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辉煌山西60年 河东大地沧桑巨变六十年

运城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2000年撤地设市,辖1区2市10县和3个省级开发区,全市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人口507.6万。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运城市人民在

运城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2000年撤地设市,辖1区2市10县和3个省级开发区,全市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人口507.6万。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运城市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跨越发展,使河东大地从贫穷走向小康,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富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全市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繁荣胜景。

发展成就彰显辉煌历程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解放初期,全市经济总量小、财力弱,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济不断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发展。全市生产总值从1949年到1978年,由1.4亿元上升到9.4亿元,30年翻了两番多,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5.2%。从1978年到2008年,生产总值由9.4亿元增至68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3.2倍,年均增长11.2%。从1949年到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由77元增至13441元。特别是撤地设市后,全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GDP总量连续跃上200亿元、400亿元、600亿元3大台阶,年均增速达到13.8%,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

全市财政收入从1949年到1977年,由893万元增长至1亿元,年均增长9.2%。从1978年到2008年,财政收入由1.0亿元增至92.5亿元,增长91.5倍,年均增长16.3%,高于全国、全省的9.8%、15.2%的平均增长速度。伴随着财政收入规模的强力增长,财政支出规模持续扩大,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2008年,全市财政支出达到93亿元,比1978年的1.5亿元增长62.6倍,年均增速达14.8%。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城市是典型的农业主导型产业结构,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企业规模扩张、推进城市化进程,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强化,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1949年的91.4:3.4:5.2调整为1978年的41.2:26.4:32.4,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5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7.2个百分点。从1978年到2008年,三次产业比例由41.2:26.4:32.4调整为11.5:53.2:35.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2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三二"到"二三一"的重大转变,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认真落实农村土改、家庭联产承包等一系列改革和惠农政策,打破了农业经济的僵化局面,一次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活力,使农民告别了贫困,解决了温饱,迈进了小康,生活一步一重天。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粮、棉、果、菜、畜和农副产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3.9亿元增长为2008年的7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5.5%;全市粮食、棉花、油料、水果产量2008年分别达到20.9亿公斤、1.0亿公斤、0.2亿公斤、24.2亿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4.8倍、6.2倍、2.6倍和120.8倍,是1978年的1.8倍、2.2倍、20倍和30.2倍。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现已发展到83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维之王、农之龙、胃乐等18家龙头企业进入全省百强企业,新绛蔬菜批发市场、粟海、忠民、丰润等4家企业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二是原材料工业正在向新型加工制造业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城市工业结构单一,生产落后,主要是利用盐湖资源和中条山铜矿进行采掘和简单的加工。通过实行公私合营、大规模经济建设,扩建和改造了新纺、盐化、运城面粉厂、运城拖拉机厂、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等一批工业企业,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力实施优势企业战略,加快企业规模扩张,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量和结构都跃上了新台阶,逐步形成了以冶金、焦炭、电力、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培育了南风化工、萨瓦莱斯制版、关铝股份、海鑫钢铁、亚宝制药等一大批企业集团。"奇强"、"双嶷山"、"丰喜"、"亚宝"、"绛州澄泥砚"等获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市委、市政府着力培育的四大方阵企业成为全市工业的主要引擎,完成增加值173.2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5%。全市共有5家企业股票上市。在工业快速增大的同时,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2008年,全市发电量、原煤、焦炭、钢、化肥和水泥产量分别达到181.7亿千瓦时、91.0万吨、845.4万吨、319.5万吨、79.1万吨和343.1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23.9倍、2.2倍、302倍、1065倍、28.3倍和34.3倍,年均分别增长11.2%、2.7%、21.0%、26.2%、11.8%和12.5%。金属镁、氧化铝和电解铝等产品更是从无到有,分别占到全国的1/2、1/8和1/12。

三是文物资源大市正在向文化旅游大市转变。改革开放前,运城市第三产业规模小,供销社系统几乎完全承担了商贸服务流通职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运城市以旅游商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取得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69亿元,是1949年的673倍,是1978年的70.8倍。超市、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购物中心和集购物、休闲、娱乐及餐饮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商场等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自营进出口企业发展到90多家,境外投资企业达到21家,对外贸易拓展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3.5亿美元,是1995年1865万美元的72.6倍,年均增长39%。旅游业增长势头强劲。2008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达到9.0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149.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1.7亿元,创汇1875.5万美元。

