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病了,可以看医生;水库“病”了,同样需要看医生,除险加固无疑是医治病险水库的最佳良方。近年来,中央领导和水利部对病险库治理工作的充分关注,社会新闻媒体对病险库治理的持续跟踪,国家在病险水库治理上
人生病了,可以看医生;水库“病”了,同样需要看医生,除险加固无疑是医治病险水库的最佳良方。近年来,中央领导和水利部对病险库治理工作的充分关注,社会新闻媒体对病险库治理的持续跟踪,国家在病险水库治理上的投入稳步增长,为病险水库的治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政策环境和社会基础。病险库的治理正成为一项备受瞩目的宏伟工程,纳入国家的宏观计划,神州大地一场规模空前的病险库除险加固攻坚战正在打响。
在这场攻坚战中,长江设计院工程治理中心无疑是出色的表演者。作为一个实体,在成立不到4年的时间里,仅仅三十多人的治理中心承担了近四百座大中型水库的安全鉴定核查,为数十座大中型水库提供了诊断及加固技术服务;业务范围逐渐扩大,目前已涉及长江、黄河、珠江流域等近十个省份,业务链从水库安全评价、蓄水安全鉴定、加固处理设计延伸到包括缺陷处理设计与咨询、加固项目单项工程总承包、新材料、新工艺研发等在内的所有环节;该中心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目前已有1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1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发明专利已进入公示阶段;11个基金项目多数已经完成,部分成果已得到推广应用;以治理病险工程,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治理中心组织开展了大量行业内部交流培训,并积极总结病险水库评价、加固的经验与体会,编制安全评价指南等专著,公益责任和经济目标一起,正成为治理中心发展的两大引擎……
在工程治理中心主任谭界雄的桌子上,摆放着一本中国分省地图册。他有一个习惯,每做完一个工程,都会在对应的省份地图上标出工程所在的位置。已经完成的划一个圈,正在进行的划一个横杠。他说,每一个工程都是一块样板,做好了,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带动一片市场。等到地图上的这些红记号连起来了,我们的市场也就真正做大了!
广西是一个水库大省,有大小水库数千座,多处于珠江流域,由于大部分水库前期工作深度、施工质量及工程长期老化,导致病险害大量存在,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急待安全加固处理。经与广西自治区水利厅多次沟通,治理中心承担了客兰水库安全评价及初步设计工作。水库位于广西扶绥县,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
由于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又是长江设计院在珠江流域承担的第一个加固项目,其标志性意义自不待言。治理中心精心组织,从上至下,投入最精干的技术力量,废寝忘食,加班加点赶工期,反复推敲设计方案,最终在短短1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广西省组织了专家进行评审,结论是:报告内容全面、设计方案先进合理,如此优质高效的设计报告在广西水利建设中尚属首次,充分体现了长江委设计院的技术水平。
客兰项目的成功,为长江设计院病险中心在广西取得了很高的声誉,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以此为切入口,珠江流域的除险加固项目市场被全面打开。
目前,我国有八万五千多座水库,由于水库在建设时期物资匮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加上工程维护运行管理不当等问题,导致大量水库存在病险情和不安全因素,其中40%存在着安全隐患,病险库治理将是中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要大力解决的问题。据谭界雄介绍,目前中国病险水库治理已经进行了两批,而第三批规划正在制定。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正是基于对此清醒的预见,早在2003年,长江设计院领导层克服重重困难,组织精兵强将,成立了工程治理中心。
如今,治理中心业务已由最初的湖北等周边市场拓展到安徽、江苏、湖南、河南、广西、四川、重庆、西藏等省市,目前正计划向海南、广东等省份发展。为了拓展新业务范围,增加盈利空间,工程治理中心领导层还不断延长业务链,业务范围从水库安全评价、蓄水安全鉴定、加固处理设计、缺陷处理设计与咨询、加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等专业逐步发展到工程加固技术、检测方法、新材料应用等市场开拓,形成了从工程加固治理、培训咨询到科技研发应用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条,设计水平和技术都处于国内前列,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自主经营,立足市场”的战略指导下,工程治理中心2006年经营业绩取得突破,病险水库安全评价、加固设计、施工总承包、护岸工程、在建工程的蓄水安全鉴定、投资咨询项目评估等共鉴订合同30个,全年总产值超过1000万,合同经费近2000万,较2005年增长15%以上,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成本逐年下降,利润空间不断扩大,单位持续发展、职工增收的目标全面实现。
人员少,项目多,任务重是治理中心面临的现状,而专业面宽,专业跨度大是工程治理中心的优势。依靠长江设计院齐全的专业设置和雄厚的技术实力,治理中心的发展如鱼得水。其项目拓展也带动了长江设计院地勘、规划、水文、检测、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发展,这种带动辐射作用已初步显现;病险项目治理也已成为院对外经营生产、沟通信息、增加项目储备的重要平台,治理中心最初的发展定位逐步实现,成为长江设计院下属单位中最具活力的实体之一。
