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加快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增加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投资。——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即中共中央
●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加快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
●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增加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投资。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即中共中央2009年1号文件)
田园丰美,牧歌悠然,这是古人心目中最美的农家生活。
然而,在21世纪的中国农村,田园牧歌已难以寻觅。
辽宁省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表明:目前,全省没有任何灌溉条件的旱作农业面积达411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3。旱作区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降水利用率仅为57%,由于长期过度垦殖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递减,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展,甚至已经逼近沈阳。
农家庭院人畜混居、户户相连的传统养殖方式也与发展现代畜牧业不相适应。目前辽宁农村仍有55%的畜禽处于庭院式散养、散放状态,每年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随意排放量高达8000多万吨,成为污染环境、传播人畜共患疾病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田园牧歌难以挽留,“现代版”的能否“青出于蓝”?
2008年,辽宁省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牵动,整合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农资金实施的200万亩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项目、2500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项目,回答了这一问题。
莫让土地太“累”了
春末夏初,辽西北彰武县的玉米地大多呈现出两种色调:刺眼的淡黄色和稀疏的黄绿色。
淡黄色的是水蚀风剥后板结硬化的土层,人踩上去都难以留下印迹。黄绿色的是营养不良的玉米苗。
——土地太“累”了!当地人说,彰武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是个“不旱不正常”的地方,全县有150万亩旱田全靠雨水养活。可裸露的土壤存不住水,一遇大雨就水土流失,遇到大风则沙尘暴猖獗。土壤日渐瘠薄,年年广种薄收,而土地得不到休耕和保护,水土流失又不断加剧,甚至沦为沙荒地……
虽然彰武县农民人均占有耕地达到了全省领先的5.15亩,但亩均、人均收入都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保护好土地,才能保住粮食安全和农民致富的希望。保护性耕作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传统的铧式犁翻耕技术不同,其主要特点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田间耕作,通过机械化手段,保证免耕播种质量。
辽宁从1999年就开始在各旱作区进行保护性耕作小区试验,加上彰武县2002年被农业部列为第一批保护性耕作示范县以来累计10万多亩的大田耕作示范,最终摸索出了适应辽宁气候特点的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和高留茬覆盖两种推广模式。
到彰武县大冷乡农民马希文的地里转转,你就会真切感受到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地的与众不同:这里的土壤表层呈灰色颗粒状,松软得能攥成团,往下探一个指节的小坑,就能触到潮暖的黑土。尽管播种后就没浇过水,地里的玉米苗仍翠绿水灵,植株也比用传统办法耕种的高出几厘米。
“你要是秋天来看更好,这玉米秧比老办法种的足足高出半米、粗出一圈,根又多又长,遇旱也不会死秧。结的棒子也又大又实,棒子熟了,秧还是活着的。我租的这块地以前1亩最多只能打四五百斤玉米,去年收了近1400斤。”年过花甲的马希文话语轻和,满面春风。
旱田耕作技术的一场革命
回想起2002年成为县里的首批保护性耕作示范户的经历,老马觉得自己真是捡到“宝”了。
那年他租下了村集体这100亩预留地,春播时,地硬得根本下不去犁杖,拖拉机一上午就拉坏俩铧犁。县农机局专门买来深松机械,不用翻地,就把30厘米厚的土层震松,打破了长年机械和人工旋耕在土下20厘米处压实的“地板”,土壤中的毛细管为之畅通,团粒结构保持完整,持水和蓄水能力大为增强。
秸秆还田更是一举多得。秋收时收割机直接把秸秆打碎覆盖地表,像被子一样保护着土地,既挡住了风对土壤的剥蚀,又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雨水来了还能吸水、挡水,不让土壤随水流失——据仪器测定,保护性耕作的地面径流减少7成以上,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增加土壤蓄水能力高达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到16个百分点。
这些秸秆本身也是极好的肥料,分解后可以有效提升土壤肥力。老马告诉记者,别人用老办法种的地,1亩地要施底肥80多斤,他的最多50斤;人家追肥70多斤,他只用30多斤。
“搞保护性耕作真是两头赚便宜。”马希文掰着指头说,光是省水、省肥、省工、省油,1亩地生产成本就能降到150元左右,比村里用传统耕作法的低30%-40%,亩产量还能高出200斤左右。去年他每亩地纯收入约500多元。
实践出真知:实施以秸秆还田覆盖为主要内容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实现保土、保肥和保持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堪称旱田耕作技术的一场革命。
但是省农业和财政部门经过大量的调研后还发现,很多农民看到保护性耕作的好处,也想搞,但真正行动起来的却不多。其中的最大障碍是种地作业费用的增加。
为此,去年辽宁一举投入1.36亿元,在全省200万亩旱作农业区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其中,中央财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2000万元、省财政筹资4450万元,用于项目区保护性耕作作业补贴;整合中央和省级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及农民农机具购置资金7000万元,用于保护性耕作所需农机具购置。
