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进入8月以来,我国连续遭受“海葵”等台风的正面袭击,引发沿海诸省市暴风和强降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近日,北方部分地区玉米粘虫三代幼虫相继暴发,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密度之高为近10年罕见,
编者按
进入8月以来,我国连续遭受“海葵”等台风的正面袭击,引发沿海诸省市暴风和强降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近日,北方部分地区玉米粘虫三代幼虫相继暴发,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密度之高为近10年罕见,对玉米、谷子、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事实上,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而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组织方式落后、抗灾能力差致使我国的农业在相当程度上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防灾抗灾任务艰巨。
“天有不测风云,农有应对之策。”当前,面对天灾,各地科学组织、积极行动,以期减少灾害隐患,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力争稳产增产,抗灾减灾。
台风虫灾齐侵袭影响百姓“菜篮子”
今年第13号强热带风暴“启德”8月16日加强为台风,并于17日在广东登陆,带来狂风暴雨大浪。而在此之前,我国华东沿海地区连续遭受“达维”、“苏拉”、“海葵”三大台风的正面袭击,尤其是台风“海葵”过境,引发浙江、江苏、安徽、上海等几大省市暴风和强降雨。
台风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据初步统计,截至8月13日,沪、浙、苏、皖等受风暴“海葵”影响的地区共接到超过4.5万宗保险报案,估计损失金额14.6亿元。其中,农业保险报案8774宗,估损金额约4.6亿元。
因大风强降雨天气较频繁,东部地区蔬菜生长和运输受损,上周菜价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上周,36个大中城市18种蔬菜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上涨2.9%,四周累计上涨15.4%,其中大白菜、油菜和芹菜环比分别上涨10.7%、8.3%和6.7%。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监测数据显示,8月上旬,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吉林等部分地区玉米粘虫三代幼虫相继暴发,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密度之高为近10年罕见,对玉米、谷子、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在近几日的新闻报道中,本该枝叶繁茂的玉米地已变光秃的景象并不鲜见。在辽宁沈阳玉米主要种植地之一的新民市,受灾比较严重的地方,玉米底部的叶片几乎全被粘虫吃光,只剩下一根细长的茎,玉米杆上和玉米地周围也随处可见爬行的粘虫。
农业部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8月14日,粘虫发生面积近5000万亩,严重发生面积650万亩。尽管农业部门紧急部署病虫害防治,并初步遏制了虫害爆发的势头,但受灾害影响,国内优质玉米供应紧张的局势仍难以缓解。
这种影响在玉米期货上表现突出。由于预计9月华北玉米上市之前,价格仍将居高不下,玉米在整个期货市场大跌的环境下一枝独秀,风头迅速超过了豆粕。粗略估算,仅最近两个交易日,玉米合约上的保证金增量达到了10亿元。有关专家预计,玉米价格上涨,将对我国食用油的生产和价格带来一定的影响。
多措并举防灾避灾促进农业生产“强身固本”
当前我国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完全改变,在灾害来临之际,如何加强农业防灾避灾理念,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避灾?
防汛抗洪、“虫口夺粮”促进秋粮生产
近期,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湖北调研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时强调,当前正值暴雨、台风、病虫害多发季节,各级农业部门要立足抗灾夺丰收,分区域、分品种有针对性地加强农业防汛抗洪救灾和抗旱工作,切实抓好秋粮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坚定夺取秋粮生产丰收的信心不动摇,确保全年农业丰收,确保今年粮食生产实现“九连丰”、争取“九连增”。
现在正是防汛抗灾的紧要关头,也是秋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入汛以来南方部分地区的持续强降雨和北方局部地区的暴雨洪涝已对早稻等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落实政策促进秋粮生产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为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农业部强化了应急值守,及时调度反映灾情、疫情、草原火情和救灾进展情况,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雨情、水情、汛情调度分析,为抗灾救灾和恢复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此外,农业部还要求各地抢修灾毁农田,加强种子、化肥等农资调剂调运,及时搞好改种补种,促进灾后生产恢复。特别是南方稻区要重点抓好晚稻生产,种足种满保面积,落实技术促早熟,防治病虫减损失,提早做好防范寒露风的准备,努力实现早稻损失晚稻补的目标。
