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食欲和爱情推动了世界的前进。稍加观察,便不难发现这两个主题也一直跟随着文学的发展前进。而由食欲延伸来的饥饿,更是中国文学绕不开的母题,它一次又一次被作家描写、刻画。尤其是近
席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食欲和爱情推动了世界的前进。稍加观察,便不难发现这两个主题也一直跟随着文学的发展前进。而由食欲延伸来的饥饿,更是中国文学绕不开的母题,它一次又一次被作家描写、刻画。尤其是近现代中国,历经军阀混战、日本侵华、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近距离地从侧面呈现出中国的苦痛和创伤。
早在上世纪20年代,饥饿更多被当成反封建、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利器,在叶少均、台静农等知识分子的笔下总不乏两类人物:愚昧的挨饿者和冷酷的食利者。而之后所形成的革命文学传统,则更多将饥饿导向政治上的反抗,意在激发起人们抗争的愿望。在这两种文学中,饥饿好像都是宏大的,它承载了太多的社会意义,将身处其中的人一同裹挟为空洞的符号。
但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文字中宏大的饥饿开始让位于那些“沉默”着的饥饿,成为直接铭刻于身体之中的记忆。一个个个体的饥饿,化作血肉流淌的痛苦与隐忍,构筑起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经验——对饿的敏感、对粮食的珍惜、对吃的虔诚。这种朴素又坚强的世界观,却好像是我们正在慢慢丧失的东西。
本期我们摘录出一些关于饥饿的文字,让读者亲自经历一次书中人所处的生存环境,这环境中有着触目的残酷,也有着惊人的顽强。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tousu@prcfe.com
- 相关搜索:
- 卢拉:贫困饥饿是“最严重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精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