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题记 这是一组发人深省的数字——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中国每年要减少耕地600多万亩。据预测,未来10年,我国人口将以年均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题记
这是一组发人深省的数字——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中国每年要减少耕地600多万亩。
据预测,未来10年,我国人口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量将超过1.44万亿斤,意味着粮食产量每年要增加200多亿斤。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谷物进口接近300亿斤,大豆进口突破1200亿斤。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趋紧,需要依靠进口补充实现农产品供给平衡,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餐饮业每年浪费的粮食能养活2亿人。
据国家扶贫办的数据显示,中国仍有1.28亿人口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以下,也就是说,仍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处于仅可糊口维生的状态。
这一系列数据,无疑为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我们追求财富,但不能忘记贫穷;我们崇尚营养,但不能淡漠饥饿。
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负责任大国,依赖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饭碗还得牢牢地端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去年12月,先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随后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粮食安全的表述铿锵有力,并将其放在首位。
那么,在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的大好形势下,为何反复强调我们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站在“十连增”的历史新台阶上,如何继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政府、财政、企业、个人又该怎样承担起应负的使命?
让我们穿越在历史与现实间,一起去探寻这一系列命题的答案……
饥饿,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说起饭碗,不得不提到饥饿。饥饿,或许是每个人都曾有过、并且不愿温习的体验;饥饿,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让我们翻开史书,搜索关于“饥饿”的印记:历史上有记载的饥荒在中国就有4800多次。远的不提,仅仅是上个世纪的两次大饥荒,就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历史足迹:1942—1943年,罕见旱灾导致河南粮食大部分绝收,饿殍遍野;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把“饥饿”二字刻在了几乎每个年长的中国人心里。
2013年,一部反映河南大饥荒的影片《1942》,让亿万观众再次重温了这场导致300万人死亡、上千万人沦为难民的灾难。
“那种感觉真是让人发慌。连做梦都想着弄点什么来填填肚子。”今年65岁的泰安市民徐传来对50年前的那场饥荒记忆犹新。
如今,一些人家中尚存的各色票证、粮本,就印刻着短缺时代的生活艰辛。
吃饭要粮票,吃菜要菜票,还有米票、肉票、油票……在父辈乃至我们曾经的记忆中,生活的方方面面,无“票”寸步难行。它们是比钱币更珍贵的“硬通货”。
票证繁多,对应着物资的贫瘠。方寸大的票证,作为我国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见证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百姓生活。
“横着的是油票,竖着的是米票。”指着早已发黄的粮食供应本,家住北京市丰台区61岁的市民赵英华动情地说:“那时候一有肉票总抢着换肥肉,先把油炸出来。把捡来的菜叶、菜帮子剁剁,就能做馅。”如今,这种饥饿的感觉,恐怕很少有人记得。
而今的中国市场上,农产品琳琅满目、供应充足,“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这个饱受饥荒侵扰的国家,经过艰难奋斗,已经告别了痛苦的短缺时代。
也许,对于年长一辈来说,那些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在许多年轻人眼里,已经遥远得难以体会。
在日渐富足起来的中国,饥饿感连同关于饥荒的残酷记忆正在远去……然而,饥饿真的离我们远去了吗?
环顾世界,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着重重危机……
中国也不例外。在粮食问题一片“歌舞升平”的状况之中,并非没有隐忧。一方面,正如粮食系统的官员所言,“虽然发生大饥荒的概率已经微乎其微,但中国的粮食问题还远没有达到可以高枕无忧的程度。”数据显示,中国一直都是粮食进口大国,此种情景之下,“居安思危”就是一种必须。
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中国粮食正面临着耕地不断减少、淡水资源紧张、需求不断增长,越来越多劳动力大量流出粮食产业等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用“脆弱、强制性、紧张”来描述当前中国粮食的供求平衡——脆弱,在于耕地稀缺;强制性,在于种粮收益低,且对地方财政直接贡献小;紧张,在于玉米和水稻供需已接近失衡临界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稻米种植面积减少了一亿多亩,目前这一趋势并没有根本扭转。
强调粮食安全是居安思危,粮食匮乏却是现实的存在。据国家扶贫办的数据显示,中国仍有1.28亿人口生活在国家贫困线——每天6.3元人民币以下,也就是说,仍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处于仅可糊口维生的状态。倘若对现存的饥饿现象无视,对过往的饥饿历史失忆,这种未富先奢的暴发户行径何其危险。
粮食安全的警钟应该时时敲响,饥饿的滋味理应被时刻咀嚼,毕竟,“舌尖上的中国”,拥有的不只是美食,还有饥饿及营养不良。
保“饭碗”,我们一直在努力
切实的行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唯一选择。保“饭碗”,我们一直在努力——
一直以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问题,把解决好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为此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投入,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保“饭碗”,财政勇担重任。近年来,我国持续把“三农”作为中央财政支出增加的战略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粮兴农的措施。从取消古老的农业税到给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从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到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从奖励产粮大县到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从2008年至2013年的6年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5.85万亿元。这些惠农政策稳定了农民种粮之心,稳定了粮食供应市场,从而也稳定了市民之口。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20多年来,我国农业产品产量跃升至世界前列,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为增强,实现了从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2万亿斤,实现2004年以来的“十连增”,连续7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水平。粮食“十连增”不仅有力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也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充裕的农产品供给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质的提高。
