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北京调整停车收费标准 专家称这次涨价问题不少

4月22日,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杨小军教授接受了本报专访,就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调整停车收费标准存在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涨价合理性有待释明记者:这次涨价,幅度够大。请问涨价应当依据什么标准?杨

4月22日,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杨小军教授接受了本报专访,就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调整停车收费标准存在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涨价合理性有待释明

记者:这次涨价,幅度够大。请问涨价应当依据什么标准?

杨小军:涨价的核心问题有三个,涨不涨?涨多少?涨价的范围?

我们注意到,北京市把全市划分为三个区域按不同的标准收费,一类区域第一小时收10元,以后每小时收15元,并以15分钟为一个收费计时单位。那么,这样的划分方法和收费标准究竟有没有事实依据、法律依据或者科学依据?这个收费标准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到目前为止,公众不知道。

政府作为公权力机关,不是想涨多少涨多少,而是必须得用事实依据、法律依据或者科学依据来说服公众,必须说明涨价标准的来源,以证明其合理性。

“关门涨价”不合法

记者:北京市发改委以批复函件的形式调整停车收费标准是否妥当?您怎么看待这一事关广大车主利益的涨价形式?

杨小军:以批复函件的形式调整收费,这种做法肯定是不合适的。

从文件来看,是停车场管理部门即北京市交通委,向价格主管部门发改委打了一个涨价报告。交通委向发改委打报告——发改委批准——交通委向停车场发通知,这是行政系统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工作程序。文件中并没有提到车主,看起来好像跟车主没什么关系,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发改委批准停车费涨价,把车主完全抛在了一边。

记者:涨价前,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利用7天时间在网上征求社会意见。但很多车主反映,涨价并没有真实反映他们的意见。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杨小军:应当说,北京市有关部门征求意见,至少是不充分的。利用7天时间在网上征求意见,有多少人会关注?政府的信息发布出来,公众从接收到表达,需要一个时间过程。7天时间,显然比较紧迫。更何况,有的人压根就不知道这回事。

这些年,我国各级政府在出台重大决策前都积极征求群众意见。但征求谁的意见,征求意见的方式、时间等都是有“技巧”的。在个别地方,征求意见被变成一种可操控的把戏。比如,依照征求意见搞出来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引来很大争议。为什么呢?原因是没有征求到该征求的人的意见。

记者:很多车主质疑,北京市发改委涨价并没有召开听证会。那么,停车费涨价是否有必要听证?

杨小军:车主既包括个人,也包括单位,是一个不特定的主体。北京有近500万辆汽车,我认为这次调整收费涉及到了大多数车主的切身利益。

涨价既然涉及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就应当做到两点。第一,从法律角度讲,按照价格法的规定,涨价涉及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时,必须经过听证程序,听取各方面意见,根据听证情况决定涨价方案是否合适。第二,从中央政府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发展方向看,调整收费与此不相吻合。近几年,中央政府一直在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推进政府依法行政,上至国务院,下至基层政府,都应当对涉及大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听取不同利益主体的意见,而不能关起门来决定。

可以说,停车费涨价既有违法律,也与中央政策不符。

应公开停车费收支情况和去向

记者:北京市交通委解释,收取的停车费基本用于交通建设,但公众对此显然并不放心。

杨小军:公众担心是有道理的。停车费基本用于交通建设,这没办法保证。一是因为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没有人监督,完全是有关部门自己在运作。到目前为止,他们从没有公布过以往停车费收支及使用情况。有关部门表态“停车费用于交通建设”,这完全是用行政体制的方法做了一个信誓旦旦的保证,说白了就是“不靠谱”。有关部门靠自律来制约,但自律往往是靠不住的。

二是从以往的经验看,对经费的使用,是政府滥用权力的原始动力。最典型的就是高速公路收费没完没了,期限一再延长甚至没有期限。

政策应避免“大变脸”

记者:去年和前年,北京对购车实行优惠政策,今年又大幅度提高停车费价格,很多人对此不解。您怎么看这一问题?

杨小军:前后不到两年,可以说北京市政府的政策走向了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来了一个“大变脸”。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政策要保持持续性,社会和谐发展需要有可预见性。如果没有持续性、可预见性,老百姓不知道政策将走向何方,只能盲目地跟从或不予响应。治堵,暴露出来的就是一个大起大落的政策。目前是这样,两年后会怎么样?老百姓不知道,没法预见。

政策的连续性、持续性、可预见性差,这是最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

记者:您怎么评价停车场收费涨价和北京市的治堵做法?

杨小军:单就提高停车价格而言,政府治堵的思路是对的。若把治堵行为放到整个产业链上看,政府过去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的思路是错误的。

过去为什么不大力发展停车场?如果较早地发展配套产业,还会出现现在的问题吗?过去,北京买车必须有泊位证明,但后来不知怎么一下子就放开了,只要你买得起车,就给你上牌。结果是,车主今天要为政府过去的错误思路埋单。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