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十年磨一“剑” 新中国首条地铁诞生记

如果问市民出行首选交通工具,恐怕会有超过半数的人回答是地铁。的确,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加快,北京轨道交通的建设更是突飞猛进。金秋九月,北京地铁4号线又将开通试运营,北京地铁运营总里程将超过238公里,每

如果问市民出行首选交通工具,恐怕会有超过半数的人回答是地铁。的确,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加快,北京轨道交通的建设更是突飞猛进。金秋九月,北京地铁4号线又将开通试运营,北京地铁运营总里程将超过238公里,每天的客运量将超过400万人次。地铁成为市民出行的最佳选择,同时也在改变着市民的生活。

回首建国60年,北京地铁从无到有,从单一线路到四通八达。作为中国最早拥有地铁线路的城市,北京地铁建设可追溯到解放初期,没有先进的技术,没有先进的设备,更没有丰厚的财力支持。老地铁建设者,就是凭借着“人海战术”,打造出北京乃至新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为今后地铁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千龙网综合报道 没有锣鼓喧天的开工典礼、也没有彩旗飘扬的通车仪式,有的只是不分昼夜的艰苦施工及刻苦攻坚……新中国首条地铁,就在低调中开工、建设、运营了。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齐书志,1964年刚刚初中毕业,就作为技术工人进入当时的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机械修造厂,此后整整45年的时间,他见证了北京地铁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形成路网的全过程。而今回忆起45年前的一幕一幕,齐书志甚至还能准确地说出每个转折的具体时间。

筹备:

十年磨一“剑”

新中国首条地铁确定动工日期

1953年,配合着北京市改、扩建的规划草案,北京第一次提出了要建地铁。但是,历经了规划、试验、下马等诸多坎坷后,直到1965年7月1日,新中国首条地铁才真正动工修建。

从1953年最初的规划,到1965年最终确立开工建设,整整用了十二年的时间。

四个规划方案

北京建地铁既为战备又为交通

“据我了解,新中国的首条地铁从规划、筹建、建设,到现在已经整整56年了。”齐书志回忆,北京的地铁建设,是伴随着整个城市的改、扩建规划而提出的。1953年9月,一份名为《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的报告,摆在中央决策层的面前。

齐书志说,当时的城市规划方案前前后后做了4个,而每个方案都提出了建设地铁。“当时提出,地铁建设要考虑国防、战备的需要。”齐书志透露,最初的地铁,要和西北的铁路接轨,从正西方直接连接铁路。

随后的1954年,北京市委即向中央打报告,提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但是,当时由中央单位还是由北京市承担建设并未落实。而同时被提出的,则是及早聘请苏联专家,着手进行北京地铁的规划、勘查和设计。

记者了解到,地铁的战备功能,在二战中的莫斯科可谓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成为北京地铁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苏联专家带来苏联地铁范本的同时,大量中国留学生被派往苏联学习。

成立指挥机构

公主坟、木樨地建两个实验段

经过几年的准备,1956年10月24日,地铁筹建处在北京成立,由于北京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当时地质勘探由地质部负责,线路结构由铁道部负责。

1957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拿出了勘查设计和规划方案,当时的方案,北京地铁将建设6条线,设车站111座,共长168公里。“尽管后来的地铁规划方案修改过若干次,但1号线和环线都是一直按照最初方案建设的。”

1958年8月18日,铁道部地下铁道工程局成立。同时,还计划抽调铁道兵一个师,进行地铁建设。“这也标志着,北京地铁从规划阶段,进入到勘查试验阶段”。

随后,地铁开始勘查试验。1959年初,在公主坟和木樨地开挖了两口120米深的竖井,以及长10几米的隧洞,这就是最初的实验段,1960年建成。1961年,四横四竖一环252公里的新规划蓝图“出炉”。

三年自然灾害

地铁建设被迫下马

北京地铁建设眼看着步入正轨,1961年,大批苏联专家被撤回国,又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经济紧张,原本参与建设的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电气化工程局、风沙线工程局,合并为华北铁路工程局,在工程局中只保留一个地下铁道工程处。1962年地铁工程随之下马了。

对于那些为地铁花费将近十年心血的设计者们,这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但他们一直不相信,地铁的建设真这样无疾而终了。下马的日子里,留守在地铁工程处的技术人员始终没有停止研究工作。

三道批示

中国人终圆“地铁梦”

在1953年以后十年当中,中国人的“地铁梦”从缘起、破灭,经历了无数坎坷。是中央决策层的三道批示,作为重要的政策支持,推动了新中国首条地铁的开工建设,最终促使地铁“梦圆”。

1956年9月3日,时任总书记的邓小平,给北京市委批示指出:“同意暂由北京市委负责筹建,所需行政、技术干部,北京市无法解决的,可分别由铁道部、城市建设部、地质部等有关部门抽调支援。”“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批示。”齐书志说,随后,筹建地铁的指挥机构立即成立了。

