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广州汽车限购或引多地跟进 车市恐二次探底

车市三季度恐“二次探底” 促消费或遭掣肘车市形势严峻在汽车市场销售淡季,原本消费需求就较为疲软的情况下,广州突然出台限购政策,或令汽车整车制造商和经销商遭遇业绩“滑铁卢”。自2011年汽车消费刺激政策

车市三季度恐“二次探底” 促消费或遭掣肘

车市形势严峻

在汽车市场销售淡季,原本消费需求就较为疲软的情况下,广州突然出台限购政策,或令汽车整车制造商和经销商遭遇业绩“滑铁卢”。

自2011年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全面退出、北京治堵限购政策实施之后,我国汽车市场进入低速增长阶段。2011年汽车销售同比增幅仅为2.45%。而今年以来,汽车市场销量增速数据有所回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5月我国汽车销售量为160.72万辆,同比增长16%。中信建投研究报告指出,广州地区2011年乘用车销量约为25万辆,而2011年全国乘用车销量约为1450万辆。

尽管如此,汽车市场实际供需状况已出现失衡。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天津一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崔东树表示,目前汽车制造商产能扩张与终端需求的疲软已经形成了矛盾,终端销售较为低迷,经销商库存和资金双重压力巨大,因此积极降价促销回笼资金,而这又进一步对消费信心造成打击,更多的消费者持币观望。

广州限购政策的出台是对汽车市场的又一个重击。中金公司认为,今年下半年乘用车板块原本就面临新增产能集中释放以及需求增速放缓的矛盾,行业供需结构恶化给企业盈利带来较大负面影响。而广州限购将进一步打压乘用车市场。

广州市相关部门表示,今年7月1日零时起一个月内全市将暂停办理中小客车的注册及转移登记,后续各个月度平均分配增量配额。崔东树据此预计,这一政策将使全国7月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速降低2个百分点,8月及以后,每月拉低乘用车销量增速0.3至0.5个百分点。同时,考虑到经济增速放缓、汽车销售淡季因素,乘用车的同比增速数据或在三季度出现低谷,形成车市“二次探底”。

除了对整车销售的冲击外,经销商也将面临业绩大幅下滑的困境。崔东树表示,目前经销商面临库存压力巨大、资金链紧张的状况,为了尽早回笼资金,经销商已经开始低价甩卖,效益大幅下滑。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分会会长苏晖认为,目前的形势可能比2004年更严重。他表示,尽管终端需求疲软,但汽车整车制造商普遍对今年的汽车市场制定了过高目标,而且还在盲目发展更多的经销商网点。去年尽管北京实行限购,但北京仍然增加了22个新销售网点,而据了解今年底还将新增15至16个网点。

在这种背景下,广州汽车经销商或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苏晖表示,5月底在广州地区,广州本田遇到4家经销商联合申请退网,说明畅销品牌在广州也遭遇了经营困难。而北京限购政策实施以来,目前有近30%的汽车经销商亏损,中低端汽车品牌经销商撤离京城市场的趋势明显。

多地可能跟进

业内人士分析,广州限购的主要原因并非为治理交通拥堵,国家对PM2.5数据监测重视或是更主要的压力来源。出于同样的原因,今年或许还将有一批城市跟进推出汽车限购措施,进而导致汽车市场长期维持低速增长。据统计,目前广州全市机动车保有量240.5万辆、中小客车167.4万辆、年均增长率达19.0%。而北京2011年初实施限购政策之时,全市机动车保有量400多万辆。

由于政策出台时的汽车保有量数据差距悬殊,苏晖认为广州在此时出台该措施更多是迫于改善空气质量的压力。他表示,当前国家对各地PM2.5数据的监测与改善十分重视。在今年初北京市政府公布的2012年度为群众拟办的35件重要实事中,改善空气质量被列为年内须完成的“头等大事”。

广州也表示,除了道路交通运行压力逐年加大,城市道路运行车速逐年下降外,机动车保有量和出行量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压力越来越大。

苏晖表示,有关部门认为汽车尾气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城市的环保压力巨大,广州或许只是汽车限购的一个开端。

从公安部公布的2011年汽车保有量情况看,大中城市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以上的城市数量达14个,其中北京汽车保有量已达472万辆。与2010年底相比,合肥、乌鲁木齐、银川、呼和浩特、南宁、西宁、福州、长沙、兰州、西安等10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增速超过20%,均超过广州地区。

崔东树表示,广州汽车保有量增速并不在全国前列,但汽车工业对广州财税贡献大,想要治理交通拥堵,广州地区原本可以有很多其他措施。由此似乎可以认为,其他城市的汽车行业财政贡献远不如广州,限牌理由更充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产业研究部副处长李伟利认为,广州一个城市的汽车销量下滑,对经济增长整体的影响不大。但与北京不同的是,广州是一个有影响力的省会城市,其政策可能令其他省会城市效仿。

