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辽宁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调查(上)

农业现代化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对生产资料的科学、合理、高效利用。——题记 今年水稻插秧时节,辽宁省开原市八宝镇马圈子村老支书王伟夫再也不用三更半夜爬起来去断“水官司”了——因为没人再抢水了。“过去村里的

农业现代化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对生产资料的科学、合理、高效利用。——题记

 

今年水稻插秧时节,辽宁省开原市八宝镇马圈子村老支书王伟夫再也不用三更半夜爬起来去断“水官司”了——因为没人再抢水了。

“过去村里的水渠都是土沟子,进来的水连渗带漏被它先喝走一大半,从渠首到地头4000多米,来水得走四五天。可农时耽误不起啊,水稻插秧、灌浆时供水少了晚了甭想收成好,所以各家各户都得一宿一宿地守在地头,见了水就抢着往自己地里扒。今年政府给修好了这水泥渠,水放进来,‘吱’一家伙就到地头,直接顺着渠边的水泥管子流到田里,不用守,不用抢,省水省心省人工。政府这事办到了农民的心坎儿上!”王伟夫挥手指点着如镜的水田间那纵横交错的白色渠线,笑逐颜开,“啥叫现代化?这就是咱农民最需要的现代化!”

和老王一起收获这份喜悦的,还有全省6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节水改造项目区的数十万农民。

去年立项、今年“五一”前全面完成的这一项目,也是辽宁省近些年来最大的农田水利工程之一。

“上这个项目,政府和农民朝思暮想了许多年,是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支持,让它从规划变为现实。”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孟光新说。

渠道的“硬”道理

辽宁地处东北,是我国北方粳稻的主产区,只要能供上水,农民都愿意种比较效益更高的水田。

上世纪90年代,辽宁省水田面积曾一度发展到1100多万亩,可到去年底已回落至970万亩。

水资源短缺和浪费并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辽宁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也不断挤占农业用水,而全省农田节水灌溉面积少,农业用水尤其是水田用水浪费又比较严重。要保持水稻种植面积不下滑,水稻单产不下降,实现全省水稻可持续生产,发展水田节水改造是惟一出路。

节水农业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来支撑,而这恰恰是辽宁农业的“痛处”。全省水田灌区各级渠道主要是土渠,修建标准低,经过多年运行已损毁近半,跑、冒、滴、漏、渗现象十分严重。总长6451公里的干渠、支渠,渠道防渗率仅为2.2%。支渠以下的斗渠、农渠防渗率更是不足1%,与水利部《节水技术规范》中规定的灌区渠道防渗率应大于或等于40%的标准相去甚远。全省年平均农业用水90亿立方米,有40%-50%的水量在输配水过程中白白流失。

渠系是水田的“血脉”,一条不畅通的渠道,给农民带来的损失绝不仅仅是多付了水费那么简单。

开原市三家子乡高家窝棚村农民杜连河向记者诉苦道,他家的5亩多地原本是上好的水田,可引水的土渠已多处坍塌堵塞,只好花钱扯电线抽井水灌溉。原本河灌每亩水费只要六七十元,改了井灌,浇1亩地光电费就将近200块钱,再加上井水温度低,生物质也远不如河水丰富,水稻“营养不良”,每亩要少打150多斤,里外算5亩地每年亏出1500多元。一气之下,去年他改种了玉米和大豆,“比种水田一年少挣一两千块呢!”他惋惜地说。

马圈子村是为数不多的能拿出钱来清修农渠的村集体,可年年都得花三四万元修渠也让村里不堪重负、不胜其烦——这土渠修了也效果不显,还得花钱打井。

老支书王伟夫介绍说,往年到插秧的时候,村里48眼机电井、18台变压器要马力全开,日夜不停地抽水,那电字跑得让人心惊肉跳。今年,斗渠来水没有增加,可村里只需在项目区外地块开4台变压器就够了,就这样,插秧期还比往年缩短了至少1个礼拜呢。

“这事干到了点子上”

“农业专家们到日本水田区考察回来,最羡慕的就是人家稻田的渠系全部硬化,说这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可这工程小打小闹根本不顶用,必须集中连片才能体现节水效益。”孟光新处长告诉记者,“过去,政府在渠系改造这一块虽然每年都有一些投入,但和实际需要比起来,只是杯水车薪。”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设立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按照“支持优势特色、突出粮食生产,抓住关键环节、集中资金投入”的原则,支持各地发展优势特色和安全高效农业。

这笔专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中央只定原则,由地方自主选项,这为各地结合实际,着力解决制约水稻稳产高产的关键环节创造了条件。地方可以借中央政策之力,因地制宜瞄准关键环节,解决农民想办而无能力办的事情,从而促进其现代化发展。这项强农惠农措施可说是中央财政创新财政支农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2008年,财政部拨付辽宁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2亿元。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分管农业的陈海波副省长听取了财政厅等部门汇报后,指示要以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牵动,积极主动横向、纵向整合各级各类相关资金,实施好优质水稻生产节水改造、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和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三大工程。

