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既是技术革命,也是管理革命——河北省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试点纪实(下)

率先推行部门预算改革,率先实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率先运用因素公式法分配转移支付资金……作为财政改革的排头兵和探索者,河北省近年来推出了多个领域的财政改革创新,一些探索为全国的财政改革提供了样本和借鉴。

率先推行部门预算改革,率先实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率先运用因素公式法分配转移支付资金……作为财政改革的排头兵和探索者,河北省近年来推出了多个领域的财政改革创新,一些探索为全国的财政改革提供了样本和借鉴。

如今,在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试点中,河北财政再次先行一步,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在“先行先试”中探出一条新路。

“先行”怎么行,“先试”试什么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被誉为近年来我国财政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而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又无疑成为一场新的管理革命。

“站在全国试点省的角度,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先例和经验可供借鉴。”河北省财政厅国库支付局常务副局长李树平对记者说,这就要求“先行”、“先试”,要有一些担当精神。

据了解,对河北财政国库支付电子化改革探索和实践,财政部国库司始终高度关注、精心指导、大力帮助。在试点过程中,为了强化顶层设计,国库司对电子化支付核心问题——电子支付安全控件进行统一设计、集中开发。

在紧张的试点过程中,一直都有国库司领导的身影。2012年以来,国库司司长翟钢、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娄洪、国库司副司长赵永旺等人先后五次来到河北现场指导试点工作。试点以来,国库司会同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公安部有关机构等部门单位,先后6次赴河北现场办公,一对一帮助解决河北国库电子化支付试点遇到的问题,并派人专程赴邯郸市和涉县,开展市县国库电子化支付管理改革试点调研。

在财政部的推动下,一幅轮廓清晰的全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蓝图正在绘就。而河北财政人的探索与实践,为这幅蓝图的成功绘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走进李树平的办公室,看到在他的电脑上,至今保留着一张蜘蛛网式的组织结构和一系列工程建设节点图,划满了密密麻麻的符号。

“说起支付电子化管理试点的成功运行,关键的一条是领导重视和开发团队的精诚合作。”回忆起一年多来紧锣密鼓的试点工作,李树平至今仍显激动。

据悉,河北省财政厅把这场改革确定为“头号工程”,厅长邢国辉挂帅,副厅长赵文海指挥,国库支付局与信息中心密切合作。他们选调十余名业务骨干,组建起项目开发团队,将工程规划、建设、维护一肩扛起,统筹协调数家从市场上招标来的一些辅助公司共同推进开发。今年5月至7月,又组织30多人集体会战,开展技术攻关。

一场新的管理革命,在河北拉开了帷幕……

先行一步,换上一颗“电子”芯

2013年1月1日,河北电子化支付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在这个系统上,河北省经过反复梳理,优化了业务流程。

在这个系统上,河北省大胆尝试,研发了全新的国库支付系统。

在这个系统上,河北省将财政、人行、11家代理银行和2270家预算单位互联互通。

在这个系统上,河北省打造了一个基于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电子化管理平台,实现了财政支付业务封闭式链条化管理。

“支付电子化管理是一件新事,也是一件大事、难事,河北在试点过程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难题。”亲历整个试点工作的河北省财政厅国库处调研员王建平告诉记者。

说起当时的情形,王建平坦承“压力大、紧迫感强”。压力和紧迫感来源于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

实施支付电子化管理不是添置几台电脑、上一套软件这么简单。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装上一颗“电子化”的智慧之芯,真正成为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支点,这才是河北财政人进行电子化探索的题中之义。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河北财政人再一次拿出敢为人先的“吃螃蟹”精神、打攻坚战的“啃硬骨头”劲头、“抓铁有痕”的韧劲,颠覆传统理念,梳理业务流程,组织IT团队,开发电子支付平台……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了许多感人的人和事:技术骨干王连泽将三岁的孩子交给父母照料,全身心投入到开发工作中,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业务骨干赵景超创造了一天工作12个小时的纪录;国库支付局副主任胡雅宁连续几天加班到零晨1点多;国库处指标组的唐炜连续加班,最大愿望就是“痛痛快快地洗个澡”;国库处分析组的武慧波一个月内一半的时间在加班……

