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粮食十连增背后的资源环境难题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连续第十年实现增产。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粮食十连增背后的资源环境难题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首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连续第十年实现增产。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

粮食十连增背后的资源环境难题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连续第十年实现增产。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将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科技,其表示,近年来粮食年年增产,主要原因是依靠科技,单产提高起了80%以上的作用。

然而,科技和高标准农田的背后又是什么?

环保部生态司一位人士表示,中国南方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很高,基本上靠化肥来支撑,而化肥施用后只有35%的部分有效,剩下的65%都变为了污染物,留在了环境当中。

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已经造成农业大面积的面源污染,近期不断爆出的“毒大米”、“毒生姜”等农作物食品安全事件就是其中的表现。

除此之外,许多地方为了完成粮食增产指标,存在竭泽而渔的现象,不断把一些不适合种植主粮的地块改种主粮。

中央政府早在2005年就出台了针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其奖励标准是按粮食品种、产量、播种面积进行评定。在此政策背景下,各产粮大区纷纷进行种植转型,黑龙江部分县市为得到奖励,积极推动大豆改种玉米。以玉米产量850斤/亩、大豆产量250斤/亩计算,一亩地即可增产600斤。”

而这种单纯追求粮食产量的搞法并没有完全顾及到当地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

东北农大大豆工程中心原主任刘忠堂说,黑龙江以前最怕的是洪灾,但是随着近些年来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再加上原先种小麦、大豆的旱作耕地都改种水稻这种高耗水的作物,黑龙江已经由一个水资源大省变成水资源稀缺大省。

而由于水稻的单产要远远高于大豆和小麦,因此当地政府和农民都乐见这种逐渐改变的种植格局。

然而,粮食十连增的背后,却带来中国粮食进口量的激增。国家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按总额计算,2012年中国粮食贸易总金额为1757.7亿美元,其中进口1124.8亿美元。贸易逆差为491.9亿美元,同比扩大44.2%。

国务院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外粮食有明显价差,二是国内相关需求猛增。

程国强亦表示,为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国应重构基于市场导向的种粮利益保护机制。其认为,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为重点的粮价支持政策,已经到了亟待调整的重要关口。因此他建议探索实行对粮食市场扭曲较小的差价补贴,稳定价格,逐步替代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措施;推行种粮收入保险制度,彻底根除扭曲市场的政策因素。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12月5日作者孙春芳

文将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科技,其表示,近年来粮食年年增产,主要原因是依靠科技,单产提高起了80%以上的作用。

然而,科技和高标准农田的背后又是什么?

环保部生态司一位人士表示,中国南方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很高,基本上靠化肥来支撑,而化肥施用后只有35%的部分有效,剩下的65%都变为了污染物,留在了环境当中。

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已经造成农业大面积的面源污染,近期不断爆出的“毒大米”、“毒生姜”等农作物食品安全事件就是其中的表现。

除此之外,许多地方为了完成粮食增产指标,存在竭泽而渔的现象,不断把一些不适合种植主粮的地块改种主粮。

中央政府早在2005年就出台了针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其奖励标准是按粮食品种、产量、播种面积进行评定。在此政策背景下,各产粮大区纷纷进行种植转型,黑龙江部分县市为得到奖励,积极推动大豆改种玉米。以玉米产量850斤/亩、大豆产量250斤/亩计算,一亩地即可增产600斤。”

而这种单纯追求粮食产量的搞法并没有完全顾及到当地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

东北农大大豆工程中心原主任刘忠堂说,黑龙江以前最怕的是洪灾,但是随着近些年来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再加上原先种小麦、大豆的旱作耕地都改种水稻这种高耗水的作物,黑龙江已经由一个水资源大省变成水资源稀缺大省。

而由于水稻的单产要远远高于大豆和小麦,因此当地政府和农民都乐见这种逐渐改变的种植格局。

然而,粮食十连增的背后,却带来中国粮食进口量的激增。国家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按总额计算,2012年中国粮食贸易总金额为1757.7亿美元,其中进口1124.8亿美元。贸易逆差为491.9亿美元,同比扩大44.2%。

国务院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外粮食有明显价差,二是国内相关需求猛增。

程国强亦表示,为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国应重构基于市场导向的种粮利益保护机制。其认为,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为重点的粮价支持政策,已经到了亟待调整的重要关口。因此他建议探索实行对粮食市场扭曲较小的差价补贴,稳定价格,逐步替代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措施;推行种粮收入保险制度,彻底根除扭曲市场的政策因素。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12月5日作者孙春芳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