仅从资金整合这个环节,就能看到辽宁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激情与决心:这一年,全省共聚合优质水稻生产节水改造资金3亿元,其中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25亿元,各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800万元,省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5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4200万元,灌区、农民自筹和社会投资5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辽宁省将这一项目的建设重点放在了支渠以下的田间末级渠系改造上,主要是斗渠、农渠渠道硬化及配套建筑物的更新改造。同时考虑规模效益,集中连片,将工程实施的重点放在沈阳、铁岭、辽阳3市水稻集中产区。

“这事干到了点子上!”辽宁省财政厅厅长邴志刚说,“农业现代化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对生产资料的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当前,农用耕地和水资源可供农业的用量逐年减少的趋势难以扭转,要保证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除应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外,还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发展水田节水改造,是稳定扩大水田面积和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意义重大。”

“项目做得像这水泥渠一样干净、通透”

“省财政会同省水利厅测算每亩渠系硬化大体需投资500元,省以上出75%,市县拿25%,加上农民投工投劳,基本够用。”沈阳市沈北新区水利局副局长郭岑昱告诉记者,该区石佛寺灌区2万亩优质水稻生产节水改造项目去年10月立项,当月,由各级财政分担的1033万元总投资就全部到位,进入财政专户管理。水利局请专家对渠道规格、用料做出了高标准的设计,与财政局一起组织了严格规范的政府采购,选出施工队和工程监理公司。去年秋收后先完成了土方作业,今年3月20日开始浇筑钢筋混凝土,4月30日完工,不仅没耽误今年农民春耕用水,而且,渠道钢筋混凝土衬砌厚度达8-10厘米,至少可以管用20年,可以让农民长久得实惠。

辽宁优质水稻生产节水改造工程全部实行报账制,资金拨付与工程进度同步。到今年5月1日,各项目区除了预留10%的质量保证金外,其他工程款都及时足额付给了施工队。各级财政、水利部门在层层验收的同时,还组织中介机构进行了评估,确保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整个项目做得像这水泥渠一样干净、通透。”郭岑昱说。

有一个细节让郭岑昱感触颇深,水利局以往做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时,还要就些许占地等问题给农户“磨嘴皮”。这回渠系改造由于涉及的地块调整较多,全局事先动员做足了去给农民“做工作”的准备,没想到根本没用上,被占地的农民全都爽快地答应了。

“政府把咱盼望的事办成了,谁不举双手拥护?”杜连河笑着说。

成龙配套的现代化

60万亩水田的末级渠道改造能产生哪些效益?辽宁省财政厅农业处的同志给记者算了笔账。

先说节水。未改造前,灌区水田平均灌溉用水量1000立方米/亩,项目实施后,灌区水田平均灌溉用水量900立方米/亩,农民每亩地可节水100立方米,整个项目区一年至少可以实现节水6000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一座中型水库。

再看增产。渠系硬化使项目区水田得到及时、充分的灌溉,加上水质的改善,平均每亩可增产有机水稻60公斤以上,全年可增产3600万公斤以上。同时,渠系节水衬砌工程比梯形土渠少占地50%以上,每亩可节约占地0.01亩,项目区可节约耕地6000亩,按亩产量600公斤水稻计算,又能增产粮食360万公斤。

另外,再看看省工效益。水泥渠经久耐用,农民不用清淤、不用打草,每年每亩可省工3个,每个工按20元计算,每亩可节省60元,60万亩又是3600万元的减负增收。

工程的社会效益更是立竿见影,不光是改善了灌溉条件,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和以往的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形成合力,进一步健全了项目区农机、农林、农技等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消除了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为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渠系硬化后水流通畅,下游项目区外的农田也跟着受益。高家窝棚村今年有2000亩旱田改成了水田。沈北新区今年的农田“旱改水”面积超过了1万亩。

收水费的难题也迎刃而解。比如石佛寺灌区,以往农民抱怨用水少和不及时不愿交钱,往往要做好几个月的工作才能勉强收齐,今年不到1个月就基本收齐了。

新渠的管护工作也不再是难题。开原市的2万亩项目区普遍以斗门为单位建立了用水者协会,由斗渠所涉地块的农户自发选出人员管水、护渠、收水费,保证水渠使用周期的延长。

王伟夫说他如今每天遛弯时,就爱看这渠道,听这哗哗的水响。他说,“要是上级能再给些钱,我们把剩下的渠道都砌好,肯定不比日本的稻田少打粮!”这是一个老农民的心里话。

这一愿望离现实并不遥远。今明两年,辽宁财政已计划再借力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整合地方各级各类相关资金,将这一项目进一步做大。在此基础上,按照“好马配好鞍”的做法,以水稻节水改造项目为依托,整合优势种子资金、产业化基地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测土配方施肥资金、农产品质量安全资金、农业技术推广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等,集中投入,大力支持项目区内水稻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体系建设,重点支持种植优良水稻品种、建设高标准农田、大面积使用机械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大量应用生产管理新技术、提高水稻生产合作化程度、加强水稻品牌建设等,力争把实施过水稻节水改造的水田建设成为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一体的现代化高标准水稻生产综合示范区,使其真正成为农业长期增效、农民长期增收的富民工程,成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产高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工程。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朱安明 李丹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