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策划:关雅文撰文:记者王飞、黄佩、张忠安、杨进二十年间,农民工兄弟们住在漏风帐篷里却建成了高楼大厦,猫在城中村里也能生产出绫罗绸缎……他们正成长为中国最重要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在继2009年入选美国《
总策划:关雅文
撰文:记者王飞、黄佩、张忠安、杨进
二十年间,农民工兄弟们住在漏风帐篷里却建成了高楼大厦,猫在城中村里也能生产出绫罗绸缎……他们正成长为中国最重要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在继2009年入选美国《时代》年度人物后,2010年,他们再次作为一个群体,登上美国著名财经杂志《财智》当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榜,被称为“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二十年后,农民工大潮逐渐退去,农民工日渐供不应求,如何应对开工率严重不足,成为绝大多数生产企业首先考虑的问题。
民工荒,是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必经阶段,更是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的一个缩影。深度解读民工荒背后的种种谜团,将可透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现状;捕捉和解决民工荒背后的种种矛盾,又将有助于提升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第一篇
适龄劳动力都去哪儿了
千万适龄劳动力上大学被“白领化”
春节过后,看到报纸、电视上铺天盖地的民工荒报道,即将大学毕业的陈希一脸雾水,“年前年后我去过北京、上海,参加了无数个招聘会,到现在连一个offer都没有!”陈希说,“有的工厂给的工资高,可我读了4年大学,总不能去当‘农民工’吧?”
与“民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份发表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显示,2011年大学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大学生毕业后不甘心做产业工人,纷纷扎堆“白领”阶层,导致“白领”严重供过于求。
大学扩招从上世纪末5%的毛入学率,到2008年则达到23%。高校扩招给农村适龄孩子更多上学机会的同时,也间接“剥夺”了他们成为产业工人的可能性。据记者统计,从1999年实行扩招至今,至少有上千万的适龄劳动力被“扩招”入大学。
《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中指出,近年来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说明就业结构性矛盾已经进一步加剧。在没做好充足社会调研之前,高校盲目扩招必然会改变社会的劳动供给结构,使农民工“白领化”或闲置浪费,产业工人却严重匮乏。
区域振兴政策“四面开花”
面对民工荒,劳动力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声音此起彼伏,而实际上,这是全国劳动力的一次“大回归”。
改革开放之初,处于前沿的东部沿海地区,国家给政策、地方给钱,全国各地的劳动力蜂拥挤向这些地区,让沿海地区美美地享受了一顿“人口红利”大餐。然而,这顿大餐注定难以长久。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秋,中央作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决策;2004年3月,中央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纵观中国版图,除了东部沿海省份和地区外,其余几乎已被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原崛起所涵盖。
“以往沿海地区之外的农民,除种地卖粮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想要赚钱就只能来到沿海地区;可如今,新建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农民只需在家门口就可以赚到钱。”
数据显示,重庆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17414元,同比增长11.9%。而据中山大学的报告,沿海某经济大省,2009年外来工月均工资为1677.8元,同比仅增4.68%。这意味着,如果都在企业打工,沿海发达地区一年的收入为20133.6元,比在重庆本地仅高出2719.6元。
“沿海地区和内地之前的打工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这种挣钱优势的丧失,导致了不少农民工选择留在家乡或内地就业。”广州社科院研究员彭澎博士认为。
人口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从更深层次分析,民工荒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中国年轻劳动力一直持续增长,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年轻劳动力开始逐年递减。在2005年以前,中国每年新增劳动人口500万人,但是到了2009年,每年新增劳动人口只有200万~300万人。
然而,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却保持每年8%以上的增长。根据经济规律,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城市就业人口就会增长50万~100万人,如果低端产业增加得较多,每年就增加新就业人口1000万人。
从2008年开始,新增的劳动力人口以90后为主。这些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90后的父辈们都吃过外出打工的苦,”彭澎说,“显然他们不愿意子女再重复自己的老路,努力让他们上大学或者自主创业。”这意味着,新增劳动力人口中,“有效”劳动力的数量还要再打一个折扣。
人口知识结构也是导致民工短缺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上世纪80年代,农民工以小学文化水平为主,到现在,初中文化水平在农民工中已占到52%,高中文化水平也占到20%。而在未来10年,高中文化水平将成为农民工的主力。这直接导致中国人力资本上升,依靠简单技术与廉价劳动力组合的低端产业将难以为继。
第二篇
他们不愿再做“流水线”工人
子女教育难
留守儿童留住农民工外出的步伐
张艾梅(化名)是3个孩子的母亲,是农民工“重镇”安徽阜阳人,目前在广州做清洁工,丈夫则在广州开车。
“去年春节回老家,在返回广州时11岁的儿子死活都不愿意来,被我们强行押到车上后,他哭了150多公里,一刻都没消停,”提及小孩,张艾梅就想落泪,“在广州干了7年,我不想要什么户口,我只想孩子像城里其他孩子一样,能在我身边上学。”
据全国妇联的调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长期缺失亲情,代管不力,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的严重关切。记者在走访河南、安徽两地时发现,不少农民工为了孩子教育问题放弃了外出打工。
生育看病难
“没病时在外工作生病了回家治”
连城里人都在抱怨“看病难”的城市医院收费,更是让农民工们“望尘莫及”,“身体健康的时候为城市作贡献,累垮了只能回到农村去治病。”这成为很多农民工的真实写照。河南人魏超在广东某服装厂打工,去年年底他突然腰疼,在广东的医院里检查了一下,医生说要治好得上万元,“我哪有那么多钱,只能回老家去看病,”魏超说,“回家养病两个多月才又回到广东。”
工资薪酬低
农民工收入仅为城镇职工一半
国家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显示,农民工集中的制造业、居民服务、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和农林牧渔业的年收入排在最后6位,收入水平只相当于金融业的1/3,也只有文化、体育、娱乐业的一半。据《工人日报》近期调查,农民工收入仅为城镇职工的近一半。而在国外,比如美国,工作环境恶劣的产业工人薪金水平已赶超企业中层白领。
“如果在10年前,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肯定能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义乌打工的河南人魏东伟说,“现在,这个工资水平对农民工根本没有任何吸引力。”
难有幸福感
薪水低“农二代”不愿外出打工
在城里打工既要面临“亲情缺失”,又很难得到尊重。在国家连续出台惠农政策后,农民工更愿在家乡寻找幸福感。
在河南农村,每家都有4~5亩良田,“农村生活现在好了,每户光种地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王峰说。而且随着内地经济迅速发展,很多工厂开设到了农村富裕劳动力集中的地方,“农二代”无须出远门,就能做上产业工人。
对于90后“农二代”而言,让他们每月拿着2000多元的工资而背井离乡,而且从事繁重的机械工作,显然不仅他们自己不愿意干,他们的父母也不会支持他们外出打工。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世贸组织上诉机构裁定中国稀土出口政策违规 商务部表
- 楼继伟: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 中国外汇局开展外企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
- 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圆桌会议今日在京举行
- 就业援助促1500多万人实现再就业
- 7万人冒领社保待遇11807万元
- 农民工就业短工化趋势日益明显 无法真正融入城市
- 严俊波:用待遇、感情、制度等十大方法来留住农民工
- 农民工被截留 用工荒蔓延全国
- 农民工务工心态透视:不甘再做低端劳动力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