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在青海湖畔筑起绿色屏障

当你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放眼望去,就能看到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镶嵌着一颗璀璨而又亮丽的明珠“青海湖”。它使我们所有青海人为之自豪,是青海的象征。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

当你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放眼望去,就能看到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镶嵌着一颗璀璨而又亮丽的明珠“青海湖”。它使我们所有青海人为之自豪,是青海的象征。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环境特点,一直为世人所瞩目。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使青海湖湖区水位明显下降,湖区沙漠化趋势加剧,草场植被退化严重,导致畜牧业生产率低下,渔业资源锐减,鸟类、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海晏县位于青海湖北岸,沙漠化总面积150余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2.3%。做好该地区的防沙治沙工作,对于维护环湖地区的生态平衡,促进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控制沙漠化面积的继续扩大,逐年恢复沙区植被,海晏县从1980年开始防沙治沙,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经过不懈努力,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法,在沙丘间洼地利用客土、有机肥、水,配制成营养土坨,深植沙棘技术措施和人工设置沙障植苗造林,在风沙干旱区造林中摸索出了一条成活率高、见效快的治沙造林新模式。尤其是近年试搞的草格沙障防沙治沙效果较为明显,为防沙治沙工作探索出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子。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全县各级党委、政府把防沙治沙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防沙治沙工作“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了党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使地方政府真正承担起生态建设责任主体的重任。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沙区生态建设的决定》和《建立禁牧区、天然林草保护区及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连续多年召开全县生态建设动员暨表彰会,切实把防沙治沙,综合治理作为全县经济建设的重点工程,作为立县之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资金,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投身生态建设,加快了防沙治沙步伐。

二是坚持科学治沙,为提高防沙治沙的效果提供技术保障。海晏县防沙治沙工作以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已成为海晏县防沙治沙的建设核心,也是县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防沙治沙中,遵循生态规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建设成效。注重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来提高沙地治理的质量和效益,围绕提高造林种草成活率和保存率,依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差异,确定治理重点和治理方式,选择适宜的林种、树种,做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大力推广沙地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和植物再生沙障等综合治理模式,严格技术规程,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坚持以灌(草)为主,乔灌草结合;以封育为主,造林和封育结合,加大了灌草和封沙(山)育林(草)的建设力度,成活率和保存率显著提高。

三是多方筹措资金,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保障。近几年来,海晏县防沙治沙工作多次得到了国家、省、州党委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现场检查指导,肯定了治沙成绩。从1986年沙棘防风固沙林营造至目前,海晏县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国家一、二期生态造林工程,累计人工造林3.68万亩,其中已成林面积0.4万亩,未成林面积3.28万亩,成活率达85%,保存率80%以上;封沙(山)育林(草)12万亩。总投资59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78万元,地方配套112万元。 在县政府的带领下,经过27年的综合治理,使封育区内的沙蒿、西藏沙棘、金露梅等天然植被逐步恢复,人工营造的沙棘生长良好,封育区边缘7平方公里地带的植被覆盖率达30—40%。初步遏制了青海湖北岸沙化日益严重的趋势,保障了沙区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确保了青藏铁路和315国道的畅通运行。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7年3月海晏县林业环保局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单位”称号。

海晏县防沙治沙工作虽然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认可,但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和兄弟县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防沙治沙工作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及全省防沙治沙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治理和控制青海湖北岸风沙为重点,加快沙漠化治理进程,继续采取造林、封育等综合治理措施,坚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以局部带动整体,按照先固沙后造林的技术思路,力争在“十一五”期间营造防风固沙林5万亩,封沙育林(草)10万亩,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建设做出贡献。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