刚从信息中心调任国库支付局担任副主任的刘福盈告诉记者,在业务流程重组、初始编码以及后期集中开发的若干关键封闭期内,开发团队主要成员经常一封闭就是十天二十天,一天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办公室里都备上毛毯,实在累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

“看到大家满脸憔悴、疲惫不堪的样子,我的心里真不好受。封闭工作、连续加班三个多月,就是铁打的人也扛不住啊!”说这话时,刘福盈的眼中闪着泪花。

技术革命带来管理革命

走进河北省财政厅国库局支付大厅,少了堆积如山的文件,少了排队等候的预算单位,安静得能听到工作人员敲打键盘的声音。

从手工支付到电子化,国库集中支付恍若步入“另一个时代”。

郜玉乔是国库支付局的一名普通干部,在“河北省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页面上,她给记者进行了演示:某预算单位制作的用款计划,首先经过初审,核对预算单位的指标金额、申请金额、支付方式、资金性质等要素信息,审核无误后点击确认即提交,系统会将这张用款计划自动流转给她,再复核后下达给代理银行。

而郜玉乔所在的制单工作岗位,仅仅是国库支付工作中的一个具体节点。据悉,河北省直接支付从预算单位到财政共有8个岗位审核,其全部操作痕迹“隐藏”在电子凭证中,系统自动逐环节进行校验,从而实现“环环相扣、互相牵制、有始有终”的安全控制目标。

走近这场变革,记者发现,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电子化管理改革不仅实现了“资金安全、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的基本目标,还提升了管理水平,促进了改革深化,带来了传统观念的改变。

“支付电子化管理不仅是技术上的革命,更是一场管理革命。”在李树平看来,“支付电子化管理,将成为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深入开展的新引擎,成为推动财政管理全面改革的新支点。”

对支付电子化管理的效力,李树平非常笃定:“支付电子化管理,从表层看,是支付手段的变化;从深层看,是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革命性的变化,具有传统资金支付管理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必将开创电子化管理新纪元。”

支付电子化管理,取消纸单仅仅是表象,其核心和实质是业务变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国库业务审核方式、账务处理方式、凭证管理方式、印签管理方式等都将随之变化,有助于建立起动态校验、电子验章、自动对账、全程跟踪等新型业务管理方式。

比如,在工资统发、公务卡还款等批量小额资金支付业务方面,可取消银行过渡账户及辅助还款环节,转变为财政或预算单位直接自动化处理。

再比如,以解决人民银行清算时间限制为契机,简化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流程,快速推广和完善县乡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记者发现,依托“电子化”这一强大的工具,将原来分散在各单位、各环节的支付操作业务固化在一个封闭的链条上;将原来各单位“多联”纸质凭证变成一个各环节通用的支付信息——“一联”电子凭证;将原来各自独立审核变成链条式审核;将原来各部门独立权限变成相互制约的用户权限;将原来的人工定期对账变成系统即时自动对账。

拿一笔直接支付举例。一笔支付业务,预算单位提出申请、财政国库审核下达支付指令、代理银行办理资金支付、人民银行划款清算,业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由专门的工作人员按照系统规则进行业务操作,各方都没有权限对数据和科目进行修改,只能审核或退回。而在这个“链条”中,系统就像一架高速照相机,捕捉每一个岗位上的每一项具体操作,以“快照”的方式记录下对电子凭证的所有操作过程,并在下一个工作人员操作时自动对上一个工作人员的签名进行校验,确认身份的合法性以及电子凭证的完整性。

在这种管理下,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只能在设定好的岗位权限内进行操作,“权限”二字在每一个工作人员脑海中是固定的。

从事前身份认证,到事中用户授权管理,再到事后系统安全审计,不仅让业务操作公开透明,也“锁”住了人和资金的安全。

改革未有穷期。敢为人先的河北财政人,目前仍在对上线运行的电子化支付系统进行完善。他们的目标,是要整合包括电子化支付系统在内的核心业务系统,自主研发更为完备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三位一体”的政府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政府采购、资产管理、非税收入、财政监督、行政办公等业务系统间指标流、资金流、业务流的流程统一,行政办公与业务系统有效衔接。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本报记者 解希民 夏祖军 通讯员 龚亮 黄奎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