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质量水平差、投行道德水平差的基础上,指望行政力量去人为制造牛市是不现实的幻想。股市的声音,鸡一嘴,鸭一嘴,总是热闹得很。一年到头,行情未必热闹,但谈论总是热闹。行情冷淡了四年,不怕再冷淡四个月,
在公司质量水平差、投行道德水平差的基础上,指望行政力量去人为制造牛市是不现实的幻想。
股市的声音,鸡一嘴,鸭一嘴,总是热闹得很。一年到头,行情未必热闹,但谈论总是热闹。行情冷淡了四年,不怕再冷淡四个月,但谈论从没有冷淡过。这几天因为出现了所谓“百股跌停”的市道,使得救市呼声再起。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停发新股。
要求政策干预市场是我国股市的传统了。其中的逻辑据说简单清晰,说我们这儿的股市既不是“牛市”也不是“熊市”,而是“政策市”,所以只要不涨,那么政府就必须对行情负起应负的责任。以人作喻,就是政府要管生、管养,管上名牌学校,还得管找好工作。
我以为大谬不然。
一方面,停发新股并不能够拯救市场。到目前为止,有过6次停发新股的情况,但6次中的多数都不足以支持停发新股会对市场产生影响的说法。另一方面,停发新股属于政策干预措施的一部分,不仅停发新股对市场没有刺激作用,而且即便我们翻检其他政策干预措施,也无法找到能从根本上改变市场趋势的证据。
中外股市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市场一定能够自己分辨好坏,人不要预测市场的走向,也不要评价市场的对错,更不要随意干预市场的波动。
我国的证券市场大起大落、牛短熊长、跌跌不休的根源,在于上市公司总体质量低劣。这就决定了,每一次单纯依靠资金或者流动性来推动的上涨行情,都早晚会面临一场彻底的去泡沫过程,涨到6000点还是涨到10000点,过程不重要,结果都是怎么上去、怎么下来。
而上市公司总体质量较差的重要原因,在于保荐机构不负责任、包装上市。上市粉饰报表,挂牌不久就变脸的例子举不胜举。在缺乏集体诉讼机制的情况下,证监会作壁上观,保荐机构、保荐人、上市公司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等利益关联方却胆大妄为。少有的几个穿帮后影响较大的案例,也多数罚钱了事,市场禁入了事。这样的风气流行,上市公司质量好是小概率事件,质量平庸是大概率事件,质量低劣也是可以理解的事件。1500家上市公司中,好公司寥寥,坏公司数不胜数。
在公司质量水平差、投行道德水平差的基础上,指望行政力量去人为制造牛市是不现实的幻想。有谚语说,沙滩上建不起摩天大厦。同样道理,如果没有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提升,没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依靠以欺诈客户为能事的投行家,再配合搞老鼠仓的基金经理,是不可能有中国股市的“黄金十年”的。
去泡沫、抓坏人、整肃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心急不得,总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程度未知的阵痛。过去,市场流行机会主义论调,希望证监会主席上任就谈价值低估,就给市场鼓劲加油,然后过江龙资金一拥而上,借势做一把上涨行情。这样一来二去的表面结果,是领导得政绩,机构得实惠,散户饱眼福。但问题在于,热闹一阵之后,代价是市场的持续冷清。解决办法只能是换个人,然后再热闹一阵。这不叫改革,这叫折腾。如果市场的痼疾总被无视,体质得不到提升,那么,一次次的折腾就一定改变不了我国股市低水平重复的宿命,永远不能上层次、上水平。市场从高烧降温,从投机思维趋向投资理性,这个过程如同人的身心转变,难免价格体系的重构,有价值回归,也可能有价值错杀。要给监管者以时间,不能以短期的涨跌来评价改革成败。事实上,如果总是以政策实施后的涨跌来评价政策好坏,那是典型的机会主义政策。
良医治未病,如今是市场沉疴多年,自然是病去如抽丝。经历牛熊多次转换的投资者如果要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应该既有耐心,也有信心,相信市场总有一天能够步入正轨,那时候,市场的价格就代表了公司质地的好坏。
假若这一设想成真,则笔者完全有理由相信,饶是牛市不在当下,但按照一条正确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总会等得到牛市重来。但一个靠吃“政策药”被人造出来的牛市,只会有表面的光鲜热闹,本质上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想透这一点,在舍得之间,对停发新股等充满机会主义的“民意”,不听也罢。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世贸组织上诉机构裁定中国稀土出口政策违规 商务部表
- 消费金融服务商悄然崛起 佰仟金融深耕“草根”大市场
- 棚改政策不断出台:还上经济欠账 补上民生短板
- 央行反思定向降准弊端 货币政策或将进入观察期
- 访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 货币政策重点整治“钱太贵” 多管齐下降低成本
- 新一轮电力改革风起云涌 四领域尽享政策红利
- 可再生能源“南南合作”市场广阔 中国成为“领头羊”
- 全国碳交易市场将三年建成 今后或不再增加试点城市
- 何建坤:推进碳交易市场有助于减排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