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节俭办晚会:检验艺术水准的“镜子”

奢侈办晚会是为了撑“面子”近年来,晚会确实过多过滥。中国人需要晚会,晚会在潜移默化中定了格,已升级为习惯性动作,中国的电视娱乐可以说是步入了“晚会时代”。春晚的眩目,引发了各地方台纷纷跟风和抢滩。而这

奢侈办晚会是为了撑“面子”

近年来,晚会确实过多过滥。中国人需要晚会,晚会在潜移默化中定了格,已升级为习惯性动作,中国的电视娱乐可以说是步入了“晚会时代”。

春晚的眩目,引发了各地方台纷纷跟风和抢滩。而这股晚会之风不仅吹遍了荧屏,也吹遍了大城小镇。各种噱头的晚会数不胜数,人们似乎形成了“无事不晚会”的习惯。从某个学校迎接新生,到某个节庆开幕,再到某个区市的颁奖典礼或慈善募捐,不惜人力物力办台像模像样的晚会,已经上升到了“面子”的高度。

《人民日报》曾对晚会浪费问题做过报道,业内人士爆料称,钢架舞台、LED大屏、电脑灯、多媒体、冷烟火、水造型等等用完多就变成废物,现在的大型晚会动辄花费数千万元,上亿甚至几亿也不奇怪。每到年末,跨年晚会之多让观众不知看哪个台好,一晚上少说就“烧”掉了三四亿元,其中舞美投入可占到70%,媒体经常用跨年大战形容这种集体“烧钱”行为。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的宣传文化部门牵头办晚会,也已经成为惯例。拉到赞助则好说,拉不到赞助,就可能变成了公款办晚会,晚会自然难以逃脱劳民伤财的诟病。一些地方官员接待明星大腕的情况,屡屡见诸报端。因此,“节俭令”中直接禁止使用财政资金办文艺晚会,严禁权力部门把市场化文艺晚会门票列入公费支出将有效遏制晚会泛滥的问题。权力退出并受到节制,演出市场才会挤出水分,豪华铺张的奢侈晚会也才会没有市场。

有评论指出,事实上,相比于政府主导办的晚会,政府更应该加大民生方面的保障力度,让百姓自己去表现歌舞升平,自己去表达幸福,自己去实践梦想。

节俭过节也可以表达喜庆之情

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人们自发举办的晚会众多,大家唱歌跳舞好不自在。无论是新年晚会、中秋晚会还是单位联欢晚会,形式都不拘一格,唯开心乐活是求。在教室里、办公室里往往用书桌一围就是一个现成的场子,人们品着瓜果梨枣,表演着说学逗唱,从交谊舞跳到霹雳舞、迪斯科,各秀才艺,其乐融融。

在文化领域,不是所有的大投入都能换得大收益。因此,对于文艺界的人士而言,需要付出的不见得是大手笔的投资,而是在节目质量和内涵方面的努力与心血。国内一成不变的晚会难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我们不禁怀疑除了晚会真的就没有别的方式表达喜庆之情了吗?

对比国外,才会发现其实庆祝活动也可以搞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享誉世界的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其传统将近百年,借助电台、电视传播也有50多年了。除了音乐的永恒魅力,它的成功还在于其内涵远远重于形式。加利福尼亚州有玫瑰花会,这是美国规模最大的新年庆典。伦敦新年游行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已经发展成国际性的游行庆典盛事。日本的每年一届的红白歌会有“日本人的春晚”之称,是一场代表日本最高水准的歌唱晚会。

成熟的演艺集团已将目标牢牢定位在普通观众、定位在百姓消费。此次风向的转变是对当前演艺市场形势定义的一次理性回归,也是各演艺集团一次重新发力起跑的大好时机。

公共资源应满足老百姓需求

为厉行“节俭办晚会”的原则,各电视台迅速做出反应,大幅削减支出,纷纷调整制作播出计划,以往扎堆的晚会将不再比拼明星阵容,而明星的身价也或将因此下降20%。

中秋佳节临近,中央电视台2013中秋晚会带头节俭,据了解,今年中秋晚会将在广东省梅州市体育馆举办,人力不再比拼明星阵容,物力将就地取材,在多个方面都进行了精简,在财力方面,地方政府不会为晚会出一分钱,也绝不向企业摊派,经费将从海外侨胞和企业的捐赠中筹集。正如有关评论所言,“老百姓看晚会,主要还是冲着节目质量去的。台上亮相的即便不是明星,表演真出色,观众也一样喝彩。”

有专家指出,公众资源应节约使用,满足老百姓的需求,特别是基层和农村,如果把每年用于举办晚会的资金用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完善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鼓励作家、艺术家、文艺研究人员等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文艺作品、文化产品、文化创新等,中国的文化产业就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文化事业也能加快脚步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相关链接

■2001年,中办、国办曾下发文件,要求“严格把关,较少请领导同志参加事务性活动”。

■2005年,随着国务院新修订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之颁布,各地纠风办亦相继出台了类似严厉禁止地方政府以各种名义花钱请明星艺人搞大型演出活动之规范性文件。

■2008年,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构建合理演出市场供应体系、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若干意见》则再次明确要求,严禁政府有关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利用公款邀请演艺明星举办节庆活动,禁止政府有关部门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

■2011年4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关于开展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中央纪委召开的相关电视电话会议,再次对清理和规范庆典等活动进行了动员部署,并正式启动了清理和规范庆典等活动的工作。

 

落实“节俭令”“利器”应跟进

■翟峰

中央五部门此次发的这个“节俭令”以及“八项规定”能否真正能够落到实处,并收到明显实效,笔者认为,非施以必要“利器”不可,即在于施以依法审计和严肃查处。笔者有如下建言:

其一、针对一些地方政府收支尚未全部纳入预算而利用预算外的资金大搞豪华晚会之问题,即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坚决按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加强对地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工作的监督,纳入政府预算和决算的法制轨道,以此严防奢侈浪费现象出现。

其二、针对一些地方利用财政资金在公祭、旅游、特色物产、工程奠基或竣工等节庆活动上通过大办文艺晚会公费“捧星”之问题,除了要进一步完善事前审查,还应在严格审计的基础上,公布活动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加大对这些活动使用财政资金透明度的公开力度。

其三、针对一些地方在庆典、晚会等活动上随意立项,为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而大搞乱收费、乱摊派和拉赞助等无序行为,除了要严格分清政企边界,推动政府转型之外,还需要做的就是必须加大对这些活动财政预算的透明度,严查少数人利用这些活动为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的腐败行为,严防既败官风也坏民俗之不良现象的出现。

其四、有必要对应中央五部门至上而下建立县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的五部门预审机制,以便在限制随意支配财政款项大搞节庆、晚会等活动的同时,亦对高价违规请明星,乃至借举办晚会之机发放礼品、贵重纪念品,以及利用节庆、晚会等活动为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等问题,进行必要的事前预先限制。

其五、地方政府及其审计部门应逐渐规范并出台一些相关配套的审计办法,以便审计部门后期介入之后,能够进一步加大促使“节俭令”在当地落实之力度。此外,对限制当地政府机关或国有企业使用高额资金捧“明星”、“大腕”等规定,亦应纳入其领导人任期中经济责任的审计项目。

其六、有必要通过事后追责等方法,明确责任追究方式。而对其中违规后造成巨大耗资和奢华浪费后果的,即应坚决予以依法严肃查处,以使审计的免疫和防范功能得以真正发挥。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四川省人大代表)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林玉琴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