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先行先试 为2014年全面推开做好准备——就北京市启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专访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杨慕彦

日前,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启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动员大会。北京市财政局是如何认识和准备的?为此,《中国会计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杨慕彦。中国会计报: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有哪些现实意义?

日前,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启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动员大会。北京市财政局是如何认识和准备的?为此,《中国会计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杨慕彦。

中国会计报: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有哪些现实意义?

杨慕彦:加强内控建设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在需求,也是当前迫切的工作需求。《规范》的实施意味着我国多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缺失的结束,也标志着风险管控理念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引入和强化。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基层的普遍呼声,也是主管部门的迫切期盼。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行政事业单位亟需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从而促进单位健康发展。行业主管部门希望通过规范内部控制,理顺现行的行业制度体系,强化其监督和指导作用。《规范》的实施为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依据,明确了要求,必将对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单位各项活动的合法化、管理行为的科学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会计报:内控是一项需要各方全面沟通协调才能做好的工作。为了《规范》的切实落地,北京市财政局做了哪些组织工作?

杨慕彦:一是建立工作机制。由北京市财政局牵头,会同市纪委、市人保局、市审计局等共同成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联席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局内联合工作组。由财政局会计处具体负责,局内纪检、部门预算管理处等20个相关处室共同组成联合工作组。此外,我们还成立专家委员会,利用外脑对试点单位进行同步指导,积累经验,初步形成我市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体系。各单位、各区县也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对实施工作做出统筹安排和具体部署,明确职责部门,配备专业人员,认真组织学习,扎实做好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加强培训宣传。考虑内部控制管理的专业性和长期性,各单位应提前做好内部控制管理人才储备工作。联席领导小组将及时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宣传实施工作情况,深入调研,充分展示实施工作成果,在全市形成良好舆论氛围,提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北京各区县、各部门要将《规范》列做2013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点内容,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宣传培训,做好实施《规范》前的各项准备。三是做好试点工作。示范单位要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瞄准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重点强化机制建设,明确牵头部门,落实职责分工,为下一步工作积累经验。

中国会计报:目前实施工作已经有了严密规范流程,下一步的重点就是落实,在这一点上,北京市有哪些措施?

杨慕彦:我们有九字方针:抓落实、重研究、强实效。所谓“抓落实”,是联席领导小组要协调相关部门强化管理措施,狠抓落实,加大实施的管理力度。通过建立单位内部预决算、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控制合力;通过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制度及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评价和轮岗等机制,促其自觉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重研究”是指,《规范》实施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通过调研获取第一手信息,时刻掌握管理的主动权。要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提升研究水平,定期组织专家调研讨论,提出工作建议,为全面推开夯实基础,也为财政部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规范》提供有价值的、建设性的意见。最后一条是“强实效”。根据试点工作情况,联席领导小组要组织专家做好《规范》宣传贯彻工作总结,争取年底前制发《北京市贯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意见》,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确保《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北京市全面顺利实施。中国会计报:北京市在试点工作上有哪些安排和要求?杨慕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点分为准备、整改、验收和经验交流四个阶段。在准备阶段,一是各试点单位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实施机构,确定牵头部门和负责人员;二是结合单位实际,有目的的开展内部控制规范培训和宣传工作;三是针对单位各业务岗位、管理事项、业务流程集中查找风险点,确定风险容忍度;四是对经济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在整改阶段,一是单位针对风险点提出整改措施;二是修改和完善经济业务流程;三是固化信息系统和流程;四是制定《内部控制规范手册》。在验收阶段,一是市联席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咨询组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调研;二是对《内部控制规范手册》进行全面审核;三是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价;四是试点单位提交工作总结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手册》。在交流阶段,要根据试点情况,组织一定范围的经验交流,展示试点单位工作成果,为下一步实施工作提供经验和模式。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本报记者 刘海玲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