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将美丽转化为生产力——山东省蓬莱市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编者按:在“美丽乡村”创建中,山东省蓬莱市把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财政投入与多方筹资、创造美丽与经营美丽结合起来,将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为生产力,走出了一条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宜居宜业互促共

编者按:在“美丽乡村”创建中,山东省蓬莱市把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财政投入与多方筹资、创造美丽与经营美丽结合起来,将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为生产力,走出了一条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宜居宜业互促共赢的新路子,真正使乡村由内而外美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蓬莱经验,值得借鉴。

 

“人间仙境”添异彩,美丽乡村惹人醉。

过去,人们到山东蓬莱,多是慕名这里的“仙境”美景;如今人们来这里,有了另一个选择——游“美丽乡村”。

在木兰沟村记者看到,尽管旅游黄金季节已过,前来观光的游客仍络绎不绝。看葡萄酒庄,品民俗农家乐,在这里,游客们着实过了一把乡村旅游的瘾。

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为生产力。今年以来,蓬莱市发展农家乐1200多户,乡村游累计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创造综合效益2亿多元。

美丽乡村扮靓“人间仙境”

蓬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因有“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被誉为“人间仙境”。不过,与日新月异的城区、人流如织的景区相比,蓬莱农村的发展步伐相对滞后。

蓬莱并非不重视农村建设。近4年来,当地先后投入4.2亿元用于“三农”,只是平均到全市577个行政村,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当前一些农村集体经济弱化,自身没有能力兴办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这是蓬莱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也是农村工作需着力解决的努力方向。”蓬莱市市委书记张代令说。

2012年3月,蓬莱市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通过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示范带动,结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全力打造“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人文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的“四美”乡村。

不到一年,木兰沟村就像变魔术一样——从过去“插不进脚”的脏乱山村变为“好客山东最美乡村”。过去垃圾围村,现在垃圾入箱,房前屋后的果树把村子掩映得葱郁悠然;白墙灰瓦的传统胶东民居随处可见,石板水泥路串联起整个村落……

作为蓬莱“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点,木兰沟村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投资1000多万元,先后开展了民居改建、改水改厕、绿化亮化、道路硬化、景观塑造等十大工程。在保留原有乡土风情的基础上,依照法国乡村风情改建了22栋民居,用石板铺就乡间道路,以假山、亭台、翠柳、溪流、石碾等富有田园风情的元素建设景观公园。

“村里成立了旅游公司,积极谋划乡村旅游,家家户户都在想法子搞农家乐!”木兰沟村党支部书记宫恩利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木兰沟村已吸引游客近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多万元。

在木兰沟村的示范带动下,蓬莱各村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炉上村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建设了艺术展厅、民俗馆、健身公园和农事体验园,吸引游客亲身体验农事活动。

野王家村总投资26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老年公寓、综合文化活动广场和农耕文化园。

山上宋家村以丘山湖为依托,总投资587万元,建设了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传统风情的滨湖休闲度假旅游区。

在蓬莱,变化的不只是这些乡村。“好山好水”岳家圈村,“醉美渔村”营子里村,“开心农场”三包家村……这些韵味十足的金字招牌,向人们展示了蓬莱“美丽乡村”的巨幅画卷。据蓬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祖玲介绍,2012年,蓬莱市筛选确定24个村重点创建,年底评选出首批10个“美丽乡村”。今年新增10个村和8个城郊社区纳入重点打造行列,计划到“十二五”末,蓬莱“美丽乡村”总数达到50个。

既要创建美,又要经营美

国庆黄金周期间,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马家沟村,变得热闹非凡:村子里到处停满了外地的私家车,5万名游客慕名而来,吃住在农家,享受独特的乡村生活。随着“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马家沟村利用财政奖补资金和上级支农资金,对全村5800亩土地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发展水果错时采摘、品尝、体验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村里成立了生态旅游公司,注册了特色餐饮品牌‘马家沟八大碗’商标,统一规划了餐饮一条街、购物一条街、文化娱乐一条街、土特产一条街等。”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马继业说。