针对秋季重大病虫害严重发生的态势,农业部种植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立足“虫口夺粮”,全力夺取秋粮丰收。重点是针对秋季病虫暴发危害规律和发生发展态势,进一步强化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区域性监测和预报,强化信息周报和值班制度,强化信息调度和灾情预警。全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进区域间联防联控和应急防控,努力实现重灾区防治处置率和关键地带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100%,确保将病虫危害总体损失控制在5%以内。
据农业部调度分析,预计东北和华北地区8月下旬完成病虫害防治任务;西北和西南地区于9月中旬完成防治任务;长江流域和华南稻区的防控工作将持续到10月上中旬。
气象科技服务“三农”
目前我国正处在“七下八上”暴雨多发季节,中国气象局要求各地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全力做好汛期服务工作。
据悉,气象局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北方农区需加强水肥管理,促进作物旺盛生长和产量形成;江淮、江汉和江南在防汛同时注意蓄水防伏旱,稻田以水调温防高温热害;西南地区要抢晴收晒成熟作物;各地要继续防范风雹、暴雨洪涝、病虫害等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针对7月下旬以来的北方持续降雨天气,气象农业两部门还联合加强农作物洪涝应对和病虫害防控。同时,中国气象局还发布了农林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提示加强稻瘟病监测防控等。
此外,农业部门还将进一步实施科技增粮行动。农业部将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分片包干、巡回服务,指导农民落实田间管理措施。对南方双季晚稻增施一次分蘖肥和壮粒肥,提高单产水平;对东北水稻加强后期肥水管理,有效减少空秕粒和增加粒重;对东北玉米中耕追肥,确保安全成熟;对黄淮海夏玉米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追肥,提高单产。
农机救灾显身手
面对灾害,农机系统积极行动,及时运输救灾物资,抢排农田积水,抓紧抢种补种,力争用最快速度恢复农业生产,发挥好农业机械抗灾夺丰收的保障作用。
日前,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积极防灾抗灾。
加强应急值守,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向农机手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排查地势低洼、防洪标准低的农机库房和农机设施的隐患,及时转移机具设备,主动做好农业机械防灾避灾,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针对农业受灾情况,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的作用,成立抗洪排涝服务队,迅速组织农业机械投入抗灾救灾,及时运输救灾物资,抢排农田积水,修复水毁农田,抓紧抢种补种,迅速恢复农业生产。
此外,通知还要求强化技术服务,加强防汛抗灾机具的安全使用知识宣传,协助农机手搞好机具检修保养,重点是检修拖拉机、农用水泵、柴油机等抗灾机具和排灌设施,确保性能良好。要协调农机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做好防汛抗洪所需机具、配件、柴油等物资的供应和储备,同时,结合本地农时特点,制定针对性强的农机作业技术指导措施,加快推进晚稻机插。
据了解,在抗击“海葵”行动中,浙江省组建了409个农机抗灾救灾服务队,投入灾后恢复农业生产。截至8月8日,浙江省共投入机械19.02万台套,投入抗灾人员5.50万人,抢运救灾物资357万吨,转移机具3.35万台,加固库房3119间。
拨付防汛救灾资金150亿元财政抗灾保民生
面对灾情,各级财政部门以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危为重,精心组织、积极应对,大力支持各地安置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帮助受灾地区修复水毁设施、恢复农业生产,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
8月3日,财政部、民政部向山西、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等8省(自治区、直辖市)下拨10.5亿元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用于近期遭受暴雨洪涝和台风等灾害影响地区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过渡性生活救助、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和向因灾遇难人员家属发放抚慰金,帮助灾区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8月14日,财政部、民政部又向河北、辽宁、江苏、福建、山东、湖北、湖南等7省安排下拨5.18亿元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
为支持做好应对9号、10号、11号台风防汛救灾工作和黄河、长江流域防汛抗洪救灾工作,8月份以来中央财政安排拨付防汛救灾资金29亿元,支持浙江、辽宁、安徽、山东、江苏、湖北、湖南、福建、河北等地解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安置问题,帮助受灾地区修复水毁设施,恢复农业生产。截至目前,中央财政今年已拨付防汛救灾资金150亿元。
各地防灾减灾经验谈
江苏:强化灾害信息预警
