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国内,“影子银行”已经成了惹是生非的贬义词,谁都怕沾上边,沾上就没好事儿。这是不正常的。一方面,容易让别有用心者将规规矩矩做事的企业“污名化”;另一方面,也容易被一大群所谓“影子银行”晃花眼,乃
在我们国内,“影子银行”已经成了惹是生非的贬义词,谁都怕沾上边,沾上就没好事儿。这是不正常的。一方面,容易让别有用心者将规规矩矩做事的企业“污名化”;另一方面,也容易被一大群所谓“影子银行”晃花眼,乃至忽视真正的问题所在。
先说说“影子银行”概念的起源。所谓“影子银行”系统(TheShadowBankingSystem)概念诞生于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用以解释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影子银行”具体是指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麦卡利眼中的“影子银行”,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像银行一样创造了货币、信用和杠杆,但实际是不受监管制约地创造高杠杆;二是像银行一样进行信用转换,但实际是不受抵押率和贷款条件限制进行的随意转换;三是像银行一样进行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但实际是进行无限制的期限错配。
如今,国内外机构对我国“影子银行”有不同的分类和看法,因不同的评估口径,也有不同的测算规模。宽口径的测算方式是,“影子银行”规模统计应包括委托贷款、民间借贷、融资类信托、银证合作理财、同业代付、银行理财投资非标部分、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公司本业之外的借贷、融资担保公司从事的超业务范围的借贷、典当等。按此测算,2013年末,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在30万亿-35万亿元。窄口径的测算方式有的不含理财产品,有的不含部分类别的信托产品,测算大致是20万亿-25万亿元。
对我国“影子银行”的态度也分为截然相反的两类:一是认为“影子银行”有益,“影子银行”发展较快是市场需求推动,目前是发展不足而不是过度,影子银行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一般的信贷风险。同时,“影子银行”把银行相对较好的项目分离出去,一定意义上使融资机制多元化,迄今为止,起到的作用基本是好的,即便存在少数坏项目,也比某些贷款项目健康。
二是认为“影子银行”风险非常高,因其透明度低,使传统的监管难以有效运作,也使中央政策的效用减低,甚至“影子银行”已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庞氏骗局,认为在未来3至5年内,影子银行可能会对银行业的财务稳健性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其实,“影子银行”的规模大小、“中国影子银行”的精确概念并不是重要的问题。对整个金融体系风险水平而言,我们最需要关心的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当前,最正宗的“影子银行”根本不是受到监管的金融机构,而是根本不受任何监管、杠杆率高企、没有金融牌照的民间借贷,这是最需要关注的风险点。
一方面,民间借贷具有“影子银行”所有的特点,因不受监管,导致无人可以对具体规模有客观估计,潜在风险水平存在极大的未知数。近年来,我国民间借贷供需两旺,参与到实体经济的领域范围不断扩大,“职业放贷人”与网络借贷平台大规模介入,民间金融的风险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当前,国内民间借贷在资金来源、借贷形式以及资金流向等方面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征,风险更加错综复杂。传统的民间借贷行为中,资金来源主要是私营企业主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等,而目前,自然人、企业法人,乃至上市公司、地方金融机构等都有参与。从流向看,目前的民间借贷不仅流向房地产、大宗商品,还以创投项目等名义流向中小、小微企业。在借贷形式上,则覆盖较高利率的互助型借贷、企业集资型贷款,高息借贷及不规范的中介借贷等。借助互联网金融的推动,民间借贷规模更加迅速扩张,风险暴露也更加频繁。截至2013年10月,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超过500家网络贷款平台,规模超千亿元,但2013年内就已有34家网贷平台爆发资金链断裂、逾期提现等问题。
因此,管控我国“影子银行”风险,要点不是满世界“找坏人”、“抓坏人”,还是先从最典型的、最没有争议的民间借贷管起吧。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四次多边磋商会在北京举行
- 世界银行贷款青海西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谈判完成
- 尚福林首提推进银行业混改 下半年或有实质性动作
- 三家民营银行获批筹建 下批试点向西部倾斜
- 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蔓延 按揭信贷违约风险暴露
- 公安部和央行联合发文:充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假币过滤
- 新一轮棚改债务风险加剧 部分地方四处举债筹资金
- 国开行挺棚改遇上融资难 民间资本难买账
- 物联网催生全新金融模式 或缔造银行全新时代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