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区域合作破“霾”伏

蓝天白云去哪儿了雾霾肆虐已成为民生之痛。此次全国“两会”前的调查表明,大力防治雾霾,让人们拥有蓝天白云,已成为民众的强烈诉求。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傅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雾霾问

蓝天白云去哪儿了

雾霾肆虐已成为民生之痛。此次全国“两会”前的调查表明,大力防治雾霾,让人们拥有蓝天白云,已成为民众的强烈诉求。

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傅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雾霾问题已成中国一些城市的标志性难题,而且范围还在扩大。雾霾从何而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雾霾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包括物理的、化学的、气象的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综合因素。总体而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变大,而化石能源的消耗带来了污染物排放的增加。

汽车尾气被认为是造成城市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地区都采取了治理汽车尾气的相关措施。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表示,总是有人把雾霾的成因归结于汽车尾气,明摆着不止一个原因,汽车尾气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燃煤污染、工业污染,这些加起来才是主要原因。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造成目前环境问题的重大原因之一,就是来自于机制性的资源粗放低效耗用状态,持续雾霾天气只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高强度频发的一个缩影。

坚决向污染宣战

“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针对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示了坚定决心。

今年要淘汰燃煤小锅炉5万台,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1500万千瓦、脱硝改造1.3亿千瓦、除尘改造1.8亿千瓦,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00万辆……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的污染防治提出了具体要求。

实际上,自去年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出方案、定目标、建机制、强监管,在大气污染治理上频频出手。环境保护部已经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订目标责任书,已有25个省区市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了本地区的实施方案。

从中央到地方,从北方到南方,密集的政策出台,紧急的行动部署,被媒体解读为“重典治霾元年”的开启。

作为污染最重省市之一的河北省,其空气质量和雾霾治理情况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对于雾霾治理,河北省有哪些新举措?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说,河北省今年将把治理颗粒物作为重点,强力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他表示,做好治理雾霾工作就要落实好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50条,要标本兼治,对重点行业重点关注。

陈国鹰说,河北治本攻坚,就是要以治理钢铁、电力和城市燃煤为重点,下大力削减燃煤总量、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确保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为展现治霾决心,北京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立下“军令状”:全年削减燃煤260万吨,关停转移污染企业300家。

“治霾”需要区域协同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炼化分公司总经理毕建国说,空气和水是流动的,谁都很难独善其身,只有开展区域合作,联防联控,才能有效应对。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研究所所长张大勇也认为,雾霾的出现,令各地政府认识到区域协同的重要性,有助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只有从整体出发研究和处理该区域的污染问题,才能实现区域空气污染状况有所改善。”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驱散雾霾需建联防联控机制。具体来说,一要科学研究雾霾形成机制,找出问题症结对症下药。二要不断完善区域空气污染治理协商制度,建立健全区域统一的空气污染防治法规体系与行政管理制度。三要统筹区域城市群建设,实现区域内产业与人口的合理分布与均衡发展。四要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减少排放。五要依据生态补偿机制,扩容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发挥中央政府资金投入的示范和先导作用,引导地方政府资金及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多元空气污染防治成本分担机制。六要构建大气污染治理的示范引导机制,促进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强力减少污染排放。

转变发展方式是根本之道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再仅以GDP论英雄,而是通过加快经济转型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陈敏说。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许皞认为,将一些产业转移出去,实现科学布局很重要。未来产业布局要以资源环境为约束条件,充分考虑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和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

能否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筱虹说,从政府监管层面来看,中央虽然已经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但是各地在制定相应政策时,都难免加入自己的理解以及利益考虑。

民建中央建议,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施财税、信贷和政府优先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淘汰落后和减少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手段增强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内生动力,如以税收补贴为激励措施淘汰落后产能;针对两高行业实施更为严厉的贷款标准,加大对企业主动减排治污行为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利用金融杠杆保护环境等等。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本报记者 解希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