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让草原更绿天更蓝——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一线的报道(上)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水草丰美的内蒙古大草原,一个被传唱不息的地方。初秋时节,记者踏上这片草原,循着农业综合开发的脚步,探访蒙古族马背儿女改造自然、生存发展的家园。所到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

水草丰美的内蒙古大草原,一个被传唱不息的地方。初秋时节,记者踏上这片草原,循着农业综合开发的脚步,探访蒙古族马背儿女改造自然、生存发展的家园。所到之处,既被大草原的美景所陶醉,也为部分草原沙化、退化而痛心,更为农发人为建设草原生态文明进行的不懈努力而鼓舞,为农业综合开发给这片广袤的草原带来的喜人变化而振奋。

为了让草原更绿天更蓝,从1992年至今,内蒙古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草原建设项目财政资金25.36亿元,完成草原建设面积1962.23万亩。

如今的塞外大草原,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守护和营造下,燃起“碧绿的希望”,迸发着勃勃生机。

围栏封育 守护芳草

汽车奔驰在一望无际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蓝天白云下,草原茫茫天地间,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边,仿佛置身于童话仙境。

然而,对于农发人来说,关注的却是风景背后的“风景”——

“草原生态是内蒙古生态的主体,全区拥有草原13.2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74%,居我国五大草原之首,可利用面积居全国首位。可以说,这片草原是内蒙古1400万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我国‘三北’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副巡视员、农发办主任丛建华介绍说。多年来,由于气候日趋干旱,加之人口较快增长、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前些年草原沙化退化现象较重,不仅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对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造成了威胁。

从1992年起,内蒙古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不同类型草原采取不同的建设模式,“保、退、建”并举,人工草地、改良草场、划区轮牧、沙地治理等增草项目并施。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使草原生态在理性开发和保护建设中渐趋恢复。

“这里就是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沙地治理项目区。你看,草变高了、绿了,花变多了、艳了。”在正蓝旗上都镇敖伦毛都嘎查(嘎查为蒙语,意为行政村),锡林郭勒盟农发办主任张军指着铁丝网围住的大片草场说。

进入围栏,如同置身一片绿色的海洋:黄柳、柠条、沙榆随风摇曳,沙蒿、杨柴、沙打旺丛丛叠叠,披碱草、沙棘、红叶菊点缀其间,草色从脚下蔓延,直到与蓝天相接……

眼前的一切让人很难相信,这片草原在十几年前曾经退化成一片沙地,成为北京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

祖辈生活在这里的敖伦毛都嘎查党支部书记照日格图见证了这片草地的嬗变:由于常年放牧,草场严重退化,加上连续干旱,3000亩草场几乎成了裸沙。“那情景真是惨不忍睹,满眼的黄沙,地面上剩下的只有可怜的一点灌木。”回忆起十多年前的情景,照日格图记忆犹新。

面对严峻的形势,正蓝旗农发办制定出了一套科学的治理方案:在进行草场补播、施肥等改良作业之前,对项目区内的主要流动沙丘打沙障以控制流沙,在沙障网格中间交叉种植杨柴及柠条苗木。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简单而有效:一年后,恢复好的区域,草丛长到80厘米;两年后,草原植被总盖度达到60%;三年后,草原生态已基本恢复……”正蓝旗农发办主任李明介绍说。

如今,敖伦毛都嘎查3000亩草场重现当年“天苍苍,野茫茫”的美景,野兔等野生动物渐次回到这片久违的草原上。

敖伦毛都嘎查所在的正蓝旗是自治区级贫困旗,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南部。以前这里风大沙多,草场退化严重,全旗草场退化沙化面积5800平方公里,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9.6%。

正蓝旗副旗长钢布赫介绍,正蓝旗对生态环境重度受损的草场,采取了全年禁牧、阶段性禁牧和移民搬迁等措施。2012年—2013年,该旗农业综合开发对项目区3.3万亩沙地及无法利用的退化草场,采取围栏改良措施进行了综合治理。

据张军介绍,截至2012年,锡林郭勒盟累计建设人工草地94万亩,改良草场237万亩。

内蒙古自治区农发办提供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全区控制沙化退化面积1238.21万亩。