1958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批示:“地下铁道要修建,今年不能全面开工,可先试点,以取得经验,一条线的工期3-5年都可以。”齐书志说,地铁1号线工期当时最初预定3年完成,实际上用了4年3个月,“符合总理批示。”

尽管1962年地铁工程由于多种因素下马了,但经过两年调整后1964年,华北铁路工程局开始再次筹建地铁。而也就是这时,齐书志初中毕业,作为技术工人直接被招进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机械修造厂,投入到筹建地铁的工作当中。

1965年1月15日,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杨勇与万里、武竞天联名以《关于北京修建地下铁道问题的报告》上报中央。2月7日,杨勇被任命为地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2月4日,毛泽东对此直接作了批示:“杨勇同志,你是委员会的统帅。希望你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是为至盼!”

十年“地铁梦”,在此时,终于看到了圆梦的曙光。

建设

四年半夜以继日

大卡车“拉”出新中国首条地铁

1965年7月1日上午,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典礼在京西玉泉路西侧两棵大白果树下举行。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就这样神秘地开工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北京站的施工现场。”齐书志说,当时工地占据了整个北京站前广场,卡车排着队等待往外拉土,夜间灯光把工地照耀得如同白昼。“北京站至苹果园20多公里的施工现场犹如一条巨龙,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得施工现场真是规模宏大!”

朴素的开工典礼

扎红绸的铁锹就是先进的象征

作为技术工人,齐书志对没能参加开工典礼现场而感到遗憾,但是,很多人回忆,那是个晴空万里的好天气,开工典礼并没有锣鼓喧天,而是低调而朴实的。

一条写有“北京地下铁道开工典礼”的白字红底横幅挂在会场上。市长彭真主持,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邓小平、李先念、罗瑞卿等出席了开工典礼。杨勇讲话,提出了地铁建设三条原则:“地上服从地下,交通服从战备,时间服从质量。”这三条原则始终贯穿于地铁一期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会后,年近八旬的朱德元帅亲自拿起扎着红绸的铁锹,为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破土。“那会儿,只有得到先进班组称号,才能轮流得到这把扎着红绸的铁锹。”

几千辆大卡车

排队“拉”出地铁隧道

当时从北京站到石景山22公里的路段,17个站,几乎是同时分段开挖的,并且是24小时不间断施工。

齐书志回忆,当时的地铁施工工地非常壮观。“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北京站,那里相对开阔,占地又较大,有广场,所以施工人员非常多。”齐书志说,当时大卡车排着队从工地中往外拉土,特别在夜间,灯光照得施工现场如同白昼,现场工人有打桩的,还有用汽车拉土以及工程机械施工的。“真是24小时高强度施工。”当时靠汽车,推土机、挖土机、吊车施工,算是比较“现代”的了,“我印象中仅地铁局挖土的翻斗车就有2000多辆,这还不包括其他施工单位的车辆。”

齐书志所在的车辆厂,在地铁建设开工后,负责汽车和工程机械大修以及金属结构生产,每天要工作10到12小时,“那可是根据生产任务排时间。”齐书志说,每天早晨起来先去干活,然后7点半吃饭,一直工作到下班。晚饭后再工作到夜里10点半。“那会儿加班是正常,不加班才不正常。而且不仅车辆厂,全线都这样。尽管非常辛苦,但是也非常快乐,还有种光荣感和自豪感!”

神秘施工

安全设计图全部收回

记者了解到,由于是战备工程,工程的保密工作非常严格。但对于工程本身敞口放坡开挖的施工方式,保密的难度很大。针对这种情况杨勇指出,保密工作既要严格,又不能搞得很神秘。

虽然,每一个路过的北京市民都能看到施工的进程,挖出的隧道也渐渐有了形状,从最初浅浅的沟渠,变成了一条宽十几米,深接近10米,放坡完整的梯形隧道。隧道挖好后,工人们又依照图纸依次完成了钢筋敷设,混凝土浇筑,以及铺贴玻璃布油毡防水层的工作。但是设计图纸、数据等核心资料,一般人根本接触不到。

齐书志说,当时参与建设地铁的人员,都要签下保密守则。由于地铁建设有战备的职能,设计、施工按级别分为绝密、机密、秘密等,施工图纸也要分级别回收。

当时每个标段的施工技术人员只能得到各自的图纸,总图是看不到的。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则由专门的公安处负责。技术员领图纸需要严格登记,施工完毕后,无论图纸多么破旧都必须如数归还。因为,即使看不到整个工程的总图,但懂行的人仍然可以按照单项数据推算出整个地铁工程的防护等级。

