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山里的娃儿山坡上走,眼巴巴往那校门口瞅。”今日“山里的娃儿走进校门口,背着书包乐悠悠。”西藏的新旧童谣折射了今昔对比西藏教育的两重天。在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
昔日“山里的娃儿山坡上走,眼巴巴往那校门口瞅。”今日“山里的娃儿走进校门口,背着书包乐悠悠。”西藏的新旧童谣折射了今昔对比西藏教育的两重天。
在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文盲率高达95%;如今,在广大农牧区,最好的建筑是校舍,最美的地方是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小学99.4%、初中98.5%,全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
60年的持续投入,60年的艰苦努力,迎来了今日西藏教育事业的辉煌。据统计,1959年至今,国家和自治区累计投入近480亿元,为西藏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雪域高原已形成了涵盖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取得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从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的历史性成就。
“三包”政策惠及50多万学生
“我喜欢上学。学校里可以学到我不知道的知识,我最喜欢音乐和电脑课,老师和同学都很好。”在西藏那曲县完小五(6)班学生萨吉眼中,学校生活快乐幸福。
这一切得益于西藏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对于“三包”政策,她所知不多,但她清楚这些都是“不要钱的”。
校长桑嘎介绍,学校建于1983年,现有学生1942人,全部享受“三包”政策。“这几年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刚来学校工作时,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全校有21个班,最少的78人,最多的126人。后来兴建了综合楼、教工宿舍楼、办公楼,条件大为改观,现在每班55人左右,全校共36个班。”
那曲县教育局局长措旺告诉记者,全县目前共有中小学生1.4万多人,“三包”标准已提高到2400元/人;18所学校的7908名学生受惠营养餐改善计划。2008年以来,本级财政收入的20%投入教育,共投入1925万元,用于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学习生活条件,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那曲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之一,它的变化,是西藏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西藏的发展来说,教育是根本。尽管西藏财政收入有限,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据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艾俊涛介绍,西藏建立并完善了“经费自治区统筹,预算核定到校,支出统筹安排,经费集中管理”的农牧区中小学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地(市)县投入教育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西藏自治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西藏自治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实施细则》等文件,这些为西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1985年起,国家对西藏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三包”政策。2007年秋季,西藏自治区在对农牧民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所有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费教育。
27年来,中央先后10次提高“三包”标准,并不断扩大享受范围,将资助范围从义务教育扩大到高中阶段教育。至2011年年底,财政投入西藏教育“三包”及助学金支出达39.5亿多元。
新的西藏教育“三包”政策实施以后,受惠面从原来的27万名学生扩大到50多万,西藏95%以上的在校生都能享受到这一系列政策。
职业教育驶入快车道
在政府主导下,西藏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仅“十一五”期间,政府就投资1.6亿元,实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改扩建工程,中等职业学校的校舍、实训基地、图书资料等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目前,西藏已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补充,以初职为基础、中职为重点、高职为龙头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逐步增强。
“职业教育不仅培养了传统工艺的接班人,还拓宽了农牧区群众的就业渠道,不少青年通过职业学校的培训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曲水县教体局副局长阿旺洛追告诉记者。
近年来,通过设在当地的职业学校,西藏农牧区青年可以学习制作唐卡、藏毯和银饰等传统手工艺品的技艺,这种培训方式正在促使越来越多的农牧区群众走上就业致富的道路。
藏族小伙次旺加参初中毕业后在家从事农业劳动,2006年他来到曲水县职教中心学习传统装饰绘画。近3年的学习结束之后,他开始自己创业。正赶上自治区开始推进农牧区民房改造工程,他参加了其中的装饰绘画工程,由于技艺突出,不断开拓属于自己的市场,平均年纯收入达到4万元左右。目前,他已经在拉萨经营一家家具门面,在曲水县也有一家家具门面,年收入近10万元。
曲水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普布次仁介绍,该校创办14年来,已经培养了3700多名学生,有不少像毕业生次旺加参,在农牧区为群众的新房绘装饰画。“他们都有不错的收入。”
曲水县职业教育起步于1998年,2000年步入规范化运作。目前,曲水县已初步形成以中学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集学生实践、农牧民科技培训、实用技术传播于一体的综合职教体系,为全县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蓬勃发展的曲水县职业教育,和其他县一起汇入了西藏职业教育的滚滚洪流。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加快西藏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加大职业教育的办学投入,有力地保障了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此外,西藏还建立健全了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括:从2009年9月1日起,全区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了免费教育制度,并且免除学生的住宿费;从2011年秋季开始中职学校所有学生免除学杂费、住宿费和教科书费。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每年享受助学金;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享受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助学贷款。
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了中央的关心和全国的支持帮助。自2010年起,国家在内地12个省(市)的42所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开办西藏中职班,当年招生3000人,以后逐年增长。
目前,全区中职在校生达到2.2万多人,高职高专在校生近1.2万人。农牧区教育综合改革依托县级职教中心,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农牧民群众达3万多人次。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
“我能走到今天,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不知道该怎样感激,惟有好好学习来报答。”北京某高校的藏族学生扎西群措告诉记者。
今年上大三的她出生在那曲一个农牧民的家庭,家境非常贫困。“我和弟弟靠政府资助上了内地西藏班,先后都考到了北京上大学。在大学,我们申请了助学金。”她说。
那曲县财政局局长次仁琼达介绍,近几年来,本级财政每年拿出约20万元资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救助标准是本科生每人次资助2500元,专科生每人次资助2000元。
决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是自治区财政助学的重要工作内容。
自治区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卢明秀介绍,到目前为止,在西藏,高等教育直接兑现到学生手上的资助政策主要有四项: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一次性资助金。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一次性资助金,是自治区对我区就读区内外院校的农牧民特困家庭子女、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和企业困难家庭子女给予的一次性资助。其中对区外重点高校本科生,一次性资助5000元;区外普通高校本、专科生,一次性资助4000元;区内高校本、专科生,一次性资助1000元。”
此外,为确保高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自2001年开始,自治区实施高校贫困学生助学贷款贴息政策。贷款学生在校期间贷款利息100%由自治区财政贴息,学生毕业后自付利息。
在助学政策的资助下,西藏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6.7%,全区高等教育正在加快步入大众化。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也就是在这一年,西藏的第一所大学——西藏民族学院成立,西藏由此有了自己的高等学府,到2010年,西藏全区已有本科院校3所、专科院校3所,在校生规模超过3万人。
2008年,全区3所本科院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同年西藏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西藏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至此,全区形成了包括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多形式,覆盖10余个学科门类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
60年来,自治区通过财政投入、教育援藏、社会援助等途径,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强化教学楼、学生宿舍、运动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
资料显示,仅“十一五”期间,国家就对西藏各级各类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先后投入资金40亿元,先后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工程”等多项重大建设项目,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一个个数字,令人振奋;一笔笔投入,前所未有;一次次变化,翻天覆地。雪域高原创造了教育发展的巨大奇迹,教育也在雪域高原焕发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60年来,西藏自治区培养了近20万名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已成为不同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西藏大学原党委委员、校纪委书记仓姆娜说:“和平解放前,我们家族没有一人读书,现在有大中专文化水平并参加工作的15人,正在上学的有8个子女。我这个曾经的农奴子女,在西藏民族学院学习了7年,毕业后留校工作,还成了校级领导。这在旧社会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