作业补贴重点支持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深松整地作业两个关键环节。项目区农民使用联合收割机、免耕播种机开展秸秆粉碎还田和免耕精量播种,省以上财政每亩补助20元;农民使用旋耕机进行残茬浅旋处理还田和深松整地,省以上财政每亩补助10元。补助资金直接打到农户的粮食直补存折里。有了这笔钱,再加上各乡村按项目要求,努力组织农户集中连片开展项目,降低作业成本,项目区农民稍添点钱就可享受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作业。
农机具购置补贴,尤其是提高部分玉米收获机补贴比例,使农机户买得起机具;作业补贴使农民雇得起农机干活,农机户赚得到钱。合拍的供需关系让200万亩保护性耕作土地顺利地走下图纸,变成辽沈大地的实景。
“如今我省大部分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态度已从怀疑、犹豫变为信服和积极参与,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条件已经成熟。”辽宁省财政厅农业处副处长王力说,今年,全省计划投入1.27亿元,实施200万亩秸秆还田及100万亩深松作业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为全省干旱地区中低产田改造、土壤结构改良、提高耕地肥力和促进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新路子。预计项目完成后,项目区每年可增产粮食1.2亿公斤,农民增收9600万元、节支6000万元。
畜禽养殖方式的变革
去年,中央财政设立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助推辽宁省政府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倍增计划”,为辽宁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辽宁省分管农业的副省长陈海波在一次研究全省畜牧业的发展规划会议上强调,辽宁是全国10大畜牧主产省之一,畜牧业产值居全国第七,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必要而又迫切。因为传统散养方式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存在引发重大动物疫病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大隐患,还是引发和加剧动物产品市场周期性波动的源头,严重危及畜产品的有效安全供给。
现代畜牧业的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而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则是畜牧业走向现代化的最佳方式。在辽宁省政府去年提出的3年实现畜牧业产值倍增的计划中,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举足轻重。
标准化规模饲养、清洁化健康养殖、组织化合作生产是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的3项硬指标。要实现这3项指标,需要资金投入的地方很多,包括畜禽舍建设、提供良种、技术服务、防疫灭病、粪污处理、通水通电等多方面,资金投入量也很大。在没有政府政策引导的情况下,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进展缓慢,“倍增计划”也很难落实。
2008年,利用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7500万元,辽宁省财政投入1亿元,加上省发改委扶持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资金75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2.5亿元,建立了规模达5亿元的畜禽标准化小区建设项目补助资金。财政将一家一户干不了的公益性、基础性的水、电、路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等设施建设作为支持重点,通过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每个小区补助20万元,其中省以上财政补助10万元,一举带动全省养殖户自筹和社会投资超过100亿元。2008年成立的开原红嘴农高种猪繁育有限公司所建的猪舍,是36栋蓝色彩钢房。公司的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离、净道与污道分离,猪舍产生的粪便采用沼气池进行无害化处理。公司年繁育种猪、仔猪6万多头,其多项指标已达国内先进水平。即使在今年猪市不够景气之时,该公司的出栏仔猪仍是供不应求。
许多农户都想和红嘴农高联营。经过近一年的考察,公司同意以技术入股51%的比例,帮庆云镇老虎头村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了自己的畜牧小区,并通过合作社向入社养猪户提供仔猪、饲料、防疫灭病、生猪保险、保护价收猪等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弥补了一家一户养猪在防疫、治病等方面的不足,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生猪品质。据统计,2008年,庆云镇平均每个养猪户直接得自红嘴农高的收入就达3700元。
“我们去年计划支持新建2500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可社会投资的热情太高了,许多地方当年新建小区数量都超了50%以上,补贴资金的缺口只能在今年的项目中补足。”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孟光新对这一效果很是欣慰。
在沈阳开广告公司的贾桐树去年也改行当“猪老板”了。他投资1000万元在彰武老家的沙荒地上建的5栋标准猪舍去年已竣工运营,今年不仅要续建12栋,还要在法库县建一个年出栏生猪万头的养殖小区。
“畜牧业就得走标准化规模养殖这条路,没有这个,不光安全、绿色谈不上,想要降本增收也很难。”贾桐树坦言,“别看政府给的补贴款不多,可俗话说‘瓜子虽小是个仁心’,这钱对我们养殖户非常有意义,表明政府想着咱、支持咱,说明咱的路走对了!”
今年,辽宁省准备再支持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3500个,预计完成后可年实现利润35亿元,拉动项目区农民人均牧业增收1250元。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50万公积金贷款转商贷 20年需多还18.6万元
- 中央财政再拨3亿元扶持家禽养殖加工
- 7万人冒领社保待遇11807万元
- 每村每年将获万元文化建设补助
- 江西4.4亿资金改建幼儿园 农村每班可补5万元
- 西安农村有了环卫工市财政将连续3年投入3500万元集中
- 江苏昆山技改小投入撬动大产值今年1月—5月,该市完成验
- 财政助力发展林下生态养鸡到2015年,四川武胜县年出栏林
- 广西财政多招破解“入园难入园贵”把学前教育经费列入
- 财政奖补秸秆综合利用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投入500多万元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