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差钱办冬奥节俭温哥华

温哥华冬奥会于2月28日圆满结束,喜庆气氛冲淡了经济寒冬带来的愁云,低迷的市场渐露暖意,主办方无疑希望借助冬奥会能将当地经济拉出衰退的阴影。谈及对经济复苏中冬奥会的总体印象,一位远在比赛现场的媒体同行

温哥华冬奥会于2月28日圆满结束,喜庆气氛冲淡了经济寒冬带来的愁云,低迷的市场渐露暖意,主办方无疑希望借助冬奥会能将当地经济拉出衰退的阴影。

谈及对经济复苏中冬奥会的总体印象,一位远在比赛现场的媒体同行向记者介绍,“此次冬奥会筹办的水准很高,和以往的奥运会没什么区别。赛场外似乎感觉不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商店里人气很旺。”但他特别提及,“吉祥物卖得不好,开赛后就低至5折。这在以往的冬奥会或是奥运会上是不多见的。上届意大利都灵冬奥会,市里惟一一个奥运商品专卖店里,人山人海,吉祥物非常抢手,比赛开始后一周内全部卖完了。”

交流中这位媒体同行还提及了一个细节:“上次都灵奥运场馆里有矿泉水供应,给记者的都是免费的,这次没有。总体感觉温哥华冬奥会差钱,挺节俭的。”

危机下不敢大操大办

当时温哥华申办冬奥举办权时,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可是在8年后的今天,整个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大逆转,一些加拿大具有象征性的或者具有龙头作用的大企业都已物是人非。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温哥华冬奥会组委会早已决定不大操大办庆祝活动,例如停止雇佣新的人手,减少差旅费等,希望借此为可能出现的经费困难做准备。

幸运的是在经济危机开始前,主办方已完成了所有比赛场馆的建设,竞赛场馆大部分为已有建筑翻新利用,新建场馆只有冰壶场馆和用于速滑比赛的里士满椭圆体育场,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的奥运村是整个场馆建设中的“巨无霸”工程。经济的衰退导致预期的赞助和投资无法按时到位,美国纽约的一家银行撤消了原本计划的8亿多美元的借贷计划,使得温哥华方面不得不动用紧急资金用于运动员村的建设。面对金融危机,温哥华市政府提供了8400万美元贷款,以保证奥运村如期竣工。温哥华市市长许诺:“政府完全能够为奥运村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冬奥会组委会面临的困难是供应商缺乏。组委会有严格的筛选供应商的程序,但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公司虽然通过考察,却因无法得到银行贷款作为运行费用,只能放弃赞助奥运会。冬奥会组委会只能选择签下的公司,因为没有那么多公司供他们挑选。

此外,为确保2010年冬奥会平安顺利举行,组委会不断追加安全保卫费用,2003年编制的安保费用为1.75亿加元(1加元约合6元人民币),而最终计划支出的费用为将近10亿加元。

带动部分经济增长

众所周知,奥运会为主办国、主办城市吸引投资、发展旅游、促进当地的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其直接收益主要包括电视转播权的出售、专用标志商品特许权的出售、企业赞助和广告费、门票出售、彩票出售、邮票出售、纪念品出售等方面,而间接的则体现在奥运会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投资增长。

以上届意大利都灵冬奥会为例,2005年至2009年五年期间,冬奥会为意大利每年带来57000个新的工作岗位,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做出0.2%的贡献。冬奥会组委会运行预算的11亿欧元带来了130亿欧元的投资和5年内174亿欧元的净增值。难怪有人把这届冬奥会比喻成“意大利经济的调速轮”,至少5年内,意大利哪怕没有大型体育赛事也能坐享其成。

对于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的评估,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服务机构普华永道去年年底推出的一份研究结果称,冬奥会已经为加拿大经济创造了10亿加元的产值。

报告研究了从2003年温哥华获得冬奥会主办权到2008年,冬奥会筹备工作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加拿大其他地方的经济做出的贡献。报告说,这6年间,冬奥会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GDP带来了6.84亿至8.84亿加元,为加拿大其他省份GDP带来了1.7亿加元。报告还说,冬奥会给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机会和800多个新企业。如果没有冬奥会,该省失业率会多0.4个百分点。

至于对经济起到的拉动作用,同2008北京奥运拉动北京房价一样,位于温哥华市中心的奥运村也因为冬奥会火了。据悉,近几年温哥华市区房价均价长期稳定在每平方米5000加元左右,这次冬奥会的举行,让温哥华的房价再度被热炒了起来。

生不逢时可能亏损

然而,温哥华冬奥会生不逢时,全球经济不景气已经导致众多公司破产倒闭,使成千上万人失业,同时也吞噬了所有潜在的冬奥会利润。经济的衰退使收入与支出严重失衡,甚至入不敷出。

有分析说,当初温哥华申办冬奥,是在费用的低谷时期做出的预算,基于当时的预测,认为有钱赚。但是,今天巨额的安保费用,以及远远超出预计的运动村建设花费,金融海啸导致的赞助金、门票和广告等收益的减少,都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冬奥会只能面对更糟糕的情形,更多的亏损。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本届温哥华冬奥会的负债已达10亿美元。虽然国际奥委会和温哥华奥组委的最终结论尚未出炉,但可以肯定,本届冬奥会不可能实现直接盈利了。

英国《泰晤士报》透露,温哥华申办冬奥会的实际预算已达60亿美元,是当初申办时的10倍。该报道称,国际奥委会、温哥华奥组委和加拿大政府都曾做出承诺,冬奥会能为温哥华带来96亿美元的收入。而实际上据最新研究结果,温哥华政府最多只能从本届冬奥会中获利10亿美元。这意味着温哥华冬奥会将总体亏损50亿美元,这笔巨额的债务将由温哥华58万市民共同承担。

值得一提的是,温哥华并不是第一个办冬奥会亏损的城市。在过去历届的冬奥会中,真正盈利的极少。1976年蒙特利尔冬奥会是整个加拿大不堪回首的往事,其高达15亿美元的亏空让蒙特利尔人足足还了30年的账。

要重视带来的无形资产

由于开展冬季运动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冬季奥运会已不仅仅是各国家和地区冬季运动水平的竞技场,更是他们之间经济实力的比拼。

一副专业滑雪板价格在两万元左右,修建一条标准高山滑雪赛道耗资数百万元……毫无疑问,开展冬季运动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限制很大,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经济实力。

冬奥会的参加者几乎全是比较富有的欧美国家和地区。冬奥会自1924年创办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参赛的代表团多局限于欧洲。2/3的奖牌被俄罗斯、德国、挪威、美国、奥地利和芬兰这6个国包揽。直到1944年,参赛国家和地区的数量还不到全世界总数的1/3。本届冬奥会有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参加,创了历史最高纪录,但仍然不到全世界总数的一半。

冬奥比赛项目毫无疑问是贵族运动,冬奥会亏本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都是纳税人的噩梦。然而,对于长远影响,有资深评论员表示,“不能说冬奥的亏损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相反,我们要看到举办冬奥会带来的无形资产,围绕奥运所展开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给人们带来的整体利益,从长远来讲,其好处与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胡兆燕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