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CPI高企的背景下,“买菜贵”让城市居民生活成本陡增。然而另一方面,在四川、湖北、广西、云南等许多地方,却出现了农民“卖菜难”的状况,菜价屡创新低却无人收购,莴笋、萝卜、白菜等蔬菜甚至面临“烂在
近来在CPI高企的背景下,“买菜贵”让城市居民生活成本陡增。然而另一方面,在四川、湖北、广西、云南等许多地方,却出现了农民“卖菜难”的状况,菜价屡创新低却无人收购,莴笋、萝卜、白菜等蔬菜甚至面临“烂在地里”的局面。强烈的反差背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农民着急:菜就快“烂在地里”却卖不出去
一个月前,农民邓才秀对莴笋市场还很乐观。邓才秀家住四川彭州市三界镇丰碑村,今年家里种了5亩多莴笋。“当时,村里种得早的莴笋刚刚开始上市,一斤能卖六七角!来村里收购的菜贩很多,新疆、西藏、甘肃的都有。”邓才秀说。
“但是现在,正是莴笋大面积成熟的时候,价格降到了1角钱一斤,却很少有人来收购了,偶尔有菜贩来也大多是成都、眉山、都江堰这些附近地方的。”邓才秀站在田埂上告诉记者。在她身旁,成片绿油油的莴笋已经熟透,然而大部分却没有采收,部分莴笋已开始抽薹开花。当记者问她明年还种不种莴笋时,邓才秀无奈地说:“不种莴笋又能种啥子呢?别人都知道我们这里的特色就是莴笋嘛。”
彭州市是四川省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以面向省外销售为主,覆盖湖北、甘肃、陕西、北京、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2009年彭州全市蔬菜种植面积67万亩,总产量17亿公斤,莴笋是眼下彭州上市的主要蔬菜品种。彭州市蔬菜产业办公室主任张川说:“现在彭州每天都要新增几百吨、上千吨莴笋,找不到买主。”
濛阳镇双林村也是彭州市种植莴笋较多的村,村里种了2000多亩莴笋,其中约有500亩已经成熟,需要立即卖往市场。村支书曹良建满脸焦急地对记者说:“最近,来收购蔬菜的经营户少之又少,再过十天半个月,这些莴笋恐怕要烂在地里了!”
曹良建说,目前是莴笋的盛产期,每亩地可产五六千斤,而按照现在的行情,一亩地的莴笋最多只能卖五六百元。但是,即使除去人工费,一亩地的种子、农药、化肥等成本也至少要700元。“今年硫酸钾每吨涨600元,磷酸一铵每吨涨1000元,莴笋却从去年的每斤1.4元跌到0.1元,现在村民都是亏本在卖!”
菜“烂在地里”卖不出去的地方还有很多。湖北武汉市洪山区建设乡是优质白萝卜生产基地,从11月初以来,尽管价格降到了每公斤0.3元,地里仍有2000万公斤白萝卜滞销。在云南昆明市呈贡县梅子村,大棚中已经成熟的生菜、油麦菜等因无人收购,有些甚至烂在地里。在广西柳州市柳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8吨大白菜最开始卖0.6元每公斤,卖了5天才勉强卖掉一半,后来卖每公斤0.2元都无人问津。
菜贩叫苦:加油困难没人愿意运菜
什么原因导致蔬菜大量滞销?曹良建说:“最近柴油紧缺,车子要么加不上柴油,要么需要长时间排队,造成蔬菜运输困难。特别是莴笋这种绿叶菜,对运输时限要求很高,路上一旦耽搁时间损耗很大,这样很多商贩都不愿意来收菜了。”
在彭州的一条公路旁,记者碰上了往甘肃兰州贩运蔬菜的个体经营者韩景奇,他每天都会发一辆车,每车装载蔬菜18吨到25吨不等。韩景奇说:“现在租车让人头痛得很!车主很多都不愿意往省外跑,因为中途加不上柴油,愿意跑的车主都在往上加价。按18吨算,原来从这里到兰州每车运费是4000元,现在已经涨到了5000元。”
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从12月1日起,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范围,免收车辆通行费。此举有助于降低蔬菜运输成本,但不少运菜的车主反映,面对柴油紧缺的状况,如果没有充足的油料作为保障,“绿色通道”的作用非常有限。
从彭州往甘肃运菜的驾驶员刘洪涛说,他出发之前先要在彭州排队把油加满,再自带一桶油,但还是不够用,路上必须在秦岭附近再加一次油。“上次去甘肃,我在秦岭附近的加油站排了一天一夜的队,排队加柴油的货车把高速公路的应急通道堵得看不到头。要不是照顾到长期合作的老关系,我才不愿意跑远路去运菜。”刘洪涛说。
货车车主王辉说,目前四川省内的加油站普遍对柴油限购300元或500元,一些加油站甚至无柴油可供。王辉说:“成都的川陕停车场等大型停车场内,有不少人兜售高价柴油,从这些人手中想买多少就能买到多少,我们为了运菜,不得不从他们手中买高价油。”