本报讯 8月份以来,今年第9号台风“苏拉”、第10号台风“达维”和11号台风“海葵”,先后席卷江苏,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面对台风来袭,江苏及时启动台风III和II级应急响应,农业部门也先后下发防御“苏拉”、“达维”和“海葵”台风的紧急通知。
加强监测预警。江苏各级农业部门与气象、省防指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将最新信息和工作要求通知到台风影响重点市、县(市、区)农业部门。
落实防御措施。针对台风可能造成的设施损毁、田间涝灾等情况,各级农业部门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做好水稻、棉田、玉米、蔬菜地的清沟理墒,疏通田内外沟系,指导农民及时做好设施农业、畜禽棚舍等及时揭膜和加固工作,防止因台风造成的损毁。
抓好灾后恢复生产。台风过后,各级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积极指导农民对棉花、玉米等高秆作物出现倒伏的及时扶理、雍土,对出现田间积水的田块,迅速排除积水,并针对苗情动态特点及天气变化,因苗因灾合理施用恢复肥,对台风造成损毁的农业生产设施,及时组织修复,确保恢复生产。
加强病虫害监测。关注台风对虫源的影响,加强水稻“两迁”害虫等病虫监测,组织开展病虫防治工作。
分重点督查。江苏农业部门派出工作组赴各地开展督查,特别加强了苏州、南通、盐城、连云港等重点地区的督查。
吉林:病虫害防治面积达九成
本报讯 据了解,吉林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后,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截至目前,吉林省防治水稻二化螟700万亩次,防治玉米大斑病835万亩次,均得到了有效控制。防治二代粘虫522.6万亩,占已发生面积的93%。
吉林省根据今年的气候特点和病虫发生规律,加大普查力度和频率,按照“防重于治和治早、治小、治了”的病虫防控原则,及时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趋势和动态,组织专家会商分析,发布预警信息。
据不完全统计,吉林省各级财政已投入二代粘虫、玉米大斑病防控资金2000多万元。截至目前,省级财政拨付9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购买防控玉米大斑病、二代粘虫所需药剂和药械,及支持各地及时开展防控工作。长春市累计投入防控二代粘虫资金614万元,四平市已拨付200万元,梨树县本级财政拨付50万元,双辽市本级财政对农民购买高架喷雾机械补贴20%等等。
为指导各地及时抓好病虫防控,农业部门成立了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工作指导服务组,多次深入各地进行检查指导服务。并组织植保专家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进行讲座,指导农民和基层干部做好科学防控工作。全省每天出动防虫人员20多万人,动用各种植保机械近15万台(套)。
重庆:投入4000万防控病虫害
本报讯 为有效控制重庆发生的水稻重大病虫害,各级财政及时安排资金,投入水稻病虫防控资金达到3964万元,创历史之最。其中,国家财政投入850万元,重庆市级别财政投入300万元,区县财政投入1321.5万元,乡镇财政投入1492.5万元。
据了解,截至8月8日,全市水稻重大病虫发生面积2336.2万亩(次),较上年同期增加17.7%,其中稻飞虱发生面积达到805万亩(次),为历年最重,较上年同期增加115.5%;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185万亩(次),较上年同期增加15%。经过重庆市各级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水稻重大病虫防治面积达到2700万亩(次),占发生面积的115.6%,其中,稻飞虱防治达到1331.3万亩(次),占发生面积的165.4%,防治效果达到90%左右,水稻重大病虫为害降到了最低限度。
面对防治病虫害的严峻形势,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紧急通知》,农业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全力实施“三大行动”促进粮食稳定增产的紧急通知》,病虫害防控工作得到全面而有效的开展。
据悉,重庆市建立了22个水稻病虫重点测报站,对稻飞虱等5种重大病虫进行系统监测,并根据系统监测及普查情况及时会商并提出防治策略。同时,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手机短信、广播等多渠道发布预警及防治信息。此外,重庆市相关部门的技术骨干还深入田间地头,督导检查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在开展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方面,效果也较为明显。重庆市共组织病虫专业化防治组织1400余个,出动机动喷雾器17000余台,开展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273.5万亩(次),有力地推动了面上水稻重大病虫防治工作。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中国救灾追随治理现代化脚步
- 民政部:已有18个省份的党委政府向云南援助救灾资金1.43
- 中央财政下拨抗旱救灾资金3.8亿元
- 中央财政紧急下拨云南抗震救灾资金6亿元
- 中央财政下拨暴雨洪涝、台风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7.1
- 云南省急拨芒市“7·21”泥石流抗灾救灾应急补助资金3
- 中央财政紧急安排7亿元支持海粤桂抢险救灾
- 广东急拨8000万元支持超强台风“威马逊”救灾重建工作
- 中央财政下拨赣湘粤黔4省3.58亿元救灾资金
- 中央财政拨付1亿元支持云川蒙辽吉青六省区抗旱救灾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