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着力打造民生财政、发展财政、绩效财政——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财政厅厅长李岷

“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贵州省各级财政部门紧密结合贵州实际,依法依规组织收入,合理有序安排支出,扎实推进财税改革,2013年,全省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206亿元,同比增长18.9%;公共财政支出完成3

“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贵州省各级财政部门紧密结合贵州实际,依法依规组织收入,合理有序安排支出,扎实推进财税改革,2013年,全省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206亿元,同比增长18.9%;公共财政支出完成3098亿元,同比增长12.4%,全省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水利基础设施等重点支出保障有力。省级落实资金45.39亿元,着力支持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同时,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压缩省级党政机关5%的行政经费支持教育‘9+3’计划实施。从总体情况看,财政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财力支撑。”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财政厅厅长李岷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贵州财政事业的发展,始终与改革相随。”李岷介绍说,2013年,贵州省各级财政部门和广大财政干部强化改革意识,加大改革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从2013年起实施新的省以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对8个主体税种实行省、市、县三级分享,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等政策。二是顺利推进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扎实做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准备工作。三是48个县(市、特区)纳入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范围。四是贵州省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112项减至69项。五是草拟《贵州省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报请省政府审定。六是认真研究增强省级重大民生项目的融资能力问题,积极组建省贵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省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七是指导、推动51个省级单位公开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积极稳妥推进市县开展“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李岷表示:“贵州在深化财税改革中,今年将重点抓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省财政直接管理县体制改革、税制改革三个方面的工作。”

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方面,一是实施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等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二是规范超收收入管理,建立完善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三是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四是完善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转移支付。五是在现行财税体制框架下,完善相关税收分享比例,保持现有省市县三级财力格局总体稳定。六是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健全偿债准备金、债务监控及风险预警等相关制度措施,逐步将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

在推进省财政直管县体制改革方面,一是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将市辖区和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以外的县(市)全部纳入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范围。二是逐步理顺省市县事权关系。三是贯彻落实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提高省以下政府间财政管理效率。四是加大对民族自治州、县的补助力度。五是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和分类分档激励约束机制。六是完善县级财政管理综合绩效评价体系,落实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扩权强县的财政政策。

在改革税制方面,按照国家税制改革统一部署,深入推进“营改增”改革试点,积极开展煤炭等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试点,配合做好调整消费税,落实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等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减免税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培植税源财源。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在谈到2014年贵州财政工作重点时,李岷说道:“贵州将着力打造民生财政、发展财政、绩效财政。”

李岷表示,首先将着力打造民生财政,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原则,加大对民生类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做好“十件民生实事”。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力度。支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创业,促进就业。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促进城镇保障房、扶贫生态移民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深度融合。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大力支持精准扶贫。

其次,着力打造发展财政,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稳速增效。一是大力支持“5个100工程”和贵安新区重点发展平台建设。二是加快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三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跨越发展,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四是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山地特色优势农业和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五是强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十二件实事。

最后,着力打造绩效财政,切实发挥和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推动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方式创新。扩大因素法和竞争性立项等方式安排资金范围,积极采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形式,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推动财政资金统筹整合。用好财政增量资金,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加大资金统筹使用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三是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扩大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的覆盖面,注重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四是推动财政“四基”建设。围绕政策、情况(数据)、问题、对策四个环节夯实基础工作,提升财政机关工作效能。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本报记者 徐丽红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