对于技术在工程治理中的作用,工程治理中心副主任余永志这样评价,他说:鉴定迅速准确,评价客观科学是病险工程治理工作的首要前提。病险工程恰如病人,除险加固如把脉诊断。能否在第一时间给病险工程找准“病因”,开出“药方”,是工程治理者的第一要务。而能够做到这一点,得益于我们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科研上的不断投入。在水工程安全评价和病害治理过程中,治理中心针对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探求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开创了一条以工程治理推动科技进步,以科技进步推动工程治理双向循环的创新之路。
株树桥水库位于湖南省浏阳河南源小溪河下游,自1990年下闸蓄水即出现渗漏,并呈逐年增加趋势。从1995年8月~1999年7月业主委托了多家单位进行了渗漏检测与堵漏处理,均无果而终。1998年7月大坝渗漏部位状况恶化,影响到工程灌溉、发电、防洪综合效益的发挥,给长沙市、京广铁路线和浏阳市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安全威胁。1999年7月长江设计院临危授命,承担株树桥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加固设计任务。
结合株树桥水库的设计特点和运行情况,技术人员严查病因,对症下药。在水库蓄水条件下,采用在垫层内钻超长斜孔(最大长度88m)进行加密灌浆,保证了面板的安全和防渗性能。该项技术既避免了放空水库,又对面板下部进行了脱空处理和无损面板的垫层加密,具有极大难度与挑战性,在国内外是一项创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在国内首次采用先进的深水水下彩色电视检测技术对面板堆石坝进行渗漏检查,查明了大坝的渗漏源及渗漏形态。通过处理,株树桥水库大坝渗漏量从处理前的2500L/s减小到10L/s。监测数据表明,坝体水平位移、面板受力状态、面板挠度、面板分缝位移均在设计范围内,处理效果明显。
雄厚的技术实力为治理中心赢得了广阔的市场,永不满足、求新求变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态度则为他们赢得了更广泛的声誉,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2007年3月29日,春风拂面,万里无云。对于工程治理中心的全体员工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他们早早来到了长江委新修建的会议中心,如教徒般虔诚等待着一个神圣仪式的到来。当红绸在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和长江委主任蔡其华的手中缓缓落下时,刻有“水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字样的碑牌进入大家的视野。长江设计院与长江科学院联合申报的“水利部水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组建,工程治理中心无疑是长江设计院参与技术研发的核心。这样的中心全国仅有8个。
为加强病险水库大坝安全诊断及加固工程技术的研发,2005年,湖北省大坝安全诊断及加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技术中心)以长江设计院为依托,正式成立。这是长江设计院申请的第一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是全国唯一的关于大坝安全诊断及加固工程技术的研究中心,其日常办事机构设在治理中心,主要从事堤坝、水闸的检测、监测、评价、加固、维修及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全面系统地为水库大坝、水闸、堤防的安全评价和加固提供技术服务及技术支持。
科研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在研发领域已初见成效。目前,工程技术中心承担的《混凝土裂缝化学灌浆泵研制》及与昌辉公司联合研发的CHDB-9.0/0.2-ⅠB单液化学灌浆泵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1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发明专利已进入公示阶段;11个基金项目中“新型环保高强无溶剂环氧类灌浆材料研究”、“新老混凝土界面无机粘结胶的研究与开发”、“干孔声波测试耦合系统应用研究”及“混凝土裂缝化学灌浆泵研制”等4个项目已基本完成研究工作,准备进行工程应用试验、申报专利和鉴定等工作;“测量机器人快速自动化监测系统开发研究”及“大坝安全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这2个项目已按计划完成大部分工作,其中间成果已应用于三峡、溪洛渡和彭水等工程的监测项目,可按计划完成项目研究。
目前,治理中心还承担了包括水库大坝病险与溃坝规律研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关键技术研究等在内的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项目科研。科研技术的突飞猛进已成工程治理中心提升工程治理技术含量、决胜市场的利器,对促进长江设计院产业化和全国病险工程治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世界银行贷款青海西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谈判完成
- 贾康:环境治理应注重长效经济手段
- 中央财政4年累计拨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资金637.4
- 治理大气污染 环境税大有可为
- 李克强力推四大生态工程
- 北京将视大气污染治理需要收取排污拥堵费
- 五部门联手治理教育乱收费
- 中央财政下拨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资金88亿元
- 中央财政400亿元给力“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 中央财政下达2011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奖励资金15亿元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