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日前举行的“2010中国经济论坛:面临转折的中国经济”上,多位专家、学者把脉中国经济,普遍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范剑平等均指出,中国不会出现
在上海日前举行的“2010中国经济论坛:面临转折的中国经济”上,多位专家、学者把脉中国经济,普遍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范剑平等均指出,中国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趋势。
经济不具备加速增长条件
樊纲表示,尽管11月份中国CPI涨幅较大,但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恶性通胀和全面过热的趋势。不过,控制流动性过剩依然有必要。
美国已经启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备受全球关注,对此,樊纲认为,从绝对的量上来说,美国“二次量化”的6000亿美元规模并不算多,流到其他国家的钱也会相对有限,但其带来心理预期上的影响却非常明显。比如对美元持续贬值的预期。尽管近期欧债危机等因素导致作为避险资产的美元出现反弹,但美元长期走贬的趋势已经形成。美元贬值带来的结果是,其他货币面临的升值压力增大,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中国等其他国家带来输入型通胀的风险。
中国最近公布的CPI增幅达到5.1%,樊纲对此数据表示有些“惊讶”。不过他指出,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全面过热的趋势,尤其是相比金融危机前的那几年“加速增长”时期。他认为,不管是从国内还是国际环境看,中国经济当前不具备加速增长的条件。他预计明年的增长可能在8%至9%,较今年进一步放缓;而且,当前的通胀仍远低于几年前高达6%至8%的水平。鉴于此,他认为,中国还看不到出现恶性通胀的趋势。
但中国的确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樊纲认为,这主要因为去年政策太过宽松,同时今年的贸易顺差有所增大,资本流入加大、加快。
对流动性过剩加以控制
在政策应对方面,樊纲认为,首先,由于经济没有全面过热,所以不需要实行全面的紧缩政策,但是需要针对流动性过剩加以控制。就具体方式而言,从过去几年的经验看,即便是在2006年至2008年通胀较高的时期,调控手段仍是以数量型工具为主,他对会否加息持谨慎看法。一方面,加息还需考虑到国际利率环境,需要考虑汇率因素;另外,加息对于流动性调整的精确程度也更加难以把握。
其次,在资本流入压力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对资本管制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控流入、放流出”。
第三,可以考虑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以部分抵消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另外,防止投资过热也是决策者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谈及物价上涨时,范剑平指出,主因是农产品价格上涨。鉴于今年中国粮食已经连续7年增产,未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将提高,这有利于稳定物价。
谈及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上海银监局副局长张光平认为,中国香港、印度两个月来的外汇储备变化数据显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外汇流入量并不很大。但也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因为一旦美国的失业率继续向上攀升,美国可能采取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届时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海外资金可能会大幅进入。
扩大内需将成转型关键
范剑平还称,“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但发展之路充满变数。他认为,全球存在中等收入陷阱,很多低收入国家能成功地变成中等收入国家,但最终跃升为高收入国家的却不多。因为不少国家会过度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反而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未来经济增长方式应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消费、出口、投资“三驾马车”协调拉动。其中,扩大内需将成为成功转型的关键,只有巨大的内需才能支撑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旦成功找到投资和消费的结合点,中国经济将进入平稳增长。
对于外界担心的外汇流入问题,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建议:“可以在管理资本流出上更加开放些,鼓励居民、企业使用外币,进行海外投资等;同时对资本流入进行一些管制,如仿效发达国家对外资投资房地产进行限制等。”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世贸组织上诉机构裁定中国稀土出口政策违规 商务部表
- 楼继伟: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 中国外汇局开展外企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
- 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圆桌会议今日在京举行
- 中国最堵25个城市或将在2015年前后纷纷限购
- 2014年是中国房地产改革和估值修复年
- 业界预计房产税可能成为中国楼市调控新方向
- 美国农民收入40%来自农业补贴 中国不到4%
- 最新金融数据表明中国房地产调控没有放松迹象
- 幼儿园能否告别“中国式收费”?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