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与发展兼顾 开源与节流并重 ——从国务院常务会议看未来抗旱工作走向干旱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经过多年大规模水利建设,我国抵御旱灾能力稳步提升,但总体抗旱能力仍然偏低。目前全国60%以上的县区为易
民生与发展兼顾 开源与节流并重 ——从国务院常务会议看未来抗旱工作走向
干旱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经过多年大规模水利建设,我国抵御旱灾能力稳步提升,但总体抗旱能力仍然偏低。目前全国60%以上的县区为易旱地区,658个城市中有110个严重缺水……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全国抗旱规划》,对今后十年全国建设抗旱减灾体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抗旱形势紧迫 规划意义重大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用水大量增加影响,我国干旱灾害呈现频次增加、范围扩大的趋势。本世纪以来有7个年份发生大旱,比如2000年全国大旱、2006年川渝大旱、2009年北方冬麦区大旱、2010年西南五省区特大干旱、2011年北方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大旱以及西南地区的严重干旱等,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频发的旱灾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坚持科学调度管理水资源、加强抗旱工程建设、推行节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三者并举,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加快建设抗旱减灾体系,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张旭介绍,2008年9月,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了抗旱规划编制工作。他认为,《规划》遵循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未来十年我国抗旱减灾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和区域布局,筹划了全国抗旱减灾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等。规划对于我国应对日益严重的干旱灾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安全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 提升抗灾能力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了今后抗旱工作的目标:到2015年,以提高严重受旱县和主要受旱县综合抗旱能力为重点,显著改善因旱人畜饮水困难情况;到2020年,严重受旱县、主要受旱县干旱期间的饮水安全和商品粮基地、基本口粮田的基本用水需求得到较高程度保障,全国综合抗旱能力明显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张旭介绍,《规划》有四个亮点:一是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抗旱规划,填补了历史空白;二是提出建立抗旱减灾体系,建成后将全面提升我国抗旱减灾能力;三是把解决人饮困难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四是突出了“三先三后”理念——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规划》提出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科学配置水资源,全面提高水利工程体系的抗旱能力。二是因地制宜建设农村、乡镇和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用水提供有效的应急保障。三是建设覆盖全国的旱情监测预警站网,加快建设抗旱指挥调度系统,为抗旱指挥和决策调度提供有力支撑。四是以县乡两级抗旱服务组织为重点,加强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抗旱机动送水和浇地能力。做好抗旱物资储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吕娟说,过去抗旱一般指的是农业抗旱,现在抗旱已经扩展到全方位,对象从农业扩展到人畜饮水、城镇工业用水、生态安全等,并且不论南方、北方都要抗旱。《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重点突出了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保障人畜饮水安全。
提高节水意识 转变发展方式
会议强调,“抗旱的根本出路在节水。要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对此,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教授级高工郦建强指出,我国一方面缺水,一方面用水效率不高。来自水利部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目前全国总缺水量500亿立方米左右。缺水的同时,水资源浪费也十分严重,我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
郦建强表示,我国在节水方面尚有较大潜力。一是农业用水,目前一些地方农业生产依然采用大水漫灌的形式,水资源浪费比较严重,滴灌、喷灌等农业高效节水设施大有潜力;二是工业用水,当前很多城市用水效率偏低,特别是一些城市,对海水、污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不够;三是生活用水,要加快更新改造供水管网,研制推广节水型器具、计量仪表。
“抗旱规划各项建设任务是以保障城乡居民最基本生活用水为重点,解决旱区民生问题,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张旭表示,贯彻落实《规划》要从四方面着手: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二要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三要推进法制建设,健全制度体系;四要深入宣传政策,提高抗旱减灾意识。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中央财政下拨抗旱救灾资金3.8亿元
- 我国将允许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
- 我国沙区生态好转:沙化面积缩减1717平方公里
- 我国将推进政府购买社区社工服务
- 关君蔚院士纵论我国荒漠化防治
- 我国楼市调控“十年” 长效机制建设亟待加强
- 我国部门预算公开无法可依 监督独立性有名无实
- 抓住发展机遇,繁荣会计理论,彰显国际影响——《会计改革
- 会计资格考试与人才评价“十二五”发展规划财政部会计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