在“美丽乡村”创建中,蓬莱没有满足于“外表光鲜”,而是力争做到“兜里有钱”。在张代令看来,“农民盼这盼那,最盼的是拓展增收渠道,致富过好日子。因此,我们不仅要改善村容村貌,更要打造产业链,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不仅创建“美丽乡村”,还致力于经营“美丽乡村”,坚持规划先行、打造特色,做到用产业发展维持美丽——这是蓬莱创建“美丽乡村”的独到之处。

美丽乡村”创建,产业是关键。蓬莱依托村庄环境整治成果和各类资源优势,本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引导旅游、葡萄与葡萄酒等县域优势产业向农村转移和延伸,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推进农产品向休闲商品、农业园向休闲景区、产业村向旅游风情村转变,真正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变生态资源为生态效益。

创建“美丽乡村”,农民是主体。那么,怎么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在张代令看来,农民考虑问题很现实,农村工作就必须务实,让农民尝到甜头,他们自然会跟进来,“不让参与都不行。”

在“美丽乡村”创建中,三包家村想出了开发“开心农场”的点子——迎合城里人喜欢在网上“偷菜”的兴趣,村里以土地流转的形式调整了200亩荒地,统一建设以农耕体验为主的休闲园,通过对外出租的形式,让城里人到乡下种菜。

三包家村党支部书记包乐银告诉记者,一期开发的200亩荒地被整理成2000块小型菜园,每块菜园每年租金800元、代管费800元,平均算下来,每亩收益可达1.6万元。

丰厚的回报,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包乐银介绍说,200亩荒地的翻耕整理,加上农业休闲园的配套建设,全部由村民完成,“多年不见的集体劳动场面,今年又回来了。”

有了农民的参与,蓬莱“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速。截至目前,蓬莱市新成立农业合作社25家,发展“农家乐”共4200余户,发展葡萄、大樱桃、养殖等特色专业村114个,培植赏花节、采摘节、民俗文化节等乡村游项目23个,年吸引游客100万人次,创造综合效益2亿多元。

“美丽乡村”是如何“出炉”的

走进小门家镇岳家圈村,宛如步入一幅流动的山水画:黄水河里碧波荡漾,鹅戏鱼翔;岸边花园,荷塘映松柳,木屋展风情……岳家圈村党支部书记付景兵告诉记者,在“美丽乡村”创建中,村里共投入400多万元,实施了村容村貌整治。

“400多万元!钱从哪里来?”面对记者的提问,付景兵一一道来:财政补贴80万元,部门帮扶50多万元,企业援助60万元,村里自筹10万元,市里累计奖励65万元,村民个人出资40万元,镇里帮扶80多万元……在各方面资金的汇拢并集中投入下,一个“美丽乡村”就这样“出炉”了。岳家圈村由此被评为蓬莱市首批“美丽乡村”。

整合资金营建“美丽”,这是蓬莱创建“美丽乡村”,解决巨额投入的成功之道。蓬莱市财政局局长王培成介绍,蓬莱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统筹规划,整合资金,建立财政投入、村级自筹和社会多方支持“三位一体”的资金保障体系,实现了“小资金撬动大投入,小投入发挥大效益”。一方面,蓬莱市加大投入,引领社会资金助建。2012年,市本级财政投入1.2亿元,撬动村级、企业及社会多方投入4.1亿元。另一方面,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乡村游。其中,对被评选为“美丽乡村”的村居,给予40万元奖励;对评选出的生态文明示范镇,每镇奖励300万元。

2009年以来,蓬莱市大胆探索实践,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作为创建“美丽乡村”的有效载体,累计投入资金1.7亿元,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366个,惠及全市12个镇街、293个项目村、4.5万个农户。

值得一提的是,蓬莱市打破现行资金分配格局,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的原则,目前共整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土地整治等17项涉农资金,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特色产业示范带(区)。2012年,整合各级财政涉农资金3.6亿元,全部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游发展。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本报记者 解希民 丛培德 通讯员 李乐锋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