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属于70后,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同龄人、见证者。大学毕业后到城市工作,由于亲友特别是父母、大哥、妹妹等还在农村,我经常在城乡之间走动。这些年感受最深的就是农村老家——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纳章镇石龙村的
我属于70后,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同龄人、见证者。大学毕业后到城市工作,由于亲友特别是父母、大哥、妹妹等还在农村,我经常在城乡之间走动。这些年感受最深的就是农村老家——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纳章镇石龙村的变化多、变化快、变化大。我想,这一切主要应该归功于改革助推,家乡的一系列可喜变化是新时期释放改革红利的生动体现和鲜活产物。
石龙建设文明村,村里的环境卫生今非昔比。现在多数村民家均有一口沼气池,作为一种洁净的生物质能,沼气可以用来做饭、照明,沼渣、沼液又是种植庄稼、发展绿色蔬菜很好的肥料。这里过去的厕所叫“茅厕”,简陋低矮,入厕方便时难以驻足,如今如厕难已成为历史。不少村民还在房前屋后种花植树,美化环境。
石龙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大为改观。上世纪末,村里在池水箐修建了一座小水库,前年又配套建设了过滤池、清水池,把输水管道由原来容易生锈的铸铁管更换为环保轻便的PVC管,村民喝上了更加干净、卫生、安全的自来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但已经成为了现实,而且有了升级版。二次电改以后安全用电、方便用电更有了可靠保障,过去靠煤油灯、松明照明是常事。财政补贴家电下乡惠民政策的实施,让太阳能热水器、冰箱、洗衣机、液晶彩电等节能环保产品纷纷落户村民家中。通讯方面,固定电话已经落伍,现在不少村民用上了手机,有的家庭基本是人手一机。上世纪90年代后期,村里的路面硬化了,出行不再难,出村的道路几经整修,可以直达县乡公路。村民能够电话预约并乘坐客运轿车进城返村,十分方便。
现在,公共财政阳光洒向石龙村,村民勤劳致富路子更加广阔。一方面,大伙种田不交税,还有种粮补贴;小病不用拖,可到村医务室、镇卫生院就诊,大病不用急、不用扛,看病有“新农合”等保驾护航;老人每月有50元养老金,还会逐步增加;生活困难家庭有低保金兜底;孩子读小学、初中住校有补贴和营养餐;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又夯实了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村民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灵活务实地调整产业结构,他们的收入显著增加,吃穿用都越来越好了。除了发展烤烟、种粮、养殖、林果业以外,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经商、搞装修,“非农化”、“走出去”成了村民就业创收的特色和亮点。过去春节时才能吃新鲜肉,穿新衣,才有糖果、水果,现在这些东西平时就有,怪不得上了年纪的人常会说,“如今天天在过年!”游水玩山不再是稀罕物,有的村民还上天下海,乘坐飞机、轮船外出旅游。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石龙村的无数个“第一”纷纷问世。村里有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第一名研究生,第一片高稳产农田,第一座商品果园,第一个村务公开栏,第一个文化广场和活动室……石龙目前拥有“市级科技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等殊荣。提起家乡的变化,憨厚朴实的村民难以一一细说。然而,通过与他们的交谈和自己的观察,不难概括出:改革在家乡石龙村的实践就是“政策好,人勤劳,天帮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财政局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甘肃金塔县民生资金有了“防火墙”
- “膜滴”让村里小伙都外出打工了
- 中英合作可扭转气候变化趋势
-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了“航标灯”
- 东海农民挣上“阳光”钱今年1-4月,国内第一个农村住宅
- 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转折性变化
- “营改增”扩围再加速,电信服务业迎七大变化
- 气候正义与中国气候变化立法
- 黑龙江有了“个人发电站”
- 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有了新规划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