--基础设施日新月异。195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有100多万,到1978年投资达到1.7亿元,近三十年累计完成投资17.7亿元,年均增长20.1%。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从1978年的1.7亿元到1990年的9.8亿元、2000年的54.6亿元,再到2008年的343.5亿元,30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13.8亿元,平均每年完成55.3亿元,年均增长19.4%。尤其是"十五"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张。2001-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87.8亿元,占改革开放以来投资额的81.0%,仅2006年一年的投资额就相当于1978-1998年的总和。交通、电力、水利、邮电事业迅猛发展。2008年末,公路线路里程达到14315公里,比1978年增长了1.9倍(其中,高速公路及二级以上等级公路达到 1892公里)。境内相继建成了大运、运风、运三、侯禹等多条高速。全市形成了以干线为骨架、县级公路为辐射、乡村公路和专用公路为纽带的交通网络。运城机场相继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太原、重庆、昆明、沈阳、武汉、三亚等国内重要城市航线。全市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410万千瓦,形成了500千伏双回、220千伏准双环网为主干的供电格局。全市各类水利工程达到2.8万处(眼)。其中,万亩以上灌区10处,万亩以上大中型机电灌站20处。全市13个县(市、区)实现了市话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宽带网络普及化,拥有固定电话92.9万户,增长167.9倍;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达231.5万户,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45.6部。

--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运城市中心城区(盐湖区)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非农人口仅有6.1万人,只占城区人口的15.6%,建成区面积仅为11.8平方公里。2000年撤地设市后,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使中心城市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中心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常住人口由23万增加到35万,中心城区人口(盐湖区)占到全市总人口的12.5%,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25平方公里发展到3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22%提高到29%。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100万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7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5%,人均公共绿地8.2平方米。投入2.3亿元建成了占地220亩,集休闲、娱乐、聚会、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南风广场。机场大道、姚暹渠改造、体育场、农展馆、人民公园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2006年运城以"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大运之城"的形象品牌荣获"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一个以中心城市为龙头、12个县(市)城为支撑、一批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正在形成。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市高等学校从无到有,发展到3所,在校学生数达到1.52万人,中等职业在校学生7.2万人,普通中学40.8万人,小学在校学生44.3万人。同1978年相比,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净增加15019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净增加68875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净增加14万人。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1%。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市艺术表演团体达到16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9个,同1978年相比,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分别增加5个和8个。蒲州梆子、锣鼓杂戏、绛州鼓乐、稷山高跷、董永传说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馍艺、刺绣、布艺等民间艺术多次获全国省市大奖。拥有市以上专业科研机构8个,专业科研人员502人,专业技术人员7.8万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4.1%和95.1%。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卫生技术人员由1978年的7769人增加到2008年2.2万人。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7% 。植树造林和环境治理成效明显。2008年,全市造林面积34.1万亩,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8.4%,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0天,城乡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向全面小康跨越的历史性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1年的1062元增加到2008年的1129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1元增加到2008年的3800.1元,分别增长9.6倍和36.6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4.9%和12.8%。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91年的1052元增加到2008年的7198.4元,年均增长12.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96年的1200元增加到2008年的2881.2元,增长28.5倍,年均增长7.6%。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家用轿车、旅游、文化娱乐、交通通讯等消费比重明显提升,居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2008年,全市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32.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7.0%。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1.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0.0平方米。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86.3%,城市低保人数达到8.9万人,失业、医疗、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6.1万人、34.6万人和18.9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农村低保人数达到13.0万人。

科学发展再绘壮美画卷

回首过去,发展成就令人振奋;展望未来,时代号角催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运城市委、市政府将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两基地一中心"(山西省的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高效生态农业基地,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率先崛起、文明和谐的工贸旅游中心城市)战略目标,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东南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全面推动运城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建设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运城。具体讲,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以投资拉动为重点,倾力抓好铁路、公路、机场、电源电网、农田水利、工业技改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基础条件,增强发展后劲。二是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培育壮大汽车和运输设备、铝和镁深加工、化工、农产品加工、服务业"五个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三是以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为重点,全面推进"双创"增粮、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健康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建设"五个计划",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基地。四是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为重点,大力实施中心城市的城市框架、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文化建设"四大系列工程",加快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工贸旅游中心城市。五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扎实推进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村通广播电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六个全覆盖",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为契机,在科学发展新的征程上,提振精神,奋发有为,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全力推动运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和崛起,把文明悠久的河东建设的更加美好!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