疾及子女上学、单亲等家庭实施分类救助,在发放低保金时给予了适当倾斜和重点照顾,提高了低保金使用的科学性。

  解决脱困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就业。“我们正在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补贴、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再就业援助月’活动。”赵银德介绍说,仅从“送岗位”来看,去年全省新增就业岗位42.4万个,引导性培训农民112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1万人。从“送政策”来看,省财政厅等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意见》,截至去年9月,全省共设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2.23亿元,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9亿元,涉及下岗失业人员7767人。

  “让每个人都分享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成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温暖每个人。”山西,正用行动告诉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们,我们的好日子来了。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朱安明 郭中 卜海涛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