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之策据了解,尽管同处珠三角和长三角,在“用工荒”这个大环境下,各企业也呈现出不同态势,越是规模小、用工人数少的企业“用工荒”的问题越严重,除了受到自身经营规模的限制以外,关键是企业在员工的基本福利
应对之策
据了解,尽管同处珠三角和长三角,在“用工荒”这个大环境下,各企业也呈现出不同态势,越是规模小、用工人数少的企业“用工荒”的问题越严重,除了受到自身经营规模的限制以外,关键是企业在员工的基本福利上不能提供有力保障,而员工的技能培训和职位晋升机会等也几乎被忽略。
上海宝山区外地劳动力管理所于去年9月针对1200多名进城农民工进行过调查。调查显示,75.9%的来沪求职人员在35岁以下;在所有被访者中,79.8%的人关注岗位发展前景;有57.0%的人要求企业提供培训,36.3%的人要求政府提供培训。
新生代农民工的“另类”需求
一些“80后”农民工,不仅在职位选择上更加“挑剔”,很多雇主表示,这一代农民工“即使是被招聘回去,也很难留住。”
翰威特咨询公司人力资本情报中心副总裁张宏说道,目前农民工年龄结构中,“80后”所占比例大概是53%,对这群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对工作的诉求已不仅限于赚钱,他们会考虑到福利,会考虑工作之余的文化娱乐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渴望被肯定,被认可。
不仅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80后”开始背负养家糊口的重任。除了要面对巨大的现实竞争压力,住房、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都是他们在择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所以单纯靠加薪的手段以不足以吸引年轻工人的目光。
科锐国际人力资源公司合伙人王天鹏表示:“对于企业来说,加薪只能暂时让员工感到满意,虽然快速但不解决根本问题。虽然具有竞争力的薪资是吸引、留住人才的第一法宝,但这也意味着一笔巨大的成本。除了加薪这一激励政策外,企业通过培训、弹性工作、岗位流动、补充医疗、住房等多种激励方式,多管齐下,增加员工的忠诚度,更有利于实现企业人才战略目标。”
农民工自我“升级”:
“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
随着新一代农民工的思想转变,其对自身技能的提升也被提上日程。
上海宝山区外地劳动力管理所的调查显示,来沪务工人员中大专及以上的人员已占13.1%,且有不少人员拥有较高等级的技能证书。该机构负责人说,沿海地区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还是很突出的。
翰威特咨询公司咨询师巩浩认为,过去中国沿海大批企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中国的“人口红利“,而现在则是到了向”人才红利“转型的关键时期。显然,新时代农民工在职业技能与教育程度上都不断提高,这无论对企业转型,还是年轻人的职业选择都是一个不错时机。
专家建议,相关区域应进一步大力扶持、发展高技术含量的第二产业及新兴的第三产业,合理吸纳、引导外来求职人员,适当满足其择岗择业要求。在应对“流出”部分劳动力的过程中,应吸引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流入”。
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排名里,中国的劳动技能仅排在第59位,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原因是我们缺乏一个高端产业工人的供应结构。一个正常的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的结构,应该是一个纺锤形,也就是说高级技工占35%,中级的占50%,低级的占15%。但我们现在最大最底层的部分是非技术人才,在技术人才中,45%是中级的,低级的也是40%左右,,剩下的才是很少一部分的高级技工。这意味着中国的农民工在经过观念和身份的升级之后,立即将进入产业技能的升级,而这种升级本身将成为最终逼迫中国产业升级的力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抗拒这种变化。
用工成本激增
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从国际经验来看,“民工荒”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奏。如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出现过此现象,当时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约50%,产业工人的短缺使日本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为此,日本采取推动设备投资扩大、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办法予以破解。
经济学博士马光远提出,东西部农民工争夺战更多地折射出东部在产业升级方面的滞后。在西部发挥“后发优势”追赶的过程中,东部多年来却依然依靠资源耗竭、廉价劳动力的懒惰发展模式获得利润,既没有产业升级的动力,也没有产业升级的必要。尽管多年来,学界、业界都在呼吁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呼吁推动中国产业的升级,但事实上,由于路径的依赖和各地投机取巧,乃至于忽略农民工基本诉求的侥幸心理,东部的产业升级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
事实上,由于农民工工资待遇的上调,使得企业用工成本不断飙升。有部分2010年业绩下滑上市公司的公告中写道: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日益突出。截至2月18日,11家公司在2010年年报或业绩预告中着重提到了人力成本问题。
为了减低用功成本,很多企业开始被迫进行产业升级。以制造业著称的温州,很多企业老板已经酝酿并着手改造生产线,提高自动化程度,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
统计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在义乌无缝织造高端机器已从当初的数百台增加至8000多台。这些高端机器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也为义乌针织行业节省数万工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表示,靠临时性涨工资是不够的,改善“用工荒”的核心在企业。中小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强创新能力,完成产业升级。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电改加速利好用电大户 电解铝企业年节省数亿元成本
- 中央文化企业数字资源库项目资本预算申报启动
- 财政部规范中央文化企业产权流转
- 财政部规范国有冶金矿山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
- 前9个月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1.4%
- 小微企业贷款担保补助提高
- 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向“小微”和中西部倾斜
- 辽宁财政多举措促中小微企业发展
- 保险公司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 助中小企业融资税收再松绑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