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欧洲债务危机何去何从

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中。12月初,欧盟批准规模达850亿欧元的爱尔兰救助计划,并未起到立竿见影的“灭火”效果,相反危机有朝着葡萄牙、西班牙蔓延的恶化苗头,令市场恐慌情绪愈发浓重。欧债危机何去何从?记者

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中。12月初,欧盟批准规模达850亿欧元的爱尔兰救助计划,并未起到立竿见影的“灭火”效果,相反危机有朝着葡萄牙、西班牙蔓延的恶化苗头,令市场恐慌情绪愈发浓重。欧债危机何去何从?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欧债危机短期痊愈无望

从希腊到爱尔兰,再到葡萄牙、西班牙,进而波及意大利,尽管欧盟已建立强有力的救助机制,但这五国在债务危机的冲击下,极可能挨个轮番“发作”——这种担忧成为事实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东亚银行杭州分行首任行长、全球外汇分析师梁达文认为,市场持续躁动不安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投资者对于身陷财政赤字与债务双重重压,且经济复苏步履蹒跚的欧洲脆弱国家,能否以足够快的速度削减赤字心存犹疑;二是关于2013年后永久性援助机制即所谓欧洲稳定机制中关于债务重组的规定语焉不详,推高了债券风险溢价;三是伴随爱尔兰的倒下,投资者对于现有7500亿欧元援救基金是否还有足够“子弹”,以应对可能进一步恶化的情形缺少信心。

梁达文表示,如果说欧盟援助希腊和爱尔兰两国尚有余力,倘若再加上葡萄牙,恐怕就要力不从心了。虽然葡萄牙方面迄今坚称不会申请援助,但其情形已岌岌可危,援助规模初步估计可能在600亿欧元上下。更令欧盟揪心的是西班牙。作为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一旦倒下,“震动”无疑要强很多。因为一方面西班牙自身的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属典型的“船大难调头”;另一方面欧盟要救助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绝非轻松。

7500亿救援基金恐不够

欧债危机一旦在这五国间以传递“接力棒”的方式 “感染”,市场担心欧盟早先设立的7500亿欧元救援基金是否够用,还真非杞人忧天。

2009年12月当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之初,欧盟大手笔设立了高达7500亿欧元的紧急救援基金,令全球为之一振。迄今为止,欧盟救援希腊需动用1100亿,爱尔兰是850亿,加起来尚不足2000亿。为何基金扩容的呼声渐高?渣打银行投资建议及策略分析师冯博认为,从表面看,这五国中其他三国经济体量远超希腊和爱尔兰,一旦危机爆发,需动用多少救援基金心中无底,但更主要的还是市场对欧债危机短期内看不到向好迹象的一种强烈担忧情绪使然。

冯博表示,与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有很大不同,欧债危机是欧洲国家自身原因所造成的。次贷危机前,这五国的经济都有过不错的增长,但增长的主推力并非来自实体经济真实的竞争能力,而是源于高额的财政赤字或是畸形的产业结构。

具体说,加入欧元区后,这五国缺乏有效的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政府不得不依靠大量投资和消费来拉动经济,赤字累积导致公共债务迅速膨胀;产业结构也不合理,该五国属欧元区中相对落后的国家,其制造业在全球化中渐失市场,高技术企业又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很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加上五国高工资、高福利的模式,不仅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也提高了单位劳动成本。

所以,危机爆发后,欧盟尽管采取了确保主权债务资金链稳定、强化金融市场监管、寻求长期经济增长、建立欧洲稳定机制方面等多种应对措施,但短期内欲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显然是难上加难。

欧元体系崩溃倒不会

爱尔兰重燃欧债危机“烽火”,不仅欧元汇率再现下行压力,一度甚嚣尘上的“欧元崩溃论”也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梁达文表示,当前欧元确实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并未到“崩溃”地步。

梁达文认为,欧元问世时间虽不长,但当前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已远超日元等货币,且欧元对欧元区成员国整体带来的收益也远远小于其损害。加上各国债务危机的逐一单个爆发,虽会延长欧元危机的时间,却避免了所有问题集中爆发所带来的巨大破坏性。因此,尽管目前欧洲在处理债务和救援问题上仍有分歧,但欧元总体安全。

冯博表示,欧债危机暴露了欧元区金融制度、福利制度、决策制度和监管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对欧洲经济复苏肯定会有不小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给全球股市、贸易带来或局部或短期的震荡。不过,从目前看,欧债危机仍主要是区域性和有限性危机,值得警惕和关注,但不必惊恐。

冯博认为,欧债危机或许会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速度和节奏,但造成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以浙江为例,欧债危机的影响不外乎集中在外贸和银行资产两个层面。欧盟作为我省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欧元贬值势必让浙江产品出口欧洲缺乏价格竞争优势,但浙江产品以中低端日用消费品为主,实际影响有限。相反,欧洲资金短缺、欧元贬值,正是浙企投资并购欧企,也是进口欧洲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好机会。可以说,欧债危机为浙企加大对欧洲的投资,伺机“抄底”欧洲提供了契机。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金涛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