彭州市蔬菜产业办公室主任张川介绍,针对当前蔬菜滞销的情况,当地蔬菜产销协会已发出紧急通知,对在11月30日至12月9日期间,运送蔬菜单辆车重量在20吨以上的经营者,按每车60元予以奖励。
深层问题:欠规划、对接难、无保险
“当前,莴笋大量滞销,柴油紧缺只是一个直接原因,还有更多的深层次问题。”张川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一是各地加强了农产品支持力度,扩大了蔬菜种植面积。二是东南沿海地区今年夏秋季节受台风灾害影响,农产品受灾严重,经过恢复生产,目前农产品集中上市。三是入冬以来全国气温普遍偏暖,各地蔬菜长势较好,挤压了彭州蔬菜外销的市场空间。四是各地发展蔬菜产业“各搞各的”,缺乏国家层面上的科学规划,造成全国性的蔬菜种植无序发展,结构不合理。
对此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作好规划,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地理特点,形成一批布局合理、满足需求、品种丰富、调控有力、档期均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董事长马贤平说:“一方面是农民卖菜难,另一方面是市民买菜贵。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减少中间环节,这样既可降低菜价,又可提高农民收入。”记者从成都开展“农超对接”的超市了解到,一般情况下,蔬菜从田间运到超市要经过五六个环节,但“农超对接”只有两个步骤,就是直接从农民手中拉到超市里面,使流通环节成本大幅下降,农民也有稳定的销售渠道。
为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从2009年开始,成都商务部门组织大型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家乐福、伊藤洋华堂、人人乐、红旗连锁等9家大型超市与160多家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农超对接”协议,建立起农产品直接采购机制,在全市110多个门店中销售鲜活农产品。
“但是,在农村全面开展农超对接、产销对接仍面临困难。”成都市商务局农村市场处处长李进说,目前大多数农民各家分散种植,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一家超市不可能面向千家万户去收购农产品。另外,流通企业对农产品规格、质量有一定要求,农民分散种植很难控制标准。并且,企业货款一般通过银行账户结算支付,这往往难以被习惯现金交易的农民或合作社接受。
农业保险缺位也是农民难以规避市场风险的重要原因。地处偏远的四川省美姑县近日有一批紫甘蓝滞销,一直在为这批菜找销路的美姑县政协副主席赵光清说:“农民由于市场信息掌握不充分,发展种植业往往会有风险,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只在部分地区试点,我们这里还没有开办农业保险。如果有农业保险,就可以最大限度让农民避免损失。”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中韩谈自贸进入"互让"阶段 围绕农产品市场拉锯
- 农产品定价机制改革破冰
- 日美再次启动TPP谈判 力图弥合农产品和汽车两大分歧
- 大豆补贴“新政”加速农产品价格改革
- 安徽宁国:着力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化
-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 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施新政要点
-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今年增两成扶持政策重点向现
- 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有了新规划
- 湖南农产品走进电商时代供销社“直链”网民餐桌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