然而,不得不提到的是,为了恢复草原生态环境,项目区的广大农牧民做出了巨大牺牲。以记者采访的敖伦毛都嘎查为例:全嘎查共有56户牧民,其中有15户牧民的草场实施了围栏封育,他们不得不暂时离开赖以生存的草场。他们明白,如果不进行修复,草原母亲再也无力承载养育儿女的重负了。

划区轮牧 添绿增收

今年55岁的吉日嘎拉是东乌珠穆沁旗萨麦苏木(苏木为蒙语,意为乡)满都拉图嘎查牧民。2010年,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下,吉日嘎拉开始在自家承包的1.2万亩草场和承租的3000亩草场上实施划区轮牧。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配套风力提水机、水泵、输水管道、储水罐等设备,解决了轮牧区牲畜饮水等问题。他家共养了800多只羊,2012年卖羊羔加上卖干草的毛收入达到20万元。

“购置风光互补发电机和建设暖棚的钱大多是农发办给的,自己只投入了很少的一部分。”吉日嘎拉高兴地说:“牲畜养得壮了,草绿了,我们挣到钱了,划区轮牧政策带来的实惠太多了。”

满都拉图嘎查是东乌珠穆沁旗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也是该旗实施“整村推进”的第一个嘎查。该嘎查共有牧户121户,其中已有73户实施了划区轮牧。项目总投资645万元,实施划区轮牧7.5万亩。通过划区轮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使局部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

据东乌珠穆沁旗农发办主任海山介绍,2008年—2012年,东乌珠穆沁旗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共实施划区轮牧53.07万亩。划区轮牧,达到了牲畜增膘、草场增产的预期目标。2012年,全旗牲畜存栏为147.26万(头)只,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38万元。

据了解,划区轮牧是锡林郭勒盟于1998年率先探索实施的,目前全盟划区轮牧面积已达536.5万亩。据测算,与项目实施前相比,草场盖度由30%提高到60%,产草量亩均增加15公斤,草地载畜率提高25%。

划区轮牧,添绿增收。近5年来,内蒙古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完成划区轮牧等草原建设面积568.29万亩。

绿了草原 富了牧民

记者采访发现,在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大地,如今更有一道“风吹草低见棚舍”的新风景线:成千上万的牛羊住进宽敞明亮的棚圈,个个膘肥体壮。

“感谢农业综合开发给我们牧民建了暖棚。”说这话的是乌拉盖牧场布林分场的巴音陶布格。今年6月,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下,他家建成了一座面积达96平方米的暖棚,还配有160平方米的活动圈,总共花了5.9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补贴了4.7万元,个人仅投了1.2万元。

“有了暖棚,牲畜就有了温暖的家,再也不用担心牛羊被冻死了。”巴音陶布格告诉记者,去年冬天遭遇寒流天气,眼睁睁地看着90多只羔羊被活活冻死了。

乌拉盖管理区农发办主任卫文川介绍说,目前,乌拉盖农业综合开发已为农牧民建设标准化棚圈2.14万平方米,建设贮草棚7200平方米,直接受益农牧民300余户。

在许多地方,农业综合开发还通过扶持专业合作社,促进牧民增收致富。成立于2002年的东乌珠穆沁旗满都拉图草业专业合作社,共有打草场21万亩,合作社成员66户。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先后共投入170万元,为合作社实施围栏封育5.3万亩,建贮草棚531平方米。2012年,合作社社员通过草产业人均增收1500元。

走进乌拉盖牧场布林分场牧民白布和的新居,如同步入城里人家。室内装修豪华,窗明几净,电视机、洗衣机等样样俱全。热情好客的女主人端上奶茶、奶果子招待我们。白布和告诉记者:“新居是2011年建的,面积是90平方米,总共花了8万元,其中财政补贴4.5万元。”

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户,2012年,白布和一家安装了一台风光互补发电设备,得到了3.4万元的农发资金补贴,今年还建起了300平方米的标准化棚圈,5.9万元的总投资中,农发资金补贴了4.7万元。白布和家有4000亩草场,还租了别人8000亩,以划区轮牧的方式,养着700多只羊,去年毛收入15万元,今年能达到20万元。

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绿了草原,富了牧民。近5年来,内蒙古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新增牧业总产值4.32亿元,项目区农牧民收入增加总额达2.95亿元。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记者 解希民 通讯员 王雄 加木 亢志杰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