盾构、掘进机试验告停

手提肩抗建成首条地铁

记者了解到,在筹备阶段,关于北京地铁的建设,有两种方案的讨论,都是以战备为主,一个是采用深埋,100米以下,像防空洞的做法;另一个是浅埋明挖,大开膛。

两个方案的讨论,最初是采用战备为主的深埋法。但是,由于北京的地质情况比较特殊,在公主坟及木樨的实验段,让建设者发现,北京的地下岩层风化层较厚,所以没法采用深埋,最后还是采用浅埋明挖法挖地铁。

但是,建设者们不甘心于手提肩扛,他们一直在地铁施工方法上进行开拓与创新。1968年,盾构机设计、攻关组在车辆厂成立,齐书志作为技术工人加入到攻关小组当中,参与盾构试验。由于盾构需要隧道比较深,而且是暗挖,在当时北京地铁的施工来讲并不现实,2年后,盾构试验告停了。

尽管如此,建设者们并没有气馁,随后又进行了掘进机试验。2.5米、3.5米的掘进试验都取得了成功,但是随后由于资金、技术等多种原因,掘进试验也以下马告终。

齐书志说,首条地铁是依靠“人海战术”,依靠建设者们手提肩扛和传统的工程机械施工、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最终取得成功。

运营

通车2年后

首条地铁终于进入试运营

1969年10月1日,第一辆地铁机车从古城站呼啸驶出。经过四年零三个月的紧张施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成通车了,市民凭单位介绍信可以领取参观券乘坐地铁。

但是,这条地铁的运营过程也是一波三折,1969年11月3日和11月11日,仅仅运营1个月的地铁着了两把火,让刚刚开始运营的首条地铁停运。经过不断改造,2年后的1971年,首条地铁才最终进入试运营。

没有通车典礼

首条地铁低调中迎客

1969年10月1日,第一辆地铁机车从古城站呼啸驶出。经过四年零三个月的紧张施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成通车了。

对于通车前前后后的一幕幕,齐书志至今记忆忧新。这条地铁线原本预定1968年建成通车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工期延长,作为1969年国庆20周年的献礼,十一前就已经进行试运行了。

齐书志说,9月27日,地铁就接受了检验;9月28日,接受了国庆庆典观礼台贵宾集中考察、参观。到10月1日,正式通车。齐书志说,由于当时总理要求不搞通车典礼,所以1号线并没有留下典礼场面。

蓝色参观券

让北京市民“见证”首条地铁

由于当时地铁是战备为主,运营为辅。10月1日通车后,想乘坐或参观地铁,都需要持单位统一领取的参观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齐书志带来了一个与参观券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参观券与原来的地铁纸票差不多大小,蓝底红字。“在当时能弄到参观券,是非常难的,因为能够参观战备工程是非常荣幸的,必须开介绍信才能领参观券。”

最初每天最多只接受5000人参观,“也是根据登记参观人数的多少,开行地铁。”参观时,从北京站-古城站,全程17个站,只停车不上、下人,一站到底。

今年65岁的李大妈40年前还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回忆起北京地铁刚刚通车时的情景,她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我们单位组织党团员去参观,开了介绍信。”她说,“那会儿去石景山可不容易,但是坐地铁不到40分钟就到了,那会儿可真高兴。”

齐书志说,最初的地铁列车和现在的也不一样,使用的都是长春生产的国产绿色列车,座位与现在的机场线一样,都是横着一排一排的,“坐起来当然也没有现在这么舒服。”

2年整改

1毛钱车费结束地铁“参观”时代

首条地铁通车后,仅仅运营了1个月,1969年11月3日和11月11日,在五棵松-万寿路段,由于短路,着了两把火,造成三人死亡,伤300人。刚刚运营的地铁,也因此而停运整改。

中央领导人立刻意识到,虽然我们自主修建了地铁,但是车辆调度和管理方面的经验还很欠缺。周恩来总理在1969年至1973年间,先后6次针对地铁的安全问题作出批示,安全问题如果解决不了,暂时不忙公开宣布运营。

经过两年的整改,1971年1月15日,地铁开始凭工作证卖票,票价1角,这标志着地铁开始试运营。由于工程在收尾,客流也少,因此最初试运营阶段,从北京站到立新站,也就是今天的公主坟站,共10站。每天早7时到晚7时,开行列车96列,行车间隔13分钟,全程需要20多分钟走完。“这个试运营方案,也是由周总理批示的。”直到1971年11月,地铁才运营从北京站到古城站全程,全天开行列车100列,间隔14分钟,一天运量3万人,运营时间同样是早7时到晚7时。1973年4月延长至苹果园,17个站,27.6公里,日开行列车132列,间隔13分钟。

此时,距第一次提出修建北京地铁,已经过去将近20年。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吕峥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