应该说,粮食“十连增”,得益于中央来统筹、部门聚合力、上下齐联动的重农抓粮新格局,还得益于不断完善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从2004年起,至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中央已连续11年发布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不断加大用于“三农”的支出。中央财政在2011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的高起点上,2012年和2013年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仅2013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13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再创新高,表明亿万农民获得更多实惠。
尽管成就喜人,不过,受访的农业专家们认为,中国继续实现粮食增产的难度较大,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在增加。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谷物进口接近300亿斤,大豆进口突破1200亿斤。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趋紧,需要依靠进口补充实现我国农产品供给平衡,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负责任大国,依赖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饭碗还得牢牢地端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从今后的趋势看,确保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压力越来越大、粮食供需结构矛盾日益突出、种粮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及世界粮食市场波动剧烈等不利因素和非常规影响有可能会相互叠加,国内粮食市场波动将更加频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国粮食自给率需维持在95%以上,但是近年来,包括稻米、小麦、玉米、大豆在内的主粮,由于大豆进口量增势迅猛,实际的粮食自给率已经突破红线。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中国粮食实现“十连增”的同时给水资源、土地利用都带来了很大压力,未来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中国每年要减少耕地600多万亩。城镇化的推进使几亿农民离开土地,在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的现实情况下,如果解决不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粮食安全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还应该看到,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口粮需求量会持续攀升。国家卫计委预测,未来10年我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增长导致口粮需求刚性增长。按照现有人口13.5亿、人均800斤年口粮消费量计算,2013年口粮消费需求为5.4亿吨。表面看,我国粮食总产与口粮消费基本持平,实际上,粮食产量不可能全部用于口粮。
“过去我们常以不足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左右的人口引以为豪,但那是一种相对低水平的自给自足,当中国人要像发达国家居民一样既要吃饱还要吃好的时候,这个平衡就被打破了。”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说。
中国人饭碗应主要装中国粮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关于粮食安全的表述掷地有声;而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切实保障粮食安全”被列为2014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的首位。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内容,粮食安全成为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指出,我国粮食已实现“十连增”,但一个尴尬的事实却是,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一直在屡创新高。按我国现行的消费人口数量,大约需要30亿亩以上的播种面积才能满足要求,而目前我国只有18亿亩耕地,加上复种只有24亿亩,还需进口6亿亩的粮食。
站在“十连增”的历史新台阶上,如何继续确保粮食安全?郑风田认为,“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为此,他提出,确保粮食安全,需要从数量与质量两个层面推进,才能让中国人饭碗中的粮食量足、丰富、安全。
“从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看,要守住‘红线’、保住‘底线’。”郑风田指出,我们说严防死守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要像保护文物那样,保护好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更要懂得,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个底线,决不能以为可以放松粮食生产了。
“一个国家惟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保障国运民生。”韩俊提出,必须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具体而言,就是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完善粮食市场定价机制,加强粮食宏观调控。
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表示,既要尊重市场一般规律和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又要考虑粮食作为特殊商品的公益属性和目前种粮农民在市场中尚处弱势地位,更好发挥政府调控作用,有效弥补市场失灵。
“关键是合理确定政府干预粮食市场的边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解决政府干预过多、监管不到位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粮食市场放而不乱、活而有序。”任正晓说。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世贸组织上诉机构裁定中国稀土出口政策违规 商务部表
- 楼继伟: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 中国外汇局开展外企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
- 日本刻意今天发布防务白皮书 内容被曝剑指中国
- 澳大利亚拟斥资29亿打造中国主题公园 将建报恩寺
- 泰国通过两铁路项目 未来直通中国
- 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圆桌会议今日在京举行
- 7月份中国制造业PMI升至51.7%
- 中国方案 增益世界
- 阿根廷违约的蝴蝶效应 或引发粮食危机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