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

首页 > 报纸版面 > 文章详情页

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有了新规划

我国哪些区域适合发展猕猴桃等特色果品?莲藕、魔芋、莼菜等特色蔬菜如何布局?新形势下特色农产品怎样提升竞争力?农业部日前发布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将重点发展特色蔬菜、特色

我国哪些区域适合发展猕猴桃等特色果品?莲藕、魔芋、莼菜等特色蔬菜如何布局?新形势下特色农产品怎样提升竞争力?农业部日前发布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将重点发展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花卉、道地中药材、特色水产等10类144种特色农产品,着力培植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尽快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

大稳定、小调整和相对集中连片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介绍说,从2005年,农业部发布上一轮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后,我国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有新发展,产业化水平有新提高。如云南省初步形成了滇中、滇东北为主的花卉、中药材产业区,以滇南、滇西南为主的茶叶、咖啡等特色饮料产业区等。

从品种上看,上一轮规划确定了10类114种特色农产品,而本轮规划确定了10类144种特色农产品,保留的品种有110个,新增的品种有34个,调减的品种有4个。新增的品种包括:特色蔬菜中的山药,特色果品中的槟榔,特色粮油中的豇豆和木本油料,特色花卉中的园林花卉,特色中药材中的白术、藏药、甘草、黄芩、桔梗、细辛、龙胆草、山茱萸,特色草食畜中的延边牛、渤海黑牛、郏县红牛、复州牛、湘西黄牛、奶水牛、德州驴、关中驴、晋南驴、广灵驴、泌阳驴、福建黄兔、闽西南黑兔、九疑山兔、吉林梅花鹿、东北马鹿和奶山羊,特色猪禽蜂中的滇南小耳猪、互助八眉猪、太湖猪和特色肉鸽。调减的品种包括:特色蔬菜中的百合和松茸、特色果品中的巴旦杏、特色粮油中的扁豆。专家表示这是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少部分地区生产优势有所减弱、有的甚至丧失。本轮规划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和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对上一轮规划品种及优势区域重新进行确认和划定。对新增品种,按生产优势选择重点县,划定优势区域。

新一轮《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覆盖了94%的国家级贫困地区,将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96个品种纳入范围,将对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起到关键指导作用。

据了解,《规划》共涉及2388个县(市、区、行委),占全国县(市、区、行委)总数的83.7%。其中,涉及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58个,占总数的94.3%;涉及14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市、区、行委)639个,占片区县总数的94%。

确定六大扶持领域

同时,《规划》也从强化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关键薄弱环节入手,确定了六大重点领域。

一是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我国现有农业育种投入主要面向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优种率低。应加强品种选育,建立品种资源库,通过提纯、复壮等措施保持特色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加大野生资源的驯化和品种创新,为特色农产品发展提供品种资源储备;建立特色农产品种苗繁育基地,提高良种覆盖率。

二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应在优势产区内选建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区,着力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通过产业化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产品集聚,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区域特色名牌产品。

三是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和完善特色农产品质量监控和认证体系,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

四是特色农产品技术创新与推广。应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等技术研发,着力建立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加工技术体系,培养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能手。

五是特色农产品加工。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突出加工产品的独特品质和风味,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的营养、保健和药用等多种功能,延伸产业链,最大限度地挖掘特色农产品增值潜力。

六是特色农产品营销。应加强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市场、生产、加工、科技和政策法规等相关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刘北桦表示,下一步在实施的过程中,将会把重点放在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产品产地认证体系上,将实行原产地标识制度和产品质量追诉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防止外来生物物种入侵,确保特色农产品发展的生态安全。而在资金投入方面,目前,我们国家的农业投资主要投向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区来保障粮食等农产品的供给,支持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手段相对有限,今后农业部除了在菜蓝子工程等少量转移支付资金之外,将会改变只有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支持的现状,将会修订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的申报条件,要求各地依据规划制定的布局来组织有关项目。(宗禾)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中国财经新闻网
  • 张倩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中国财经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中国财经新闻网首页