苏晖表示,广州是今年第一个出台限购治赌措施的城市,但绝不是最后一个。下半年一批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的大城市都有出台类似政策的压力和冲动。

在北京限购治堵政策颁布之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曾公开表示,北京限制购买的措施必然会对今后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北京市的“示范”作用,北京市限购势必扩展到其他城市,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全局性的负面影响。

消费马车受阻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对于经济复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汽车是消费领域的主要商品之一。业内人士认为,广州汽车限购政策的出台及其示范作用,对经济形势难言利好,其负面影响将在今年四季度或明年逐步显现。

李伟利表示,目前尽管个别经济先行指标有所好转,但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处于下行区间。为稳增长、调结构,各部门目前对合理的汽车消费仍是鼓励态度。

具体而言,国家今年出台了多项政策引导合理的汽车消费。有关部门安排了60亿元专项资金补贴支持1.6L及以下排量节能汽车;明确了今年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车辆范围及标准;此外,地方汽车下乡政策已经先行,业内预计全国性“汽车下乡”政策有望在年底重启。

在这种情况下,广州限购政策的出台似乎显得很突然。李伟利认为,如果其他省会城市陆续效仿广州做法,那么汽车市场低速增长态势将长期化,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或明年逐步体现出来。

苏晖分析,北京市实施汽车限购政策,约使2011年北京市汽车销量下降40万辆,影响了约700亿元的零售总额。广州汽车限购政策预计会令广州商品零售总额减少约300亿元至400亿元。

四城市汽车限购政策

上海:拍卖车牌

1994年,上海对新增客车额度实行拍卖制度,上海开始对私车牌照实行有底价、不公开拍卖的政策,购车者凭着拍卖中标后获得的额度,可以去车管所为自己购买的车辆上牌。

上海实行私车牌照拍卖以后,每个月新增不到一万个新车牌,控制了机动车的增长。由于每个月额度只有几千辆,致使原本车管所发放的两块车牌变得异常紧俏。有资料显示,从去年11月开始,上海车牌价格已经连涨7个月,最低成交价从45700元跃升到64000元。

自从上海车牌成为最贵的“铁皮”之后,一些车主转而前往周边省市上牌,机动车和道路交通主管部门管理难度也在增加,并且滋生异地违规上牌产业。为控制总量,上海有关部门又不得不削减了外地车辆的路权。

北京:摇号购车

2010年,北京市政府颁布《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对小客车实施数量调控和配额管理制度。

《规定》指出,北京市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新增公务用车指标。《规定》明确2011年和2012年,北京每年新增小客车的指标都是24万个。其中,个人指标占88%;社会单位、团体的指标占10%,运营性车辆占2%。

对于普通市民、个人申请者,需要先在北京小客车调控系统上进行申请,通过公安、社保、交通等多个部门的审核后,参加摇号。只有摇号中签后,才具有在北京新购买车辆的资格。

北京的摇号购车政策控制了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在2010年没有实施限购时,北京全年新增机动车81万辆,而在实施限购后的2011年,北京净增机动车的数量只有17.4万辆。

贵阳:号牌分类

2011年7月11日,贵阳市政府发布了《贵阳市小客车号牌管理暂行规定》。《规定》要求对在贵阳市新入户的小客车核发专段号牌和普通号牌,以达到控制车流量,缓解老城核心区交通压力的目的。

根据《规定》,凡从当年7月12日起购买的吉普车、小轿车等9座以下的载人客车,可选择“专段号牌”和“普通号牌”两种号牌上牌。其中,“专段号牌”有入户限制,需要通过向市交警部门申请,以摇号方式无偿分配,该号牌可以在贵阳市所有道路通行;“普通号牌”入户不受限制,但该号牌车辆不能在贵阳市一环路(含一环路)以内的道路上行驶,电子监控设备将全天24小时对违法驶入一环线内的普通号牌小客车进行违法取证,予以处罚。

广州:配额管理

广州市政府2012年6月30日发布《关于广州市试行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的通告》,《通告》自2012年7月1日零时起试行,试行期一年,对全市中小客车施行总量调控管理。

《通告》规定,在为期一年的试行期内,全市中小客车增量配额为12万辆;为做好各项工作衔接,7月1日零时起的一个月内,广州全市暂停办理中小客车的注册及转移登记,后续各个月度平均分配增量配额;配置指标的具体办法和相关程序将于7月底前发布。

广州汽车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广州市新车上牌量33.1万辆,其中列入限牌范围内的中小客车上牌量为24.2万辆。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限牌政策,广州的汽车销量至少要下降一半。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